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光启技术,十五五期间,产能爆发

2025-10-26 06:19

(来源:大树的格局)

刚闭幕的四中全会太让人振奋了!会议审议了 “十五五” 发展规划,里面特意提到要早早布局未来产业,还点了一串 “硬核” 领域的名 —— 像能改写信息安全的量子科技、改变医药农业的生物制造、可能重塑能源格局的氢能和核聚变能,还有脑机接口、能让机器人 “动手做事” 的具身智能,以及比 5G 快得多的 6G。

最让人热血的是那句:这些产业接下来要发力,未来 10 年能 “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要知道咱们现在的高技术产业已经挺强了,再造一个意味着经济会添个超大新引擎,这可不是空话,毕竟 2024 年 “三新” 经济占 GDP 都超 18% 了,未来真的值得期待!

这里就不介绍超材料在军工、具身智能、智能汽车整车通信检测方面的应用,以前聊了不少。今天首先聊聊与光启的 “超材料” 息息相关的 6G 产业。

你可以把 6G 的信号想象成一场在拥挤都市里举行的超级快递任务,要送的东西又多又急(数据量巨大),但道路却更窄、更容易堵车(太赫兹频段穿透差)。

现在的 5G 天线就像普通的送货员,而光启的超材料天线,就像给每个送货员配上了 “任意门” 和 “信号放大镜”。它能以极薄的平面结构,精准地操控每一束电磁波,想让它往哪儿拐就往哪儿拐,想让它聚焦就聚焦。

这带来的优势是实实在在的:第一是信号覆盖又远又准,以前信号死角的地方,现在一面墙甚至一张智能超材料标签贴上去,就能变成信号中继站;第二是天线可以做得极小,无缝嵌入到任何设备表面,为手机、汽车留出宝贵空间;第三是能耗可能更低,因为信号传递效率大大提升了。

老早就有消息说,光启和华为一起搞超材料天线,还有卫星通信的那些零件了。这不就是用新材料的路子,解决下一代通信最底层的需求嘛!

不过现在还没看到啥成果,主要问题就是超材料成本太高了。你想啊,民用的东西得性价比特别高才行,这成本降不下来就不好推。但话说回来,在 6G 通信里,比智能、比能编程这两块,超材料现在基本没对手。

再说说低空经济,之前发布会里可是把 “航空航天” 和 “低空经济” 绑在一起提的,可见这俩的关联性有多强。

光启这边动作也很实在,不光自己在搞超材料无人机,还拉上产业链里的一众伙伴,一起成立了 “无人机蜂群创新分会”。现在他们的无人机已经完成定型,开始小批量试产了,按照计划明年年底就能量产,月产能要做到 1 万台。按无人机蜂群分会上,科比特的卢总说法销售能,这个 1 万台的数字都算保守的,实际可能更高。

这么看下来,光启这布局速度是真快,刚好踩在了低空经济产业爆发的节奏上,时机抓得特别准。

你看光启刚发的三季报,就是个 “产能爆发” 的预演。三季度营收猛增 56.5%,前三季度营收总额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更关键的是,今年拿到手的超材料批产订单接近 26 亿元,创了历史纪录。这里面下半年签的那两份合计近 18 亿的订单,明年 6 月底前都得交付。

这说明什么?说明需求已经不是 “可能来了”,而是 “已经来了”,并且催着光启赶紧生产。公司存货同比翻了一倍还多,就是在为交付任务拼命备料,这景象就像一个餐厅后厨堆满了食材,就等着大厨开火炒菜。

对于 “十五五”,光启的准备可以说是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他们的 “1 总部 + 5 基地” 产能布局正在不断夯实,709 基地二期投产就是为了突破交付瓶颈。他们对自己的定位,早已不是简单的材料供应商,而是要建立一个完整的超材料产业链,做 “链主”。这个野心,正好和国家打造 “新兴支柱产业” 的雄心协频共振。

光启的 “深度垂直” 战略,在过去十几年里,被人说过 “重”,说过 “笨”。但他们硬是自己啃下了从设计、材料到制造的全链条,甚至自己开发了 4641 套专用设备和 161 款基础材料。

这看似笨功夫,却在关键时刻成了最宽的 “护城河”。当别人的技术还躺在实验室时,光启已经能大规模、低成本、高良品率地(整体良品率高达 97.51%)把产品造出来,用在最尖端的装备上。这就像在一条充满岔路的未来科技峡谷里,光启选择自己修桥铺路,虽然起步慢,但路修通后,就能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带领整个车队通过。

还记得光启无人机蜂群分会成立大会上,那位南京牛散大佬说的话吗?他直接给出了个超实在的预判:2026 到 2029 这几年,也就是十五五这几年,光启的营收要每年翻一番。

这可不是随口吹的 “无的放矢”,大佬敢这么说,背后肯定有自己的依据和判断。这话其实也侧面透了个底 —— 光启现在早就不是 “缺这少那” 的阶段了,基本是万事俱备,就等接下来的机会一到,直接发力冲业绩了。

所以,当 “十五五” 的东风遇上光启的产能爆发,这不仅仅是订单和营收的增长,更是一场用中国原创技术定义未来产业规则的盛宴。光启在超材料领域全球第一的 6000 多件专利申请,就是在为这场盛宴提前写下的菜单。

我们这些投资者,看的不仅是 K 线图的起伏,更是在亲眼见证一家公司,如何将自己的 DNA 编织进一个国家产业升级的宏伟蓝图里。这条路很长,但桥和路,他们已经修得差不多了。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