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大学生抢着投简历,山西的煤矿在颠覆认知

2025-10-24 22:21

“煤炭?都在咱看不见的地方。”

9月上旬,南风窗造访山西晋城沁水县的寺河矿,所见的却是一个大型的现代化产业园区,标准化的办公大楼、图书馆、篮球场一应俱全。只有调度中心的电子屏,实时跳动着井下工作面的各项参数,展示出这里并不寻常的一面。

眼前230平方公里的土地,偏安晋南一隅,但向下深探,却蕴藏着15亿吨地质储量。而放眼整个沁水县,这一太行、太岳、中条三大山系的衔接之处,地质储量更是达到惊人的265.25亿吨,全县含煤面积占去总面积的90.5%之多。

这是一个深邃的地下世界。亿万年前,温暖湿润的沼泽密林,堆积成数千米高的植物遗骸,并最终在世纪转换、地壳运动之间,沉淀为上百米厚、深埋于山西大地之下的“煤海”,而后,人们将其部分挖掘出来,构筑起中国工业发展的能源动脉。

晋城市沁水县寺河煤矿鸟瞰图

据《新华每日电讯》9月末的一篇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累计产煤超过270亿吨,用大秦铁路重载列车装满,可以绕地球赤道100多圈。其中约2/3的煤炭,被运往全国。

然而,因煤而兴的山西,同样也因煤而困,当经济发展进入高效、可持续运转的新时期,“路径依赖”的系统之问,如云雾般持续笼绕着这片黑金色的大地。产业结构、技术体系、生态约束、人才留存,每一道都是关乎生存与发展的大命题。

以晋能控股集团和山西焦煤集团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则如同航行于这片黑色煤海上的两艘巨轮,当传统的航道日渐狭窄,它们正在寻找、也必须找到新的航向。然而,要在当下实现大船调头,并不容易。

煤海巨轮的转向,不仅关乎自身存续,更牵动着整个山西经济转型的脉搏。更进一步说,三晋大地的未来,也决定着中国能源转型的节奏与底气。

横向突围

在太原市的长风西街,一栋如蓄力电池般的摩天大厦,坐落在晋阳湖国际会议中心一侧。这里是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如今,也是全国第二大煤炭企业、山西最大的企业——晋能控股的办公地之一。

2020年9月,山西省委省政府决定整合同煤集团、晋煤集团、晋能集团三大省属煤企,同步纳入潞安集团、华阳新材料集团的煤炭及电力资产,组建晋能控股集团。

合并重组后,这一庞大的载体,包含了山西省11个地市乃至全国多地的1000余家企业,整合初期人员达50多万。对比而言,全国最大的煤炭央企——国家能源集团,员工总数也才31万(截至2023年底)。“这50万人,都要吃饭、生活。压力能不大吗?”晋能控股集团战略发展部部长周建峰说起重组之初的境况,面露愁容。

晋能控股

当不同业务、不同体量的公司都被装进了同一个“框”里,产业集中度低、业务分散、协同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接连暴露出来。煤炭、电力、装备制造等板块相互割裂,辅业依附主业生存。不仅如此,这1000余家企业还有大量的历史负担问题。

周建峰进一步解释道:“比如,以前一个企业面临几个问题,现在三个企业面临的问题会成倍增长。而这三个企业如今结合起来,除了这些原有的问题,很可能还会出现其他问题。这是(国有企业重组)最难的。”

通过系统性改革,晋能控股重新划分煤炭、电力、装备制造、化工、物流、贸易、多元、现代服务八大业务板块,明确“主导产业提级管理、其他产业按业务归类监管”原则,对32户主业和重要单位实施提级管理,压缩管理层级至三级架构(集团总部—二级公司—生产经营企业),实现“多数三级、少数四级、扁平化管理”。

对于低效无效的股权资产,则按照市场化方式,采用清算注销、对外转让、吸收合并、破产清算等,进行出清。据晋能控股内部工作人员讲,经过近几年的调整,“每年有三四十家单位实现扭亏”。

塔山煤矿公司/图源:晋能控股集团网站

塔山煤矿公司/图源:晋能控股集团网站

为了实现从传统能源巨头向现代化综合能源企业的跨越,晋能控股将“五个一体化”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路径——指的是煤炭和煤电一体化、煤电和新能源一体化、煤炭和煤化工一体化、煤炭产业和数字技术一体化、煤炭产业和降碳技术一体化。

以煤电一体化为例,长治区域电厂与煤矿建立长期供应协议,提高内部长协煤兑现率;同热三期超临界百万机组项目设计燃用,临近同忻矿煤炭,通过全封闭输煤管带运输,降低运输成本并实现绿色集散。这一“煤电联营”模式,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使煤电板块成为晋能转型的压舱石。

至今五年重组之路,晋能控股仍以煤电为核心业务,主要布局煤电、化工、装备制造和服务四大领域。其中煤电占比70%(煤60%、电10%),化工占15%,制造领域约6%—7%,服务领域不到10%。

