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24 21:12
【文/观察者网 王力】
“给环卫工人五块钱,他们会非常愿意提供粪便样本。”诺辉健康内部销售人员揭开了这家“中国癌症早筛第一股”虚假繁荣的冰山一角。
2025年10月,随着多家媒体和知情人士的披露,诺辉健康的造假内幕终于浮出水面。这家曾被资本市场寄予厚望、号称“改变生命轨迹”的癌症早筛龙头企业,其业绩造假的手段令人瞠目:通过向环卫工人购买公厕粪便样本,将一份样本拆分给多个虚假检测账户,配合经销商压货等方式,系统性地伪造销售数据。
知情人士透露,时任公司主要负责人不仅知情,而且亲自主导了这场持续数年的造假行动,只有少数高管被允许参加最机密的销售策略会议。
10月22日,诺辉健康发布退市公告,此时距离诺辉健康被港交所强制停牌,已过去18个月。按照港交所规定,持续停牌18个月将面临强制退市。
从2021年上市首日股价暴涨超200%、市值突破300亿港元,到如今估值被基金下调至0.01港元、几近归零;从创始人朱叶青在杭州总部自豪地向媒体展示“全球规模最大的人类粪便样本库”,到被曝光这些样本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公厕和环卫工人,诺辉健康的陨落轨迹,充满了黑色幽默。
而令人有些后怕而欣慰的是,诺辉用多年高昂销售费用编织起来的形象及模式,没有成功让中国医保为其买单——终究还是有人坚守了底线。
一“粪”多用,清盘前夜造假内幕曝光
2025年秋天,诺辉健康已在港交所停牌整整18个月。按照港交所规定,这意味着公司将被强制退市。而在此之前的8月,开曼大法院已委任三家专业机构为诺辉健康的共同临时清盘人,公司董事会权力被全面暂停,资产及事务管理正式移交清盘人。
10月22日,“中国癌症早筛第一股”诺辉健康官宣退市,这意味着这家早筛企业走到了破产边缘,而真正压垮这家企业的,是其系统性、大规模的财务造假。
多位前员工和知情人士近期向媒体披露的造假细节令人咋舌。如果一名销售人员的目标是快速销售1000盒常卫清(诺辉健康的核心产品,用于结直肠癌早筛),单价500元,但一时找不到真实客户,公司默许甚至鼓励的操作流程是:先与经销商签订合同,将试剂盒给对方但不收钱;经销商需要找到1000份粪便样本完成检测并出具报告,因为审计机构认为只有报告交付后才算服务完成。
而这些样本的获取方式极其简单粗暴,据相关媒体报道,有内部人士透露给环卫工人五块钱,他们会非常愿意提供,或者直接从公厕收集。更离谱的是,为了进一步扩大检测数量,销售人员会将一份粪便样本拆分,分配给多个虚假的检测账户,重复生成检测报告,以此虚增业务量。
整个造假链条环环相扣:试剂盒先压货给经销商,由经销商用从公厕或环卫工人处获得的样本完成检测,公司出具报告后确认收入,最后再通过各种名目将款项返还给经销商或用于其他造假环节。知情人士透露,时任主要负责人不仅知情,而且亲自主导了业绩造假,只有少数高管被允许参加最机密的销售策略会议,讨论的核心就是如何做大业绩数字以满足资本市场预期。
2020年底,诺辉健康获批“中国癌症早筛第一证”后,曾邀请媒体到杭州总部采访。一位工作人员自豪地表示,公司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人类粪便样本库"。如今回看,这些样本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公厕和环卫工人。
2023年8月,一份由Capital Watch发布的做空报告称,历时16个月跟踪调研后推算,诺辉健康2022年全年实际销售额仅为7695万元,与其公布的7.65亿元相差9倍,九成收入为造假。报告指出,在国内655家重点公立医院中,常卫清实际仅进入26家,有实际开单量的仅11家;在电商平台,第三方数据显示2022年三款主要产品销售总额约2000万元,而公司公布的双十一全网销售额达6000万元。
做空报告引发股价暴跌,诺辉健康虽然火速澄清称对方“恶意做空、公然造假”,但投资者信心已严重受挫。更致命的是,2024年初准备年报时,公司试图继续对财务数据造假,这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直接导致了与公司合作多年的审计机构德勤的“反水”。
2024年3月28日,因审计机构德勤对销售真实性提出质疑、拒绝签字,诺辉健康被港交所强制停牌,股价定格在14.14港元,较发行价已近腰斩。光大阳光智造基金作为第一大重仓股持有人,被迫六次下调估值,最终降至0.01港元,几乎归零。
随后是高管离职潮。2024年9月,德勤辞去核数师职务,同日首席财务官高煜和联席秘书莫明慧双双离职。12月底,创始人朱叶青因“个人健康原因”辞任所有职务。2025年2月,股东大会以79.89%赞成票罢免朱叶青执行董事职务。至此,这家企业的管理层已彻底崩塌。
从明星到弃子,“美国故事”卖不进中国医保
截至2025年10月,诺辉健康的命运基本已定。公司需要完成独立法证调查、公布结果并采取补救措施才能申请复牌,但调查仍在进行,复牌遥遥无期。连续停牌18个月后,强制退市几乎不可避免。
