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27 14:31
(来源:光伏研习社)
2025年三季度,光伏行业风云迭起,政策密集落地,“反内卷”成为贯穿全年的关键词。在此背景下,硅料环节率先受益于政策东风,价格连续上涨;硅片勉强分得一杯羹,而组件价格则几无波动,产业链各环节分化显著。此前蜂拥而入的跨界玩家,已在行业寒冬中被彻底清退,巨头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背后无一不是生存压力的倒逼。在市场化竞争持续深化的当下,硅料、硅片环节的价格“红利”能否切实反映在三季度业绩中?面对如此赤裸的产业链分化与格局重构,光伏巨头又将如何出招,实现自我救赎与突围?
龙头业绩颓势未改,三季度谁将率先扭亏?
在三季报集中披露前夕,回看2024年至2025年中光伏龙头的经营轨迹,有助于更清晰地锚定行业当前所处的阶段。经营业绩是企业抵御行业周期的根本支撑,然而2024年以来,龙头企业普遍面临营收大幅下滑、盈利由盈转亏的困境;从2025年中报来看,这一颓势尚未出现明显扭转。
财务结构的稳健性,则是企业穿越周期的基础。监管部门曾以“三道红线”约束房地产行业债务风险,这一分析框架亦可借用于评估光伏企业的财务健康。其中:
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利用债权人资金经营的能力。光伏行业预收款规模较小,故未作剔除。该比率直接回答:“公司每100元资产中,有多少来自负债?”数据显示,头部企业自2024年中至2025年中的资产负债率整体攀升,多数已突破70%警戒线,且仍在持续上行。
现金短债比衡量企业现金对一年内到期有息债务的覆盖能力。2024年末相关企业该比率普遍大于1,但2025年半年报显示多数出现下滑,偿债能力有所弱化。
净负债率体现净债务与自有资本之比。该比率越低,财务结构越安全。隆基因现金储备充裕,净负债率为负,偿债压力较小;而通威、天合、TCL中环则处于较高水平。
从盈利角度看,受“反内卷”政策预期推动,三季度A股光伏板块波动加剧,市场对部分头部企业扭亏或减亏抱有期待,企业间的分化或将更加凸显。此前,隆基、协鑫等企业曾预测2025年三季度有望实现盈亏平衡,后又纷纷推迟该时间点。隆基在近期投资者记录中表示,希望能在四季度实现主营业务毛利与费用打平。更多企业将盈利希望寄托于2026年,如晶科在上半年业绩说明会上提出“争取明年早日实现盈利”。
各环节业绩反弹节奏亦不尽相同。协鑫科技近期率先公告,实现单季度净利润约9.6亿元,终结连续五个季度的亏损。不过,该利润中包含了出售联营公司(业内普遍指向鑫华半导体)所得的6.4亿元收益。据悉,鑫华半导体由协鑫集团与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于2015年联合成立,2024年已实现13个9电子级高纯多晶硅量产并完成上市辅导,朱共山曾表示力争其年内完成IPO。即便如此,在协鑫眼中,颗粒硅的战略地位仍高于半导体业务,出售股权以缓解财务压力成为可接受的选项。
协鑫三季度业绩改善也有基本面支撑:颗粒硅平均外部售价(含税)回升至42.12元/公斤,而平均生产现金成本降至24.16元/公斤。成本下降与售价回升共同推动其业绩回暖。在当前行业环境下,头部企业出售资产已非个例,“活下去”成为第一要务。
节流:聚焦主业、提升效率、严控成本
对企业而言,“搞钱”是当下最现实的问题。应对之策无非“开源”与“节流”。对于具备核心竞争力但短期现金流紧张的企业,策略上以内部挖潜为主、外部融资为辅。
首先,技术进步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石。光伏两大技术阵营的代表企业均在推进技术升级:
晶科2025年资本开支预计约40亿元,同比大幅收缩,主要围绕TOPCon 3.0先进产能升级。
隆基已将HPBC 1.0产能全面升级至HPBC 2.0,预计到2025年末,HPBC 2.0占比将超60%。
