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24 19:30
10月24日上午,北京西城區三里河一區28號樓下,一台重型塔吊緩緩將項目第一個混凝土模塊化箱體吊裝至預定位置。這看似尋常的施工場景,正見證着北京市危舊樓改建邁入“模塊化建造”新階段。
△三里河28號樓項目首件混凝土模塊吊裝
五十年住房的“老齡化”困局
始建於上世紀70年代末的三里河一區28號樓,是典型的老舊住宅樓,共有3個單元,分地上5層、半地下1層。樓內居民李女士回憶:“水管鏽蝕漏水是常事,冬天牆體透風,夏天電路跳閘,樓體還因年久失修出現裂縫。”2023年,因樓體及樓內設施嚴重老化,基礎設施不完善,缺少抗震加固和外牆保溫等突出問題,居民改建意願比較強烈,被納入西城區危舊樓改建範圍。
△三里河28號樓項目改建前樓體照片
西城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副主任王勇指出:“超大城市的城區空間資源緊張,‘原拆原建’成為平衡居民安置與城市更新的關鍵路徑,但傳統施工周期長、噪音揚塵擾民等問題亟待破解。”
模塊化建築技術從“試點”到“深化”
西城區於2023年啟動樺皮廠胡同8號樓改建項目,成為北京市首個採用混凝土模塊化技術的原拆原建試點,為危舊樓原拆原建改造提供了範本。如今,三里河28號樓作為西城區第二個模塊化原拆原建項目,標誌着這項技術從試點驗證走向成熟推廣。
△中建海龍標准化房屋智造工廠
項目將整棟建築科學劃分為156個預製模塊單元,包含6種戶型,其中90%的工序在專業工廠完成,工期相較於傳統建造方式可以縮短約75%。“這次我們創新採用了‘空心剪力牆+雙面牆模的模塊化技術體系’。”項目負責人裴江飛在現場向來訪者介紹,“外牆減少支模工作量,可有效提高模塊安裝效率;內牆採用雙面模殼剪力牆,可減少戶內面積佔用,還能整體提升綠色建造水平。”
此外,結合北京市最新發布的《混凝土模塊化建築技術導則》《北京市科技支撐建築領域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項目還對標綠色建築三星標準,室內戶型設計了動靜分區,融入保溫隔熱、無障礙電梯等適老設計,全面踐行“好房子”建設理念。
“由點及面”探索城市更新新路徑
項目高效推進的背後,是政策機制的深度協同。北京市西城區住房和城市建設委員會牽頭,協同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西城分局等相關部門,創新“極速審批”模式,讓三里河28號樓項目實現土地劃撥、規劃許可等四證單日辦結,創下“拿地即開工”的西城速度。
“我們為54戶居民分別量身提供‘一戶一策一方案’的精準服務,延續‘政府補助+居民出資’的資金共擔模式,100天完成從啟動到100%的簽約搬遷。”王勇表示,“我們的目標,就是把試點項目的成功經驗,轉化為一片片可複製、可推廣的美好家園,讓政策紅利與技術優勢,最終都沉澱為市民家門口的幸福感。”
△三里河28號樓項目改建後效果圖
2025年,北京市先後發布《計劃報告》和《2025年北京市住房發展年度計劃》,提出要大力推進城市更新行動,加快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實施500個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啟動20萬平方米改造(騰退)任務等。在此背景下,原拆原建成為了北京市老舊小區更新改造工作的重要發力點,而模塊化建造技術若能在成本控制與產業配套上持續取得突破,將極大加速城鎮老舊小區的整體改造進程。
從“試點破題”到“片區推廣”,北京西城正系統性地將個案經驗轉化為可複製的城市更新模式。一場以“好房子”為核心的居住品質變革,正從圖紙走向現實,也為更多正在探索中的城市提供了清晰的“北京樣本”。
責編:瑞貝卡,關夷君校對:珺程審核:凱恩,裴坦,白建偉歡迎轉載並請註明來源!內容來源:中建國際投資(中国建筑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