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28 13:26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陈蓝】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中国商业航天的近况,那非“上市”莫属。
10月22日,星河动力签约启动上市辅导,成为扎堆上市的商业航天公司中最新的一家。
去年底,首家冲击上市的中国商业航天公司长光卫星撤回申请,两年多努力以折戟告终。但这并没有浇灭众多企业上市的热情。
自今年6月中起,至今四个多月时间,先后有爱思达航天(6月16日)、蓝箭航天(7月28日)、屹信航天(8月1日)、中科宇航(8月12日)、微纳星空(9月15日)、天兵科技(10月14日),加上星河动力,共七家公司向证监会提交了科创板上市辅导备案。更早些时候,星际荣耀在2024年12月24日就已经启动上市辅导。另一边,国星宇航继年初申请未能完成上市流程后,于8月25日再次向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
如果不算长光,申请上市的商业航天公司已达九家。如此密集上市,一扫近年商业航天资本市场的阴霾,着实给整个行业打下了一剂强心针,资本市场也立马活跃了起来。这一轮集中冲刺背后,反映出商业航天在国家政策支持与技术突破双重驱动下,正加速迈向规模化阶段。各公司期望通过上市获得持续研发与产能扩张所需的资金,抢占赛道高地。
无独有偶,大洋另一边的美国商业航天最近几年也掀起了一股上市热。不过,和中国情况不同,他们大都采用了名为SPAC的借壳上市方式。
从2019年维珍银河成为首家通过SPAC成功上市的商业航天公司以来,先后有十多家商业航天公司实现了上市,包括在小卫星发射市场取得一席之地的Rocket Lab和首家实现手机直连卫星的AST SpaceMobile。更多的,则是名不见经传、刚刚起步,但概念前沿的小公司,比如接受NASA资助软着陆月球屡战屡败的Intuitive Machines(直觉机器)。这些公司的上市大多是在最近五年内完成的。
SPAC是一种独特的借壳上市方式。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翻译成中文就是“特殊目的收购公司”,也被称为“空白支票公司”。它本身没有实际业务,只是一个由发起人设立的壳公司,目的是通过上市募集资金,然后在规定时间内收购一家未上市的企业,使该企业借此实现上市。SPAC上市的优势是上市速度快、财务成本低、审核较宽松、上市成功率高。但显而易见,风险也更大。
今后几十年,中美之间大国竞争将主导全球格局。现在已经看得很清楚,商业航天也将由中美这两个主要玩家来驱动。目前美国领先中国一步,但中国紧追不放。我们不妨看看美国商业航天公司这几年上市后的情况,也许有一点借鉴意义。
SpaceX多年来始终独立特行,笑傲江湖。无论是猎鹰九号复用,还是星链近万卫星上天,或是星舰高调发射迭代,绝对遥遥领先对手们。但它成立超过20年,依然不是上市公司。即便频传星链将分拆上市,但始终未成事实。
马斯克坚持SpaceX不上市,理由是资本和股民短视。SpaceX一旦上市,必然会在短期盈利压力下偏离甚至放弃长期目标,让马斯克火星殖民的宏大理想化为泡影。有一种极端的说法,上市是毒药。所以马斯克很早就放话说,在星舰到达火星前,SpaceX不会上市。他是否会食言?我们拭目以待。
蓝源也不上市。贝佐斯的成就虽然远不如马斯克,工作效率和SpaceX相比更犹如龟兔赛跑,不幸的是兔子从没睡觉。但蓝源的目标始终如一,比如可复用亚轨道载人飞行器。经过慢工细活20年,如今基本都实现了。这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马斯克的观点。很多人认为,如果蓝源上市,恐怕撑不到今天。
第一家上市的维珍银河是蓝源旗鼓相当的竞争对手,两家多年来打得不分仲伯,几乎同时实现亚轨道商业载人飞行。去年维珍银河出人意料地宣布其唯一的亚轨道飞船“太空船二号”退役,以集中精力研制新一代飞船。但新飞船除飞行频次增加,规模性能和旧款相差无几,令人不解。这家由传奇飞机设计师伯特·鲁丹操刀、理查·布兰森持续烧钱二十年、开创亚轨道载人飞行历史的明星公司光彩已大不如前。很遗憾,看不到上市六年对公司发展的强力助推。
需要提一下的是,维珍银河早在2007年就公布了“发射器一号”空射运载火箭计划。2017年,分拆的维珍轨道公司成立。2021年,维珍轨道通过SPAC成功上市。2021至2023年,发射器一号执行六次发射任务,其中两次失败。2023年,维珍轨道资金链断裂,宣布破产并退市。至此,维珍银河彻底放弃了轨道发射业务,和蓝源新格伦号的宏伟计划形成鲜明对比。
此外,Rocket Lab和AST SpaceMobile也是两家成绩不错、被资本市场看好的公司。前者在SpaceX触及不到的利基小卫星发射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后者则以巨大的相控阵天线卫星实现全球首次手机直连卫星而闻名。但他们不幸身在美国,而美国有个马斯克。零星小卫星市场规模有限,手机直连星链后来居上,即使有上市的助力,要摆脱被SpaceX压着打的局面也绝非易事。
至于直觉机器这类还在孵化中的公司,上市带来的资金肯定能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未来也许能冒出几家明星公司,但也不能排除里面混进了一些浑水摸鱼投机圈钱的公司。这些公司是否能脱颖而出,现在下结论未免太早了。
直觉机器的第二个月球着陆器“雅典娜”着陆时再次翻倒,因缺乏阳光照射,不到一天电池耗尽失去联系 Intuitive Machines
那么,美国的经验是否表明,因为航天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的特性,上市对商业航天并非灵丹妙药,甚至还有马斯克诟病的“毒药”作用?我们摸着白头鹰过河究竟对不对?
