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24 21:25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栗鹏菲 叶青 北京报道
随着2025年基金三季报的全面披露,前三季度主动权益基金的业绩表现正式揭晓。今年的资本市场,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板块表现抢眼,带动相关主题基金净值大幅攀升。其中,任桀管理的永赢科技智选A以194.49%的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荣登业绩榜首,成为前三季度主动权益基金的业绩冠军。
除永赢科技智选A外,多只聚焦科技和新兴产业的基金同样表现优异。中欧数字经济A以140.86%的增长率位居第二,恒越优势精选和中航机遇领航A分别以128.21%和127.17%的增长率紧随其后,共同勾勒出今年前三季度科技投资的主线行情。
科技基金业绩与规模双丰收
永赢科技智选A的卓越表现不仅体现在净值增长上,更直接带来了基金规模的爆发式增长。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三季度末,该基金资产净值已飙升至115.21亿元,较二季度末的11.66亿元增长888.08%,与一季度末的2.52亿元相比,更是激增近45倍。这一规模变化充分体现了投资者对绩优基金的热烈追捧。
从持仓结构来看,永赢科技智选A的前十大重仓股中,年内表现亮眼的光模块“易中天”组合——新易盛、中际旭创和天孚通信位列前三,在科技股行情中为基金净值贡献显著。此外,深南电路、沪电股份、生益科技等个股也位居前十大重仓股之列。
与半年报相比,生益科技、澜起科技、仕佳光子新晋前十大重仓股,胜宏科技、工业富联、源杰科技则退出前十大重仓股,体现了基金经理积极的调仓策略。
永赢科技智选A基金经理任桀在三季报中表示,全球云计算产业仍值得重点关注。他分析,最近几个月,AI模型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全球旗舰模型通过不降价、限流、降规等方式进行实质性“提价”,而token数保持100%的季度环比增长,算力投入保持10%—20%的季度环比增长,意味着AI的价值模型明显优化。
AI算力产业链成超额收益核心来源
对人工智能及其算力产业链的集中投资,是这些绩优基金的共同特征。中欧数字经济A的表现同样源于对AI产业链的深度布局。根据基金三季报信息,该基金持续聚焦于五大核心投资方向:AI基础设施、智能机器人与智能驾驶、AI应用、端侧AI及国产AI产业链,并维持较高仓位运作。
“三季度配置方面,一是小幅减仓AI基础设施:长期增长逻辑依然稳固,前期积累涨幅较大,我们保持谨慎乐观,适当减仓;二是增配智能机器人:海外头部企业量产逐渐落地;三是优化AI应用组合:从B端应用公司更多转向C端互联网平台公司;四是增配端侧AI:端侧陆续落地AI功能,催生新一轮硬件换机潮和软件生态创新。”基金经理冯炉丹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恒越优势精选则通过卡位通信设备与PCB上游材料,抓住了全球AI基础设施爆发的红利。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指出,本轮AI热潮始于2022年11月ChatGPT的发布,随后新产品的持续推出不断推动热潮升温。他特别提到,国内AI领域此前已有发展势头,但DeepSeek的出现显著改变了投资者对中国AI算法能力的认知,极大增强了市场信心。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基金经理杨德龙认为,“科技牛”是这轮牛市的重要特征,且有望贯穿整个牛市。他指出,科技创新企业受益于经济转型的大背景,同时也是“十五五”规划重点支持的方向,如人形机器人、固态电池、芯片半导体、算力算法、生物医药等行业,未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杨德龙认为,相较于传统行业面临的经营困境与产能过剩问题,科技创新行业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吸引了大量资本流入。他指出,投资应着眼于未来而非过去,科技创新企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既能代表国家经济转型的方向,也引领着新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因此“科技牛”的成色有望愈发充足。
AI板块整体估值已不在低位
尽管科技板块表现强劲,但多位基金经理在季报中提示了潜在风险。永赢基金任桀强调,云计算行业长期成长空间虽大,但投资者不应以过去业绩线性预测未来,需警惕估值扩张后的均值回归风险。
中欧基金冯炉丹指出,AI板块经过前期持续上涨,整体估值已脱离低位区间,部分热门概念股的定价甚至隐含了对未来数年高速增长的乐观预期。她认为,当前AI投资呈现显著的双面性:机遇方面,技术正处于加速迭代与商业化落地的关键窗口期,产业长期发展空间极为广阔;但风险同样突出,高估值背景下业绩兑现的容错率显著降低,板块更容易受到市场情绪波动、流动性收紧及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多重冲击。
盘和林进一步分析指出,当前AI板块已呈现明显分化态势:具备实际应用场景且获得用户认可的AI应用持续保持强势,而部分缺乏技术壁垒、用户增长乏力的小模型应用则开始显现颓势。他特别提醒,虽然AI板块整体估值处于合理区间,但细分领域结构性泡沫值得警惕——例如具身智能领域中,部分企业因缺乏可持续的商业化落地场景,未来可能面临估值重构压力。
这种分化格局也在催生A股市场的行情扩散效应。盘和林认为,其本质根源在于优质标的稀缺性:当前A股市场中,直接涉及AI概念的上市公司数量较少,诸多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尚未登陆资本市场——例如未上市的DeepSeek等创新型企业、存储芯片领域的长江存储以及具有AI技术优势的华为等。与此同时,互联网巨头多集中于美股和港股上市,进一步加剧了A股市场AI标的的结构性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