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24 09:42
转自:天津发布
提到“独角兽”,你可能会想到字节跳动、OPENAI等拥有前沿技术、迅速壮大的一系列企业。
一百多年前,有一位民族实业家,从天津的盐碱滩起步创业,一口气打造了中国第一家精盐厂、第一家纯碱厂、第一家硫酸厂,以及第一家私立化工研究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这是当时中国的一系列“独角兽”企业和顶级的科研机构,拥有世界水平的先进技术,创造了巨大的需求和市场价值,还奠定了中国自主重化工业之基。
蒋介石多次邀请他出任实业部长,经济部长,被婉拒。毛泽东称他“工业先导,功在中华”。
他叫范旭东。
今天,2025年10月24日,是他142周岁诞辰。
▲工作时的范旭东
01
盐滩起步的创新
范旭东,1883年10月24日生于湖南湘阴。
1900年,因哥哥参与反清起义失败,他随兄东渡日本。
在日本,他度过了十二年光阴。读书、游历、思考,视野渐渐开阔。
1907年,他考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校长酒井佐保听说他打算学造武器,冷冷地说:“等你学成,中国早亡了。”
他彻夜难眠,在一张照片背后写下:“我愿从今以后,寡言力行。”从此转向应用化学,1909年考入京都大学,埋头苦读。在欧洲考察时,他亲眼看到:西方的精盐纯度高达95%,广泛用于工业;而中国的粗盐只有75%的纯度,市场还被英日厂商牢牢掌控。
他有了想法,中国人,要造自己的盐。
1914年冬天,31岁的范旭东带着学成的技术,站在天津塘沽的盐滩上。眼前白茫茫一片,芦苇在风中摇曳。
他在芦苇丛中建起中国第一家精盐厂——“久大精盐公司”。没有设备,他自己动手改造;没有技术,他日夜不停地试验。1915年,第一批国产精盐终于问世。中国人,第一次吃上了自己造的、干净的盐。
但这,只是开始。
碱,是印染、玻璃、造纸的“粮食”,当时却被英国卜内门公司垄断。一战爆发,“洋碱”断供,国内工厂纷纷倒闭。
独具国际视野的他,在1917年毅然创办永利制碱公司。
没有技术参考,他干脆在自家院子里搭起小型石灰窑,亲手摸索制碱工艺。
三个多月后,制造流程终于打通。1919年,永利制碱厂在塘沽动工,这是亚洲第一座苏尔维法碱厂。
然而,1923年正式投产那天,第一批产品全部失败,煅烧炉也烧坏了,工厂被迫停产。
股东们坐不住了,有的要求撤资,有的提议请洋人顾问。卜内门公司也找上门来,提出“合办”。
内外交困中,范旭东咬紧牙关:“就是粉身碎骨,也要干出来!”
终于,九年磨一剑。1926年,永利终于成功生产出碳酸钠含量99%以上的“红三角”纯碱。同年,它漂洋过海,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拿下金质奖,被誉为“中国工业进步的象征”。
02
在国际商战中越战越勇
范旭东不光是科学家、也是世界级的实业家,在国际市场中长袖善舞。
“红三角”问世,动了别人的奶酪。英国卜内门公司率先出招——通过英国政府向中国施压,企图用重税压垮永利。此计不成,又发动价格战,将纯碱价格直降40%,想用资本拖垮这个初生婴儿。
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内卷”,但范旭东没有硬拼。
他敏锐地发现:卜内门在日本的利润极高,而日本同样没有本土制碱能力。
于是,他悄悄把一批“红三角”运到日本,低价销售,日本市场顿时震动。卜内门措手不及,为保住垄断地位,只好跟着降价。
可“红三角”在日销量极小,降价对永利影响甚微;而卜内门在日销量巨大,每卖一袋都在“流血割肉”。
这场不对称的消耗战,最终让卜内门撑不住了,主动上门讲和,不仅停止降价,还答应在日本代销永利的部分产品。
这一仗,永利从被动转为主动,名声大振。
03
“四大信条”托举企业家的精神高度
范旭东留给我们的,不只是工厂和产品,更是一种有温度的企业家精神。他提出“四大信条”,至今读来仍让人动容:
我们在原则上绝对相信科学;
我们在事业上积极发展实业;
我们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
我们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
这四条,是“永久黄”团体(永利、久大、黄海)的灵魂和精神标杆。
他不只建工厂,也建生活。
他为工人建宿舍,修路,推动塘沽地区的城市化;他办夜校、幼儿园、小学,成立教育委员会,制定完整的职工子弟教育体系;他还组织戏剧团、篮球队、网球队,让工厂成为一个有温度的“家”。
1922年,他捐出个人积蓄10万银元,创办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中国第一家民营化工科研机构。他汇聚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侯德榜、哈佛大学的博士孙学悟等一批顶尖人才,搭建起“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
他对待人才,更是真心实意。
侯德榜,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是永利的技术核心。当年技术创新屡屡失败,股东们要求换人,是范旭东力排众议,一面筹钱,一面鼓励他:“别怕,我们继续试。”
当新型制碱法终于成功,范旭东坚持用侯德榜的名字命名——“侯氏制碱法”。侯德榜后来说:“没有范先生,就没有侯氏碱法。”
新中国成立后,“永久黄”走出了五位院士,以及多位部长级领导。范旭东几乎聚集和团结了当时中国所有的化工人才,并不断送他们出国深造。他说:“历年派往外国留学者,络绎不绝于途。”
04
百年回眸:
他点燃了什么样的精神?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昨天结束,公报有许多新论断新理念新思想,比如,“十五五,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时代的逻辑和历史的逻辑有惊人的相似。
百年前的范旭东,恰恰是面对不确定性,以自主技术创造了“精盐”之于“粗盐”的新需求,开始了企业发展创新之路。
他以先进的核心技术创新创造价值,不追风口,却“创造风口”。今天的天津,在信创、生物制造、绿色能源等领域,同样需要这样的定力——不贪图流量快钱,而是沉下心,在那些关乎国家命运的基础领域深耕。这才是“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该有的担当。
他以企业家的智慧、能力和冒险精神,面对英国同业巨头的绞杀,敏锐捕捉在全球展开商业竞争的比较优势。今天的天津,也要善于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机会,做别人做不了的生意。
他以爱国者的热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他建夜校、幼儿园、医院,组织球队,把工厂建成一个有温度的社区。这样一种企业文化,是津派文化传统的独有魅力。天津要留住人,当然要靠产业,要靠薪资,但更要以津派文化的魅力,把创新的追求和城市文化营造的归属感、松弛感融于一炉。天津的教育、医疗、城市治理、开放包容的胸怀……完全可以打造吸引人才的独特优势。
一年前的今天,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旧址修缮完成,以“范旭东纪念馆”的新身份,静静开放。
纪念馆不大,只有440平方米,却燃烧着范旭东不灭的企业家精神。
“开馆一年,参观人数接近三万。”馆长周浩说。
天津这片土地滋养了范旭东,而他留下的精神火炬,作为津派文化的一个标杆,也至今仍在照耀着这座城市。除了范旭东,周学熙、宋则久、宋棐卿等企业家们,也壮大着火炬的光焰。相信当代天津的的企业家们,天开园的创业者们一定能接过火炬,开拓力行,创造新的辉煌!
来源:天津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