而经营的方法,虽则是能源转型,但并非完全转向高新技术企业,而是根据国家要求,“聚焦主责主业,适度多元发展”。根本原因在于,山西依然承担着能源保供的重任。

晋控电力长治发电公司机组供热增容改造现场/图源:晋能控股集团网站

晋控电力长治发电公司机组供热增容改造现场/图源:晋能控股集团网站

与晋能控股一样,山西的另一大能源巨头焦煤集团,同样紧扣“适度多元”的发展要求。

山西焦煤的主业是炼焦煤,其与煤电不同,作为钢铁生产的刚需原料,焦煤短期内难以被替代。因此,有别于晋能控股的“综合性”,作为中国炼焦煤龙头企业,山西焦煤的选择不是另起炉灶,而是通过升级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的方式,避免陷入“去煤化”的盲目转型。

据山西焦煤战略规划部部长周京军的说法,焦煤集团现有150个煤矿,生产矿区是95座,产能约为1.87亿吨,精煤产量为6000—6500万吨,包括统筹统销在内,在国内市场占比18%—19%,承担保障钢铁企业原料供应的战略职责。

对于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山西焦煤的解题方法是围绕炼焦煤和焦炭加工的上下游伴生资源,布局关联产业发展,与华阳新材料、潞安化工形成差异化布局。

这种“适度多元”的好处是,既避免了转型中的“资源错配”,又通过产业链延伸提升抗风险能力。 

纵向深探

不过,无论处于哪个发展阶段,煤炭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始终来自地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地质构造、瓦斯压力和顶板管理等难题,推进井下生产的智能化转型,成为一条必由之路。

2022年,山西省能源局、省应急厅、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山西局等多部门联合下发文件,在全省煤矿范围开展智慧矿山及智能化采购建设试点。在这一背景下,晋能控股旗下的寺河矿,因“一矿两井”的独特之处,被列为试点。其中,5313工作面作为重点示范工程,率先开展智能化采煤系统建设。

寺河矿的工作人员介绍道,这一工作面,如今已顺利完成了回采任务,进入生态修复阶段。而这一测试成果,如今也被普遍复制。目前寺河矿的新安装工作面,均按照智能化标准,100%配置电液控系统、传感器等设备。

寺河矿调度指挥中心的负责人表示,现在,寺河矿的摄像头数量已经达到956台,基本上每个工作面都配备了七台以上的摄像头,实现了近乎全覆盖的监控,虽然还不能做到零遗漏,但重点岗位和易出事故的区域都能得到有效监控。

视觉识别技术遇上矿山安全,“无监控不作业”的铁律被赋予了智能内涵/图源:@寺河有象 视觉识别技术遇上矿山安全,“无监控不作业”的铁律被赋予了智能内涵/图源:@寺河有象

智能化煤矿在山西得到了广泛普及。据山西焦煤机电部二级专家田军所说,焦煤已逐点建成50座智能化矿井,矿井之下的固定岗位作业人员减少1500余人。尽管50座“听起来不多”,但实际上,田军介绍道,焦煤的智能化矿井产能已达到1.3亿吨/年,占集团的七成产量,剩下未改造的,基本是60万吨和90万吨的小矿井,都暂时存在技术人员缺乏和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

此前周建峰亦对南风窗提到,晋能控股如今有89座智能化矿井,21个矿井实现了5G通信,减少了1300名井下人员。

周建峰从1987年到1994年,曾在其他煤矿一线做综采队工人8年。他去如今的寺河矿时,也会感慨变化是巨大的。在井下,工作人员的体力劳动强度已大大减轻,大部分“辛苦活”都可交给机器。

但他也强调,这并不意味着井下工人就变得轻松了,哪怕是上下井需要耗费的换装、洗澡、乘缆车等步骤,都占去了很大一部分非工作时间。更别说井下的情况复杂,虽有机器助力,但工人仍要十分小心和谨慎。

也正因如此,当前的“智能化”,不止体现在井下,而是围绕煤矿工人的真实需求,涵盖方方面面。在寺河矿,有一处特别被标记出来的点位,是“智能化工装洗衣房”。

寺河矿职工的智能化工装洗衣房/图源:@寺河有象 视频截图

寺河矿职工的智能化工装洗衣房/图源:@寺河有象 视频截图

很多老矿工记得,以前下井、上井,衣服都是被汗湿透的,破洞也没法标记、修补,洗一次衣服,要三天后才能拿来,而且要从巨量的衣服堆中,艰难地翻找属于自己的工作服。但现在,经过智能化改造,每件衣服都有扫码标识,基本一天就能取衣服,洗好了还会发短信提示。

这种关乎工人上下井便利度、体验度的细节,看似微小,仍为工人减轻了不少负担。

煤矿智能化的愿景,当然不止于此。面临断层、褶皱等小型地质构造,软煤、破碎煤等复杂因素影响,瓦斯异常区域需人工干预,国内尚无完全脱离人工的技术方案。以寺河矿为例,其井下作业人员仍然占到了七八成,东西两井,有5500余人需要承担下井工作。

