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28 12:06
中新网10月28日电 久闻鸡山名,今日始得行。时逢深秋,风和日丽,我们从干江镇栈台码头出发,乘船前往鸡山岛采访。
鸡山岛位于浙江台州玉环市东部洋面,面积1.57平方千米。数百年前,它还是个无人居住的荒岛。后来福建渔民为了捕鱼方便,逐渐在此定居谋生。现在岛上分布4个村,户籍人口约6千人,设鸡山乡。近年因工作生活等原因,大多数岛民迁居岛外,目前岛上常住人口约600人,其中台胞台属约五六十人。
船行不及一刻钟,眼前景致渐次分明。一排排民居循山势而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这便是鸡山岛。走出码头,只见三步一摊、五步一店,海鲜餐厅、鱼干铺、青草糊饮品摊密集分布,各店均张贴着收款二维码。岛民在家门口做起了生意,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鸡山岛远景。
出生于1963年、从小在岛上长大的台属林文彪正在等着我们。回想起过去,林文彪打开了话匣子。他说,鸡山乡曾有千余村民远渡台湾,在屏东县创立了名为“玉环新村”的家园,他的两个舅舅便在那儿安家。
一弯浅浅的海峡,隔不断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最初,舅舅是船员。路过香港时,他便趁机往家里寄信。然而,受当时条件限制,信件往往要数月才能送达。即便收到,也无法回信。1987年两岸开放探亲后,舅舅终于踏上了魂牵梦萦的故土。此后,双方往来日渐增多。时光流转至九十年代,林文彪家装上了电话。彼时,两岸虽能直拨通话,但信号需经新加坡、日本等地转接,费用高昂。通常由舅舅主动拨打,接听也要收费。每次通话,仅一两分钟。这些年,随着通信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亲人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和便捷。“他们隔三五天就要打来一个视频电话,问我们有没有时间,一起聊聊天。我也会给他们看看现在家里面怎么样。”林文彪笑着说。一通通视频电话,一份份关心和问候,让血脉亲情跨越山海、时刻相连,而这得益于一座座立起来的铁塔。
林文彪在家中与台湾亲友通视频电话。
林文彪对通信铁塔饱含深情,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到达了鸡山岛的“尾巴”火车村。穿过花田,一座30米高的通信铁塔赫然矗立于坡地,灰色塔身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挺拔干净。驻足塔下,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过去岛上有4座基站,火车村这边的手机信号要差一些,尤其在雨、雾、台风等天气下,常常出现不稳定的情况。2023年,中国铁塔协同电信运营商在岛上建了1座5G基站、2座4G基站,现在信号明显改善了。”林文彪介绍道。
说到建站,同行的浙江台州铁塔玉环区域建设经理江城剑眉梢微扬,笑着接过话茬:“这塔从开挖到立塔,可是我全程盯着建起来的!”他掰着手指向记者介绍起当时建站的情况:得益于玉环市政府发文协调,经信局牵头、鸡山乡政府支持,选址工作仅用5个工作日便高效落地。但建站面临三个难题:运输难——鸡山岛不具备中大型货船停泊条件,一座35米高、23吨重的铁塔需拆解为百余零部件,连同钢筋水泥等建材,全靠渔船“蚂蚁搬家”式摆渡;每日仅7小时潮汐窗口可用,单日最多完成2趟运输作业;台风季遇7级风即停航,2023年7-9月累计停航20余天;物资登岛后也无汽车运输,只能靠三轮摩托和人工接力转运;3座铁塔及配套物资运输周期长达30天,占整体90天工期的三分之一。作业难——岛上无吊车等机械设备,7名工人靠人工完成铁塔组装;为避高温,采用“干两头、歇中间”措施,即清晨提前开工,利用早晨与下午凉爽时段作业。住宿难——恰逢暑假游客高峰,遇客满时,只能搭帐篷过夜,蚊虫肆虐,被褥常湿。三月苦战,终克“三难”,建成三座基站。
火车村基站。
铁塔工作人员巡检基站。
随着基站数量的增多,鸡山岛的网络质量大幅提升。“信号变好后,每逢佳节愈繁忙。”林文彪表示,每逢春节、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他便代无法回乡的台胞探望岛上亲属、祭扫祖坟,并同步直播让亲人实时参与互动。今年正月初八至十二日,他将岛上有130余年历史的非遗“打八将”庙会活动,直播给台湾亲人,亲人隔屏感受“家门口”的热闹,笑称“这才叫过年”。台属台胞联谊会也常组织两岸云端联谊活动,例如元宵节包汤圆、端午节互送祝福等。这张不断织密的通信网络,如同数字纽带将两岸同胞紧密联结,让彼此的心越贴越近、情越来越浓。
站在坡地,向西望去,树木葱茏,花草摇曳,隐约可见几顶乳白色的帐篷点缀其间。“那边是帐篷酒店,现在不少年轻人来岛上开民宿、咖啡厅、书店,有的主理人还是B站网红。”林文彪介绍道。随着网络条件改善,越来越多的优质文旅项目陆续落地,为鸡山岛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时,一群路过的上海游客正兴奋地掏出手机,眉飞色舞地晒起刚“搜罗”到的海货,欢声笑语与海浪声交织,回荡在水天相接处。
湛蓝空中,海鸟翱翔。鸡山岛的7座通信基站高高耸立,为群众提供稳定优质的网络信号,为过往船只提供增强安全保障,为两岸一家亲架起数字连心桥,为祖国兴边富民事业贡献铁塔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