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在千年教堂涂鸦 马斯克隔空开怼 院长说这是祷告丨夜观天下

2025-10-25 19:14

画面里这座坎特伯雷大教堂,是世界文化遗产,经历了近1500年的风风雨雨。而今天,它却见证了一场席卷全网的暴风骤雨:诗人将写给上帝的质问,用涂鸦的形式画在了教堂的墙壁上。

远在美国的马斯克看不顺眼,抨击这场展览为“闹剧”,美国副总统万斯也批“丑陋”。但把涂鸦请进殿堂的,不是别人,正是教堂自己!这到底是神圣的艺术,还是一场博眼球的疯狂炒作?今天,我们来看一看这场巨大争议到底怎么回事。

坎特伯雷大教堂。资料图 坎特伯雷大教堂。资料图

是“真心话”还是“大冒险”?

在英国坎特伯雷大教堂里,一场叫Hear Us的展览,搞了个大动作:诗人带着艺术家们,把向上帝的提问——“你为啥要创造仇恨?”等鲜红的涂鸦,画在了教堂的石柱和墙壁上。展览的策划者们说是为了“连接文化、风格与类型”,让年轻一代的“礼物”得以绽放。

对此,国外网友吵翻了天:很多人觉得这太不敬了;专程赶来的游客更是傻了眼——我大老远飞来,你就给我看满墙的涂鸦吗?万斯、马斯克纷纷隔空开怼:砸了家底,去给一部分人贴金,这操作属实看不懂。但坎特伯雷大教堂院长(Dean)戴维·蒙蒂斯却非常的淡定,在他看来这不是冒犯,而是和上帝的“真心话现场”,墙上本来就有中世纪的刻字,今天的涂鸦不过是年轻人的“新式祷告”。他甚至直接喊话评论区:别吵啦,来线下,答案都在墙上写着呢!

院长的“格局”是打开了,可网友的血压也上来了。这份“真心话”,大家为啥咽不下去?原因有两个:第一,人设。策展人是混迹行业十几年的老江湖,对这场舆论风暴,恐怕是意料之中。第二,形式。他们偏偏选了最有争议的涂鸦!坎特伯雷大教堂是什么地方?它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属于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在此处留下如此涂鸦,就像是在一幅古典大师的传世油画上,落下了一笔格格不入的、轻率的笔墨。

满墙的涂鸦。资料图 满墙的涂鸦。资料图

争议艺术,在流量刀尖上跳舞

好,那问题来了:明摆着会被骂,那为什么还要这么干?恐怕就是这两个字:出圈。抢占媒体头条、社交媒体刷屏,用最大的争议抢最多的话题。

可是代价呢?教堂千年的家底,就这么被拿去换了流量。而展览本意是“听见我们”,结果大家只看见了涂鸦,啥也没听见。

争议就是流量密码,这一点,艺术和时尚圈深谙此道。像伦敦V&A的“垃圾时尚”,用冲击力谈环保;某些品牌呢,用看不懂的造型立足先锋人设。但玩不好?很容易翻车!比如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纯金打造的“美国马桶”,本意是讽刺财富,结果所有人只记住了它的天价和被盗的闹剧;达明安·赫斯特在泰特现代美术馆的蝴蝶装置,本意是探讨生命与美丽,却因每周需补充数百只蝴蝶深陷“虐待生命”的伦理指控——当争议的焦点彻底偏离了艺术本身,任何深刻的立意或者美好的初衷都将被喧嚣淹没。

坎特伯雷大教堂。资料图 坎特伯雷大教堂。资料图

规则之内,方有狂想不羁

流量没有错,但当我们把千年积淀的文化殿堂,一次性兑换成短暂的热搜,这无异于一种文化的挥霍。

伦敦的白立方画廊、柏林的博物馆岛,它们之所以成为标杆,恰恰不是因为它们最吵闹,而是因为它们在规则的框架内,守护了艺术的纯粹与深度,让前卫与经典得以并存。

我们不必在传统与前卫间二选一。真正的智慧,是画出一条线,告诉世界:这里可以实验,但是这里必须敬畏。唯有这样,艺术才能不再是流量的猎物,而成为时间的朋友。

出镜:陈琳琳

文案:张超 王畅想 蒋可欣

编辑:钟卉

摄像:周芷冰

制作:周芷冰 李盛丽

美术:沈晓颖

校对:徐海鹏

审核:钟莉 刘志刚 何涛 刘若辰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