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安培龙三季度营收超3亿同比增23%,汽车及机器人领域双向发力

2025-10-24 14:46

10月23日晚间,安培龙(301413.SZ)发布了第三季度的财务报告,营收与利润均实现稳步增强,同时前三季度在研发费用、在建工程等持续投入,为后续发展夯实基础。

核心产品前景景气,技术进步与市场逻辑双轮驱动

从三季度核心数据来看,2025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达3.08亿元,同比上涨5843.39万元,增幅达23.39%;利润总额为3099.64万元,同比上涨14.09%。

前三季度营收达8.62亿元,同比增长30.27%,核心驱动因素是传感器下游客户需求显著增加,体现公司核心业务市场需求强劲。利润总额达7312.84万元,同比增长17.2%,公司盈利能力保持稳健。

另外,研发费用的增长较为明显,前三季度达6466.03万元,较上年末提升57.93%,表明公司将继续推进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深耕智能传感器领域。

持续的投入使安培龙的技术优势并非局限于单一产品,而是通过“专利布局+标准制定”构建了深层竞争壁垒。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已拿下多项力传感器相关发明专利,涵盖芯片设计、传感器制备、数据处理等核心环节,不仅保障了产品的技术独特性,更让公司在传感器行业标准制定中拥有了更多话语权,这种“技术+标准”的双重优势,是面对行业激烈竞争的关键所在。

安培龙董事长邬若军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安培龙的发展,是一条基于技术进步与市场逻辑双轮驱动的稳健之路。20多年来,面对风险与挑战,不盲目追逐规模,而是扎实打好产品根基,通过不断积累技术与经验,寻找真正明确且有前景的市场机会。”

在传感器行业“国产化替代”与“高端化升级”的双重趋势下,安培龙在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领域的进展尤为亮眼,形成了技术突破支撑市场拓展,市场反馈反哺技术迭代的良性循环,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核心动力。

而在机器人领域,公司MEMS相关传感器的送样进展顺利,标志着其技术已从汽车赛道向高增长的机器人赛道延伸,为后续市场份额扩张埋下伏笔。

汽车领域深度渗透产品矩阵覆盖智驾核心部件

作为安培龙的核心应用领域,汽车传感器业务正经历从“量增”到“质升”的跨越,一方面通过完善的压力传感器矩阵抢占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凭借EMB(电子机械制动系统)力传感器突破智能驾驶核心部件,成为国内车规级传感器进口替代的“中坚力量”。

从技术端看,公司MEMS传感器已实现“全量程汽车场景”覆盖,意味着其产品可适配从低压到高压的各类汽车工况,无论是发动机管理系统、制动系统还是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均能提供精准的感知解决方案,打破了此前部分高端汽车MEMS传感器依赖进口的局面。

在压力传感器领域,公司已构建起“MEMS低压+陶瓷电容中压+玻璃微熔高压”的全品类产品矩阵,且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一布局的战略意义在于,可满足不同车企、不同车型的定制化需求,例如新能源汽车的高压电池包需要高压传感器监测压力,而传统燃油车的进气系统则需要低压传感器,全矩阵覆盖让安培龙得以同时服务于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客户,避免了单一赛道波动带来的风险。

从市场反馈来看,这一策略已见效,公司汽车压力传感器订单快速增长,侧面反映出国内主流车企对其产品的认可,进口替代进程正在加速。

东吴证券研报显示,公司已向麦格纳、特斯拉等新增客户供应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等产品,同时对现有客户如上汽、法雷奥、理想、蔚来、小鹏、零跑等稳定供货。

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在辅助驾驶核心部件领域的突破。其研发的EMB力传感器已通过国内头部车企装车测试并获得项目定点,计划2025年Q4量产,自动化产线建设投资4130.70万元,目前正在建设中。

