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27 11:44
来源:凤凰网财经
凤凰网财经讯 10月24日,凤凰卫视集团联合多家国际机构举办“零碳使命国际气候峰会2025”,以“十年共识·五年同行”为主题,旨在汇聚各方智慧,共同探讨在气候治理新格局下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与行动,积极助力中国碳中和愿景及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
论坛期间,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兼总法律顾问、首席合规官(CCO)陈益民与凤凰网财经对话,直指全球大型汽车集团实现零碳目标所面临的核心困境。
“汽车产业链太长、范围太宽,可能延伸到第十级、第十二级供应商。碳足迹贡献的大头实际上集中在上游的能源、矿产和原材料领域,而这些环节离我们最终产品最远。”
在他看来,这场席卷全球的绿色革命,对汽车产业而言,最大的难点并非终端制造环节的技术革新,而是对漫长供应链的碳管理以及由此产生的成本控制与传导挑战。
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兼总法律顾问、首席合规官(CCO)陈益民
车企之手,难够矿山的“碳”
陈益民进一步解释,整车厂商作为产业链的终端,想要直接拉动远在上游的能源、矿产等层级实现碳中和,“不管是从经济上还是实际管理手段上都是有限的”。他坦言,如果这些高碳排的上游环节不主动进行减排,终端制造环节想单独实现碳中和将极为困难,这构成了零碳转型道路上最严峻的挑战之一。
陈益民强调,如何激励或驱动上游的能源、原材料等关键行业主动进行碳减排,是整个汽车产业能否实现碳中和愿景的命门所在。
因此,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确保国家政策在上游企业中得到更完善的落地,这需要国家与企业的双向奔赴。于国家而言,在这方面实施管理驱动,让上游企业有动力来做这件事。与此同时,企业则应变被动执行为主动规划,将遵守政策视为提升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水平和长期竞争力的战略机遇,并积极探索将政策要求转化为新产品、新市场的可能性,实现社会责任与商业价值的统一。
消费者会为环保买单吗?
除了管理半径的挑战,零碳转型带来的成本上升是另一大现实难题。使用绿色材料、绿色能源以及开发减排技术,都意味着更高的投入。这部分增加的成本最终会不可避免地传导至消费端,导致低碳产品价格更高。
如何让用户,尤其是消费观念更为成熟的海外用户,心甘情愿地为这份“绿色”溢价买单?陈益民的答案是,理想主义与务实主义相结合,“双管齐下”。
“首先,我认为环境保护是人类共同面对的议题,它本身带有理想主义的成分。大家需要建立起这个认知,即成本是需要考虑,但不是唯一的因素。”陈益民说,社会共识是接受绿色溢价的基础。
仅依靠理想主义是不够的。他指出更为务实和关键的一环:“另一方面,企业最好能做到让低碳产品与非低碳产品在价格或价值上具有同等的竞争力。也就是说,我们能开发出更好的、低碳的、高质量的产品,但成本并没有明显提高。这自然就能推动用户接受和使用。”
壁垒背后的裁判权争夺战
当话题转向国际上日益严苛的环保法规时,陈益民直言,当前以碳中和为代表的绿色法规,在很大程度上是传统发达国家为了重构全球竞争规则、重塑行业竞争力主导权的体现。
“我一直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发展太快,中国的产品、技术、管理、资本,原来西方发达国家传统拥有的优势都逐渐被我们赶上甚至超过了。”陈益民分析道,“所以他们会采取新的手段来制衡你的竞争力,以保护他们的市场。我认为碳中和或环保法规是这些战略工具的一部分。”
这一判断,使得吉利面临的合规要求从性质上发生了根本变化。“现在面临的合规要求,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成本考量,现在可能上升为一种争夺规则主导权的竞争。”陈益民表示。
面对新的竞争维度,吉利乃至中国汽车产业的应对策略不再是简单的被动合规,而是转向系统的、主动的规则塑造。陈益民表示,首先应积极构建符合国际标准规范的碳核算体系,并推动建立绿色产业链、零碳工业园,从根本上提升出口产品的绿色竞争力。
其次,是更为前瞻性的参与和博弈。“我们可以跟行业上下游共同努力、支持共享,我们可以主动参与国际规则的谈判,甚至在法律司法途径上进行一些反制措施的探讨。”
陈益民表示,通过这样的共同努力,目标是让企业“从被动的合规部门,变成一个主动的规则塑造型组织”,从而既能照顾到贸易的公平,也能实现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中国汽车出海势不可挡
当被问及这些挑战会在多大程度上延缓中国汽车全球化的步伐时,陈益民展现了坚定的信心。他承认,复杂的国际规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造成挑战”,令出口步伐“稍微慢一些”。
但他话锋一转,强调中国产品本身的硬实力。“我认为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尤其是现在的新能源产品的竞争力,是势不可挡的。”陈益民说,“你(海外竞争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我们,但是中国产品凭借其优异的品质、合理的成本、卓越的乘坐体验和舒适性,再加上传统机械制造水平的全面提升,我认为我们一定可以成功跨入国际市场,并在市场上大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