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国际油价为何跳涨5%?

2025-10-24 19:26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供给宽松、需求偏弱的基本面主导油价中长期走势,地缘因素将触发阶段性波动。

  文|《财经》记者 徐沛宇 研究员 黄凯茜

  北京时间10月23日,欧盟宣布第19轮对俄制裁方案,同日,美国财政部也发布了针对俄罗斯能源产业的最新制裁细则。受此影响,10月24日国际油价比前一交易日跳涨约5%。

  此轮制裁一经公布,国际石油市场迅速作出反应。包括印度在内的俄罗斯海运原油主要买家暂缓采购,转而增加来自中东、非洲和北美的原油进口,推高了现货价格和布伦特、WTI原油期货合约报价。截至10月24日,布伦特和WTI原油近月期货价格分别收盘于65.95美元/桶和61.76美元/桶。

  在此之前,全球石油市场已处于供大于求的基本面环境中。从今年1月的年内高点到10月20日,原油期货价格的跌幅已超过25%。综合各家石油市场和投资机构预测,2026年布伦特油价在52美元/桶-60美元/桶区间。

  尽管地缘局势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油价下限,但市场主流观点认为,国际油价的中长期走势仍将受制于供给宽松、需求偏弱的基本面。与此同时,突发的地缘政治事件仍可能在短期内放大价格波动的幅度。

  供给侧:产油国加码增量

  2025年三季度以来,国际油价在70美元/桶以下持续波动,价格中枢处于四年来低位。

  多家机构测算,三季度国际原油市场供大于求状况加剧。其中,国际能源署(IEA)的数字最高。IEA在10月中旬发布的石油市场报告称,2025年1月至9月,全球原油市场过剩量均值为190万桶/日;预计2026年的过剩量为400万桶/日,相当于全球原油总需求的近4%,相比上月的预估值(330万桶/日)大幅上调。

  睿咨得能源(Rystad Energy)的预测值与大多数机构接近。其在10月的市场报告中预计,2025年四季度国际原油市场过剩量将升至290万桶/日,比此前预测上调约40万桶/日。

中国石油市场分析人士也持相似观点。中国石油集团油气市场模拟与价格预测重点实验室刘凯雷撰文称,全球石油市场供需宽松态势加剧,库存压力不断上升。2025年四季度,全球石油需求量环比回落50万桶/日,而供应量环比增加70万桶/日,产量大于需求量约280万桶/日,全球石油库存水平已超过五年均值,对油价的压制作用显著增加。

  原油过剩的主要原因来自各产油国的增产。尽管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在全球石油产量中所占的份额已从2000年的约39%降至2024年的34%以下,但该组织今年以来的八次增产仍然是国际原油市场供应增长的主要来源。

  2025年10月5日,OPEC+月度会议决定继续增产13.7万桶/日。这是自2025年3月以来,OPEC主要国家和俄罗斯第八次宣布增产。据睿咨得能源统计,2025年OPEC+的产量增长了133万桶/日,增量主要来自沙特、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阿联酋。另据IEA预测,OPEC+八国在2026年还将进一步增产120万桶/日。

  增产后的OPEC组织,闲置产能规模缩小。据IEA统计,OPEC组织的闲置产能从2025年4月的500多万桶/日,降至2025年7月的约400万桶/日。

  OPEC之外的扩产势头也非常显著。标普全球大宗商品(S&P Global Commodity Insights)石油交易研究总监王祝伟告诉《财经》,2025年,美国、加拿大、巴西与圭亚那等四个国家的供应增量合计约110万桶/日,就已经超过了全球约88万桶/日的需求增幅。与此同时,叠加OPEC国家的增产,使全球市场的总供应增量超过需求增量一倍。

  从长期情况来看,也有观点认为,国际原油市场供应面的宽松状况不会进一步扩大。

  如果油价继续下降,首先减产的将是当今世界头号产油国美国。据美国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和堪萨斯城联邦储备银行调查,美国页岩油的盈亏平衡价格接近每桶60美元,而且如果价格降至每桶50美元,90%的运营商预计其产量将会下降。

  目前美国的石油产量已有下滑的迹象。据刘凯雷统计,截至今年9月下旬,美国活跃石油钻机数量已降至424台,较去年同期减少60台。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最新预测显示,在创下2025年7月1360万桶/日的历史纪录后,美国石油产量预计将小幅回落,并于2025年至2026年间维持在1350万桶/日的水平。

  IEA石油工业与市场部主任托里尔·博索尼10月17日发表评论称,随着显著供应过剩迹象的出现,全球石油市场可能正处于一个临界点。再平衡的力量将来自供应端。OPEC+国家多次表示,他们将继续密切监测和评估市场状况,可能暂停或逆转取消减产的举措,以支持市场稳定。此外,如果对俄罗斯的压力持续或加剧,全球原油供应下降很可能即将到来。

  需求侧:中长期由新兴市场拉动

  短期来看,进入秋冬季节后,北半球出行需求回落,汽油消费自夏季高点下降,即便取暖油需求有所回升,也难以抵消总体消费的下滑。库存变化也在验证需求侧的疲软。自9月底沙特宣布继续增产以来,海上浮仓库存明显上升,在途原油逐步转化为岸上库存。

  10月中旬以来,中美双方相互征收港口费用,带动超大型油轮(VLCC)运费上升。王祝伟表示,这一举措的影响不仅在中美之间,也会间接推高航运市场整体运费。在油市供大于求、买方缺乏涨价意愿的背景下,部分石油出口商被迫下调离岸价格(FOB)以维持出货;与此同时,运费上涨也提高了下游买家的采购成本,进一步削弱需求增长预期。

  不过,地缘政治与炼厂复工是短期内支撑油价的部分因素。10月中旬,全球炼厂的季节性检修进入尾声,复工带动原油采购增加,对现货市场形成阶段性提振。同时,中东局势及俄乌谈判的反复,使市场风险溢价依旧存在,对区域油价起到托底作用。

  尽管短期需求因素仍存在反复波动,市场对中长期的结构变化趋势已基本达成共识。IEA在2025年6月发布的《2030年石油市场展望》中称,全球石油市场的供需驱动力正在发生深层次变化。

  过去十年间,国际油市的格局由“美国供给增长”与“中国需求增长”这两大力量共同塑造。2015年至2024年,美国因页岩油革命,贡献了全球原油供应增量的约90%;与此同时,中国石油需求增长近600万桶/日,占全球需求增量的六成。

  受电动汽车销量激增、液化天然气(LNG)和电动重卡的普及、高速铁路网络快速扩张,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IEA预计中国的石油需求将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

  石油消费主要包括交通燃料(汽油、柴油及航空煤油)和化工原料用油。根据多家市场机构的判断,中国的汽油和柴油需求已分别在2024年、2025年左右达峰。

  随着交通燃料需求接近或已达峰值,未来中国石油需求增长的主要支撑将逐渐转向化工领域。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预计,到2040年,交通燃料用油占比将从当前约50%下降至33%,而化工原料用油占比则将超过交通燃料用油约7个百分点,成为需求增长的主导力量。

  IEA预计,2024年至2030年,新兴经济体的石油需求预计将增长约420万桶/日,与发达经济体持续收缩形成鲜明对比。亚洲市场是需求增长的主要引擎,其中印度预计将新增100万桶/日的石油消费,远超其他单一国家。预计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石油消费将在2030年前下降约170万桶/日。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