显然,简单下结论是不科学的。中美国情天差地别,生套硬搬美国的案例没有任何说服力。决定公司成败的是它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市场、人才、资金等要素的综合。上市只能起到助推的作用。应该基于这样的认识去分析比较中美的情况。
我们先看下中国商业航天的投资环境。中国商业航天公司数量众多,竞争激烈,也不乏创新技术和人才。政府强势主导建设大规模空间基础设施如巨型星座,市场足够大,资金其实也不缺。这几年涌入商业航天的大量资金主要来自资本市场和地方政府。
但存在的问题是,商业航天公司内卷严重,资金投入很分散,投资行为相对来说仍然比较短期。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出现像马斯克、贝佐斯、理查·布兰森那样一二十年不盈利但仍坚持长期投入的投资者。
正因为中国缺乏像贝佐斯这样的长期金主,中国商业航天公司对资本市场和地方政府的依赖更大,而后者出于获利或政绩角度,必然要寻求短期退出机会。这使得公司更为脆弱。一旦发生技术或市场问题,就可能出现融资受挫、资金链断裂的严重后果。
从这个角度来看,上市能满足中国商业航天企业的资金渴求,是真正的雪中送碳,对商业航天行业必然是一个强力推动。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中国这些争相上市的商业航天公司。上市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文首提到的九家申请上市的公司中,六家和火箭相关,三家和卫星相关,其中包括两家零部件供应商(火箭整流罩、星载通信载荷),正好代表了中国商业航天的两大赛道。它们不是头部公司就是隐形冠军(零部件商),包括七家独角兽公司,占据中国商业航天12家独角兽公司的一半多。
中国民商火箭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经进入成熟阶段。他们正围绕市场主力中型液体箭展开激烈竞争,并无一例外地都将回收复用作为目标。蓝箭的朱雀三号、天兵科技的天龙三号、中科宇航的力箭二号、星河动力的智神星一号、星际荣耀的双曲线三号,将和东方空间、深蓝航天的新箭一起,于今年底至明年上半年密集首发,然后必将爆发一场回收复用的精彩混战。
以SpaceX的经验,初期回收失败率会很高,以整箭发射来试错迭代非常烧钱。对这五家火箭公司来说,都需要持续投入大量资金来维持这场竞赛。现在上市,无疑是雪中送碳!
对三家卫星赛道的公司而言,他们的商业目标更多样化,上市资金的用途也可能有所不同。微纳星空需要扩大卫星制造规模以保持优势,屹信航天希望增强实力以抓住巨型星座载荷市场的机会,国星宇航则意在打造AI和算力星座并试图成为中国商业航天出海第一家。他们都是中国商业卫星领域的佼佼者。
不过,这几家公司虽然都是中国商业航天的翘楚,但目前全在持续烧钱,预期盈利还很远,风险巨大。投资者自然会有担心,尤其是中国证卷市场上那些负面案例还记忆犹新时。如何规避风险,防止股市成为投机者圈钱的乐园,是成功的关键。
所幸,中国证监会在放宽上市标准的同时,对科创版上市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尤其是今年6月18日重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时公布的“1+6”政策,令人耳目一新。
设置独立的科创板成长层绝对属于中国的制度创新。它的特色在于通过调入/调出标准来实现分层动态调整,要求投资者签署专项风险揭示书,并采用特殊股票标识提示交易风险。同时,结合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配套了一系列创新政策,包括资深机构投资者制度、IPO预先审阅机制等。
这意味着,初创公司达到一定估值,没有营收,没有利润,甚至没有现金流,但只要属于国家鼓励的战略性科技行业,有足够研发投入并有核心技术及阶段性成果,同时投资方又是认定的资深机构投资者,即使亏损也可以上市。通过预先审阅机制,上市速度也能大大加快。这几乎就是为商业航天公司量身定做的,也难怪反响强烈了。
你有没有发现,这和美国的SPAC机制有点殊途同归的意思?
事实上,中美两国的商业航天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密集上市是一个重要标志。两国的相同点是,商业航天规模化需要更多资金来支撑,上市顺理成章。不同的是,在美国,众多初创公司试图另辟蹊径开拓新领域来挑战SpaceX的垄断地位。而在中国,则是官民合力群起追赶SpaceX,关键词是“可复用火箭”“巨型星座”“出海”。
如果SpaceX在全球商业航天领域一家独大的局面能被打破,那就更能体现上市的意义。更多家SpaceX的出现,无论它们在中国还是美国,对整个行业,甚至对SpaceX本身,都是非常正面的事情,值得期待。
当然,我们既不能否定上市的重要意义,也不能过高估计股市的作用。商业航天依然是高风险行业。失败是商业航天公司的常态,也不能排除上市商业航天公司中混入少量投机公司,尤其是在SPAC体制下。
再重复一下前面的观点:商业航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技术、市场、人才、资金等综合要素体现的。SpaceX没上市很成功,维珍轨道上市照样破产。所以上市不等于成功。它只是一张入场卷,能不能脱颖而出还是得看你的真本事。
中国的上市新政,和美国的SPAC方式,孰优孰劣?中美商业航天竞争会是怎样的结局?也许过个十年八年就能看出分晓。但归根结底,这是国力的竞争。资本成长依赖整体经济,政策制定需要顺势而为。沧海桑田,此消彼长,更需要定力。
我们有理由包容中国股市的过去,对未来保持足够的乐观。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