此前隆基与晶科的专利战也已达成和解,双方同意终止全球范围内的专利纠纷,并就部分核心专利达成交叉授权。此举某种程度上表明,巨头已无意继续内耗,而是选择携手共渡难关。
除晶科、隆基外,通威、晶澳、天合在2025年三季度也陆续完成最新产品的海内外交付,转换效率均达24.8%,技术竞争呈现“聚焦先进、减少内耗”的新态势。
其次,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压缩非必要支出,甚至包括裁员与研发收缩,目标只有一个——“活下来”。天合光能上半年表示将进一步加强成本管控,严控资产负债率,2025年迄今无新增大额资本开支计划,并强调“内部目标是维持约200亿元资金规模以穿越周期低谷”。
2024年光伏行业经历大规模裁员。今年上半年,晶科、天合、阿特斯等企业裁员比例约16%–17%,研发人员数量亦同比缩减,但研发人员占比及人均薪酬呈上升趋势,反映企业正聚焦战略方向、转向精英化配置。
高管层面同样变动频繁。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至少有超50名高管离职,其中董事长、总经理级别达31人,隆基、晶科、天合、晶澳、通威等均涉及。内部提拔比例增加,对业绩不达标者的替换更为果断,领导层更替周期明显缩短。
龙头企业还可凭借产业链主导地位,通过延迟支付、优化账期等方式缓解资金压力,短期内改善现金流。而出售非核心资产与业务剥离,则成为快速回笼资金的关键路径之一。
除协鑫出售鑫华半导体股权外,晶科能源于9月向合作伙伴无锡帝科出售子公司浙江晶科,交易对价8000万元,较账面成本溢价299.08%,带来5494.23万元投资收益。晶科预计该交易利润占最近会计年度净利润50%以上,在当前环境下堪称可观收入。而对帝科股份而言,此次收购更具战略意义,旨在巩固与大客户的合作,看好长期协同价值。
晶科亦特别指出,此次交易标的规模小、付款节奏清晰,显然不希望重演“仕净科技事件”——后者收购新疆晶科后持续拖欠转让款,晶科已对第二期未支付的11.06亿元计提5%坏账准备,交易存在烂尾风险。
对一体化企业而言,聚焦主业、提升效率、严控成本,正是最务实熬过行业寒冬的生存法则。
开源:资本运作放缓,硅料与组件融资分化
当内部挖潜难以缓解资金困境,光伏企业不得不转向外部,寻求资本破局。这一点上,硅料巨头行动最为迅速。无论是自身财务压力、技术降本需求,还是正在推进的硅料收储计划,都凸显其强烈的资金渴求。
然而当前融资门槛已显著提高,对企业技术实力、现金流等提出更高要求,部分头部企业的融资计划接连受挫:
通威股份拿出核心资产永祥股份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于7月引入11家战略投资者,合计募资49.16亿元。虽规模较此前预期缩水一半,仍是四川年内迄今最大笔融资,有助于缓解其债务压力。据公告,资金将用于偿还金融机构负债及补充流动资金。
协鑫科技亦于9月宣布与无极资本达成战略融资协议,通过定向增发募资约54.46亿港元,10月已有首批23.34亿港元到账。融资将用于三方面:推进多晶硅产能结构性改革、打造硅烷气新增长极、优化资本结构与股权护城河。
相比之下,组件企业对外融资频率远不及以往。盈利持续低迷、反内卷政策对组件环节带动有限,加之融资条件收紧,共同抑制了组件企业的融资意愿。在此背景下,最值得关注的是晶澳科技港股上市进展——其于6月收到证监会问询,要求就安全生产与未决诉讼问题进行补充说明。据9月消息,公司正积极回复反馈意见,并补充2025年半年度数据。
眼下行业寒冬未散,融资虽可延长龙头企业的生存时间,却无法逆转行业整体趋势。正如市场翘首以盼的“硅料收储”计划,虽预期已久,实质性进展仍待观察。该计划牵涉产业链利益再分配,价格传导机制尚未理顺,下游企业是否将进入“成本稳定但受制于硅料”的新阶段,仍是未知数。
在缥缈的预期落地之前,踏实做好产品、优化管理、算清现金流,比任何宏大的叙事都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