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中信建投:高端茶叶发展迅速 行业潜力广阔

2025-10-28 15:34

中信建投发布研报称,2020年到2024年期间,中国茶叶市场规模从2889亿元增长至3258亿元,复合增长率为3%。除茶叶本身外,茶制品衍生市场也在蓬勃发展中。茶叶市场按价格范围可进一步分为高端、中端和大众三类,在消费升级和健康意识崛起的环境下,高端茶叶明显发展最为迅速,行业潜力广阔。按销售收入计算,市场规模从约890亿元人民币增长至约1031亿元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约为3.7%。

中信建投主要观点如下:

中国茶产业源远流长,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开始陆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

2024年,中国茶产业内销产量占整体产量的69%左右,表明中国茶产业是一个以自产内销为主的行业。2020年到2024年期间,中国茶叶市场规模从2889亿元增长至3258亿元,复合增长率为3%。整体产业链主要分为上游种植、中游加工和品牌以及下游销售渠道等,以八马茶业和天福等拟上市和上市公司为代表的茶行业公司主要聚焦于中游和下游部分,通过收取原材料、加工成产品后销售给经销商/消费者赚取利润。除茶叶本身外,茶制品衍生市场也在蓬勃发展中。

按照发酵类型,中国茶叶可以分为六大类: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红茶和黑茶。其中,绿茶为第一大种类,占中国整体茶行业规模一半以上。红茶排名第二,市场规模为541亿元。乌龙茶与黑茶市场规模相近,都在300-400亿元区间。白茶和黄茶相对而言最为小众,白茶为104亿元,而黄茶规模仅为29亿元。

茶叶市场按价格范围可进一步分为三类:高端、中端和大众。在消费升级和健康意识崛起的环境下,高端茶叶明显发展最为迅速,行业潜力广阔。按销售收入计算,市场规模从约890亿元人民币增长至约1031亿元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约为3.7%。

类似白酒,茶叶销售重体验,分销与线下为主要销售模式。2024年,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在中国茶叶市场中的占比分别约为11.0%和89.0%。2024年,直销模式与分销模式在中国茶叶市场中的占比分别约为27.8%和72.2%。

中国茶叶及高端茶叶市场高度分散,八马茶业位居高端茶叶市场份额第一

按销售收入计算,八马茶业(06980)在中国高端茶叶市场的市场份额在2024年约为1.7%,位居第一位。截至2024年,按照收入排序,八马茶业、天福(06868)和澜沧古茶(06911)分别实现收入21.4亿、15.6亿和3.6亿,相较整体茶行业规模3258亿元的合计集中度不足2%。

风险分析

供应链与原料端风险

茶叶种植的自然依赖性带来显著不确定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直接冲击产量,如云南干旱曾导致普洱茶减产15%,福建台风造成乌龙茶大面积受损,2018-2022年气候因素年均致行业损失达42亿元。同时,原料供应存在结构性矛盾:主产区集中于福建、云南等五省(合计产量占比62.3%),地域集中度高加剧供应脆弱性,而土地资源紧张与劳动力短缺进一步推高种植成本。原料价格受供需波动、国际市场传导等影响,给企业成本控制带来持续压力。

市场竞争与需求端风险

行业分散化格局加剧竞争压力,全国8万余家茶企中年产值超1亿元的仅占5%,前五大高端茶企市占率不足6%,同质化导致价格战频发,挤压利润空间。消费需求变迁形成新挑战:Z世代主导的新式茶饮市场2024年突破1200亿元,对传统茶零售形成替代效应,部分名优茶线下销售额同比降幅达28%。此外,线上渠道渗透率提升催生新竞争,直播带货等模式虽拓宽销路,但流量成本上升与私域运营能力不足成为中小企业瓶颈。

质量安全与品牌风险

食品安全问题仍是行业心腹之患,抽检显示仍有5%-12%的茶叶样本存在农残超标,此类事件直接侵蚀消费者信任。品牌建设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仿冒、虚假宣传频发,某红茶品牌曾因包装侵权被罚500万元;另一方面区域公用品牌同质化严重,品牌溢价能力薄弱。在社交媒体时代,负面舆情传播速度加快,单次质量事件即可对区域产业造成长期冲击。

政策与国际化风险

国内监管趋严推高合规成本,《茶叶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对标准化、溯源体系提出更高要求,环保政策加码使加工企业治污投入增加。出口端遭遇多重壁垒,欧盟新农残标准实施导致部分企业面临退运风险,汇率波动与地缘政治冲突进一步加剧国际市场不确定性,2024年虽出口创汇超22亿美元,但增长韧性受外部环境制约。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