在其退市风波中,最令人倒吸凉气的是,由其高昂销售费用所维持的形象及模式,居然运转了那么久。
期间,也并非没有人指出问题,但诺辉裹挟舆论,试图将责任转嫁给“中国民众早筛意识薄弱”和“医保未纳入”的政策落后。
时光倒回2015年。这一年11月,诺辉健康在杭州成立,专注于高发癌症的居家早筛产品研发。彼时,癌症早筛在中国尚属蓝海,有所谓市场预测显示,中国癌症早筛市场规模将从2019年的184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289亿美元,到2025年有望突破1500亿元人民币。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着顶级资本。
诺辉健康的核心产品常卫清历时7年研发,投入超过1亿美元,采用多靶点粪便FIT-DNA联合检测技术。2020年11月9日,常卫清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成为中国首个也是唯一的癌症早筛产品注册证。临床数据显示,常卫清对结直肠癌的检测灵敏度达95.5%,对进展期腺瘤的检测灵敏度为63.5%,阴性预测值高达99.6%。产品技术被纳入多部国家级诊疗指南。
2021年2月18日,诺辉健康登陆港交所,募资20亿港元,成为“中国癌症早筛第一股”。上市首日股价罕见暴涨超200%,市值突破300亿港元。启明创投、夏尔巴投资、君联资本、高盛等顶级机构悉数入场,光大阳光智造基金更将其列为第一大重仓股。
光环背后,是高昂的销售费用率。2022年,诺辉健康销售及市场开支达5.39亿元,占总营收7.65亿元的70.5%。公司宣称当年常卫清收入3.56亿元,同比增长266%;噗噗管收入2.01亿元;新产品幽幽管收入2.08亿元。2023年上半年,公司更是首次宣布实现经调整净利润转正,营收预期8-8.37亿元,超过去年全年。
做空报告指出,常卫清在不同渠道的出厂价差异巨大:临床渠道1200-1600元,保险、电商等渠道600-1200元,民营企业渠道甚至低至300-500元。如此大的价格差异,为造假留下了巨大空间。
翻阅多家券商的调研报告,类似表述比比皆是:“公司产品技术领先,但受制于国内早筛认知不足”,“若医保覆盖,渗透率可提升5-10倍”,“对标美国市场,中国早筛教育需10年周期”。这些看似专业的分析,本质上是在为诺辉健康的商业模式失败找替罪羊——既然产品好、技术强,那一定是老百姓“不开窍”、政府“不给钱”。
这套逻辑经不起推敲。
诺辉健康的核心商业模式确实在赌中国医保纳入,试图复刻美国Exact Sciences旗下Cologuard的成功路径。后者2024年销售额达7.6亿美元,累计检测超750万人次,市场渗透率约6%,依靠的是Medicare(联邦医保)零自付、阳性结果直接触发肠镜检查且医保报销的完整闭环。
Cologuard能进入Medicare,靠的是成功让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MS)为其10年预算影响模型“买单”:预计减少4.8万例结直肠癌、节省37亿美元治疗费用,净增支出仅9.2亿美元,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约为2.9万美元/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远低于5万美元的阈值标准。美国国会甚至为此将高收入人群的工薪税提高0.9%,专门设立“预防账户”,用“富人税”对冲医保增量成本。
Cologuard试剂盒
即使诺辉想复刻这个“美国故事”,把癌症早筛卖进中国医保,那也必须有一个核心前提:临床数据必须真实可靠,卫生经济学模型必须站得住脚。
而现在,用环卫工人粪便拆样虚增销量的丑闻,直接摧毁了两样东西:一是临床数据的可信度,二是监管机构与医保部门的信任基础。而部分券商研报中频繁出现的“对标美国”、“等待医保”论调,刻意忽略了这个致命缺陷。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诺辉的造假行为伤害的不只是投资者,更是中国整个肿瘤早筛行业的未来。早筛技术本身具有显著的社会价值,过早期发现降低晚期癌症治疗费用,医保纳入就是双赢选择。在诺辉之后,燃石医学、泛生子、和瑞基因等企业纷纷布局这一领域,但大多长期亏损,商业化前景充满不确定性。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泛癌种早筛成为新焦点,但技术难度更高,监管路径尚不明确。
所以,那些试图用“民众认知”、“医保缺位”为诺辉辩护的券商研报,本质上是在混淆视听。近年来,我国医保局谈判纳入“天价”抗癌药、罕见病药物,均是靠临床数据说话,诺辉作为此前早筛的行业龙头企业,用造假透支了监管部门对这类技术的信任,一定程度上或许也将抬高后续企业进入医保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