“我们矿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但在抽采的过程中,不可能顺利地把所有煤体都打成蜂窝煤,容易遇到一些特别小型的地质构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以往的设备是没有办法实现自动识别功能的,危险性就比较高。”寺河矿的工作人员介绍道。

南风窗注意到,寺河矿所在的晋城市提出了《晋城市煤矿地质透明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第一步要求是:“到2025年底,正常生产建设煤矿全面完成基本地质透明化建设,其中10座试点煤矿完成精准地质透明化建设。”

智能化建设之路,“稳”与“实”便是寺河矿的真实写照/图源:@寺河有象

智能化建设之路,“稳”与“实”便是寺河矿的真实写照/图源:@寺河有象

寺河矿工作人员透露,作为晋城市地质透明化建设试点,他们正在联合华为智能创新实验室开展三维可视化模型研发,目标是构建静态与动态结合的地质模型,精准预测前方断层、褶皱等构造。

简单来说,就是让井下掘进队,提前预知自己要面对的是什么。“我们这儿有一个传感器,通过震动波可以覆盖大概200米的范围。如果有异常反馈回来,系统就能接收到相关的异常区域状态,然后进行实时监督。”

这一成果如果顺利完成验收,将对全国复杂地质条件的煤矿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焦煤集团同样也在为此而努力。山西焦煤技术中心党支部书记周峻表示,目前,焦煤在与中国矿大、太原理工大等高校合作研发“大型矿井综合掘进机器人”,重点就是去解决掘进过程中面临的未知危险。

可持续的未来

在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体系搭建之外,能源企业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还必须破解两大核心课题,一是环保治理,二是人才结构。

周建峰表示,晋能控股的环保投入和研发投入均约占集团总营收的2%,但环保投入要略高,主要治理废水、废气、废渣,减少生产对环境的扰动,“这有一条明确的红线”。

以水污染治理为例,矿井水与工业废水曾长期困扰煤炭企业,成为其环境责任的痛点。如今,随着多级处理工艺的广泛应用,大多数企业已实现废水“近零排放”。部分矿井如晋能控股旗下矿区,甚至投入超亿元专项资金,系统提升水质处理能力。

山西焦煤集团生态环保部副部长张建伟指出:“目前要做到矿井水绝对零排放仍有难度,但出水水质已达到山西省规定的地表水Ⅲ类标准,这部分处理达标后的矿井水可以外排,用于生态补水。”这种净化、回用、补水的闭环模式,化解了废水外排的环保压力,也为区域水生态修复注入了新资源。

在太原煤气化荫营煤业公司矿井水处理厂,当班的职工正专注地进行着巡回检查工作/图源:晋能控股集团网站

在太原煤气化荫营煤业公司矿井水处理厂,当班的职工正专注地进行着巡回检查工作/图源:晋能控股集团网站

相较于水污染治理取得的进展,煤矸石、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的规模化处置,仍是能源企业环保之路上,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2014年,《煤矸石综合利用管理办法(2014年修订版)》明确禁止设立永久性煤矸石堆放场,并列出井下充填、发电、制建材、土地复垦等主要利用路径。

然而企业层面,仍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有内部人士算了一笔账:山西焦煤每年产生约4000万吨煤矸石,在河南大概可售15元/吨,但在山西本地却因量大过剩、消纳能力有限而难以处置。若外运至河南,每吨运费高达30余元,远超其本身价值。目前,企业只能部分委托第三方处置,承受着高成本与监管难的双重压力。

对于能源企业而言,可持续的问题,不止在于环保,还在于人才结构的转型。有业内人士提到,能源企业的转型,本质上就是“人的转型”。

地方国有企业整合需兼顾国家和地方使命,平衡经济、社会和政治责任。晋能控股重组之初员工总数达50万,然而,其中的地面非生产人员比例偏高,结构冗余问题突出。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结构性矛盾,是资源型企业的共性难题。一方面,不能让老员工“没饭吃”,一方面,又要扩招大学生,为社会面提供就业岗位。

图源:晋能控股集团网站 图源:晋能控股集团网站

与此同时,一线岗位却面临“招不来、留不住”的困境。原因很简单。煤企内部人士透露,矿区工人每次排班工作时间8小时,但加上井下路程与交接班,实际耗时普遍超过10小时,高温、多粉尘、压抑的井下环境对心理耐受要求极高。尽管一线工人的年均工资已达18万元,远超山西当地的平均工资水准,但大学毕业生到井下岗位的,通常只能坚持1年,最多3年。

不过,寺河矿的一位工作人员也告诉南风窗,随着智能化建设,大家对煤企的印象已经逐渐改观了。未来,随着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不断深入,煤企也将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技能复合型”转变。

“像今年控股总部一共招了六七百人,但当时报名的时候大概有几千人。通过智能化改造一系列的发展变化,矿工这个曾经不香了的香饽饽,又开始‘真香’了。”上述工作人员说道。

本文首发于《南风窗》杂志2025年第22期

欢迎购买南风窗2025年第22期《风起山西·绿金》👇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