从技术原理来看,该传感器基于“MEMS压阻芯片+玻璃微熔工艺”,核心优势是大幅提升制动响应速度。在辅助驾驶场景中,制动响应速度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安培龙的技术方案恰好切中了车企对“高安全性智能制动系统”的需求。

根据乘联分会的最新数据,2025年前三季度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达到52.14%,车规级传感器自主可控的政策也起到强推的作用,为高阶的传感器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此外,公司力传感器品类已拓展至拉压力传感器、扭矩传感器、六维力传感器等,可同时适配汽车与机器人场景,这种“跨场景产品协同”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其对下游客户的粘性。

押注具身智能机器人,提前卡位核心传感器

具身智能机器人这片蓝海市场,正在撬动国内千亿级的传感器市场,在消费电子和汽车电子的传统领域之外,为传感器产业开辟出新的下游应用“增长极”。

而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爆发前夕,安培龙已提前完成力传感器布局,从产品研发到生态合作,全方位抢占机器人传感器赛道的先发优势。

从产品进展来看,公司在机器人传感器领域的推进节奏清晰:单向力传感器、力矩传感器已完成工程验证,并向多家国内机器人厂商送样测试,产品已具备商业化基础,只需等待客户测试通过后即可批量供货。

针对人形机器人核心场景的六维力传感器已进入研发阶段,且明确适配“人形机器人足底场景”。要知道,足底力感知是人形机器人实现平衡控制、步态调整的关键,安培龙选择这一细分场景切入,正是瞄准了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核心需求,若后续研发顺利,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厂商的核心传感器供应商。

安培龙相关负责人在22日举办的大湾区国际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大会上表示:“用于人形机器人的传感器普遍价格偏高,六维力传感器的价格一枚就要上万元,我们会利用在汽车产业链积累的优势,把机器人行业的传感器做到成本又低、可靠性又好。”

在生态合作层面,公司与中科南京软件技术研究院等企事业单位共同成立“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经营范围覆盖人工智能行业应用集成、AI硬件销售、AI公共数据平台等。

这一举措将打破安培龙局限于“传感器供应商”的角色,而是通过合资公司深度参与机器人与AI的融合进程。一方面可提前获取机器人厂商的需求,让传感器研发更贴合实际应用;另一方面可借助合资公司的平台,将传感器与AI算法、系统集成结合,提供“感知+解决方案”的一体化服务,提升产品附加值。

国际化全链条布局,打开长期增长空间

面对全球传感器市场的广阔机遇,安培龙正加速推进全球化布局,通过在海外设立研发、生产、销售机构,构建“本地化服务+全球化技术”的体系,为后续拓展国际客户奠定基础。

从布局节奏来看,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呈现“精准落子、协同推进”的特点:在欧洲,成立德国全资子公司负责销售与服务本地化,同时设立比利时研发子公司专注传感器技术研发。

欧洲是全球汽车与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核心区域,德国子公司可快速响应宝马、大众等欧洲车企的需求,比利时研发子公司则能吸纳欧洲的技术人才,保障产品技术与国际前沿同步。

在亚太地区,通过香港子公司聚焦供应链协同与资本运作,并推进泰国生产基地筹建,未来可承接部分海外客户的产能需求,不仅能降低关税与物流成本,还能实现就近交付,提升海外客户的合作意愿。

从行业逻辑来看,安培龙的全球化布局并非简单的产品出口,而是将产业全链条带出去。这种模式更符合汽车、机器人等高端制造业对供应链稳定性和协调速度的要求。长期来看,随着海外市场销售占比的提升,安培龙的品牌影响力将从国内延伸至全球,成长为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传感器厂商。

从当前经营动态来看,安培龙的成长逻辑已十分清晰:在国内市场,依托MEMS传感器技术优势,深度渗透汽车与机器人两大高增长赛道,受益于国产化替代与产业升级红利;在国际市场,通过全链条全球化布局,逐步拓展欧洲、亚太等海外市场,打开长期增长空间。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