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24 13:23
“半年之内移动手机卡两次被强制停机,严重影响了我的正常生活,我需要移动公司给我个解释。”近日,62岁的张先生在石榴云12345问政平台留言反映,今年5月和10月,他两次被强制停机,由于长期居住在成都市无法回新疆办理核验复开业务,为此多次致电中国移动新疆公司,几经波折后才恢复通信,对此他十分气愤。
两次莫名其妙的强制停机
张先生原来在乌鲁木齐工作,这两年退休后搬至成都市,但用了20多年的手机号一直未换。“如果是真的遇到电信诈骗,强制停机我可以接受,但事实并不是,异地停机后给我增添了太多麻烦。”10月21日,回忆起这两次经历,张先生仍然很不理解。
时间回到今年5月中旬,张先生购买了一部新手机,他把移动手机卡换好后进行数据迁移,手机就突然停机了。“当时数据都没迁移完,就收到短信说我可能遭遇诈骗,我赶紧去成都的移动营业厅,但客服说需要回当地办理。我打10086,说我手机可能被盗了让我带身份证去乌鲁木齐的营业厅核验复开。”张先生说,手机号和银行卡及一些重要软件都绑定在一起,停机后会对他的生活造成影响,但花几千元路费只为复开手机号实在不值得。最后,他找到一位在中国移动新疆公司工作的朋友,帮忙办理了核验复开。
“本以为这种现象不会出现了,谁知道又遭遇了第二次突然停机。”张先生回忆,10月9日他报了旅行团出国旅游,正在给10086打电话开通漫游业务期间,收到了涉嫌电信诈骗的短信,紧接着手机被强制停机,通话中断。
随后,张先生借朋友的手机拨打10086要求复开,客服告诉他在微信小程序操作,但操作流程对于他这个年龄的人来说太复杂了,只能再次前往成都当地营业厅求助,请客服人员帮助操作办理。“我当时又急又气,要出发了被停机了,虽然再次开通了,但谁知道以后会不会有第三次第四次,是不是故意针对我的号停机?”张先生说,旅行结束后,他越想越生气,就在问政平台反映了情况。
系统筛查 属保护性关停
张先生的手机为何会被频繁强制停机?10086给他的回答是“身份信息有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实施电信诈骗,为了财产安全而进行的保护性关停。”但张先生对此解释并不满意,“如何判断我手机被盗和被电信诈骗?就因为迁移了数据、开通了漫游业务?客服没有给出判定标准。”
张先生在问政平台的留言经转办后很快得到了回复,中国移动新疆公司表示:用户因手机异常通信被“保护性关停”,对重复关停表示不满,虽已解释并上报后台,问题已解决,但客户满意度低。
对此,记者拨打10086咨询,客服人员表示,“保护性关停”是指若用户突然有频繁通信、迁移信息、境外漫游等异常情况时,系统判定存在风险从而关停手机卡,是为了保护用户的权益,避免号码被不法分子利用,从事违规违法行为。
“关停手机后,用户可以携带身份证前往号码归属地营业厅办理,也可以在中国移动的微信小程序上复核开通,如果确有不便,客服人员也可以通过电话协助办理。”客服人员说,针对张先生的情况,客服会再次核实上报,以后针对老年群体也会提高主动服务意识。
至于“保护性关停”风险判定的具体标准,客服人员表示是系统大数据排查的,并没有针对特定群体和对象,在停机前都会进行短信告知。
“保护性关停”究竟保护了啥?
事实上,反映手机卡被强制停机的情况并非孤例。今年6月,家住五家渠市的王先生在石榴云12345问政平台反映,他67岁的父亲在云南旅居时,移动手机卡被强制停机,起初家人以为没话费了,但交了话费以后仍然无法打通,担心不已,还因此报了警,第二天在当地民警的帮助下才联系上父亲。后咨询中国移动客服得知,是因手机卡涉嫌电信诈骗进行了“保护性关停”。
10月22日,王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父亲的手机卡现在还是停机状态,也不打算用了。“客服说强制停机是合法合规的,我也相信这个机制出发点是好的,可事实上不加核实就直接停机,反诈措施演变成了‘一刀切’的机械操作。”
记者查阅相关法规发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十一条规定,电信业务经营者对监测识别的涉诈异常电话卡用户应当重新进行实名核验,根据风险等级采取有区别的、相应的核验措施。对未按规定核验或者核验未通过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可以限制、暂停有关电话卡功能。
对此,张先生表示,法律要求电信运营商对涉诈异常电话卡采取有区别的核验措施,未通过就关停手机卡,而不是直接限制关停,反诈要防的是诈骗分子,不是遵纪守法的普通群众,运营商应明确异常判定标准、完善应急保障方案,多为用户考虑。
“我对我的手机号很有感情,但我对运营商的做法很失望。”截稿时,张先生说,他正在考虑是否注销用了20多年的手机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