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农业设施“上户口” 美丽乡村“饮活水”

2025-10-24 09:17

(来源:湖州日报)

转自:湖州日报

  文/记者  史舒频 

  从零散、单栋的简易大棚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农业园区,现代农业在我市快速发展,拓宽了农业生产的时间与空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然而,长期以来,农业主体面临“有资产但难抵押、难融资”困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发展。

  如何“破题”?自2021年起,我市聚焦“确权、赋权、活权”,以农村产权登记颁证为切入点,试点推动农业“标准地”使用权和农业生产设施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已累计授信超8.46亿元,为现代农业发展引来“源头活水”。

  最近,省农业农村厅公布2025年度“政银险担基”协同支农改革试点名单,湖州成功入选。连日来,记者深入广袤田野,走访农业主体,探寻投融资创新精准灌溉农村服务供给的有效路径。

  从“沉睡资产”到“流动资本”

  ——农业设施确权“破冰”

  “建厂房、上设备需要资金,以前没有设施确权,想贷款扩大生产,苦于找不到抵押物。”

  “我家大棚有证了,相当于给农业设施上了户口,能用来抵押贷款了。”

  近段时间,农民口中这样的感慨时有听闻。设施农业具有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等特征,如何为农业生产设施登记确权、抵押贷款,湖州正在探索试行。

  不久前,湖州吴兴新型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果蔬立体化栽培设施通过确权登记,在原本5500万元融资基础上,通过“农业生产设施贷”抵押增信1800万元,成为全省首笔农业设施抵押贷。

  创新之举,犹如一场及时雨,精准解决了设施农业长期面临的“融资难”困境。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此前,我市陆续出台《湖州市农业“标准地”使用权和农业生产设施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实施方案》《关于开展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贷款贴息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在此基础上,通过明确确权范围、明晰登记条件、规范颁证程序,对农业设施进行确权颁证。

  市农业农村局介绍,“农业设施抵押贷”助推“沉睡资产”转为“流动资本”,我市将进一步健全服务体系,加大其推广运用范围,同时,还将打好金融服务农业发展组合拳,有效畅通农村资产抵押质押融资链条。

  而农业“标准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则是这条融资链条上成熟且重要的一环。

  上月,湖州浙北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以农业“标准地”使用权为担保物,顺利在南浔银行适园支行办理了2000万元续贷。“一年前获得了这笔贷款,早已投入在智能化种植、产品精深加工方面。”企业负责人表示,此次成功续贷,为新一轮销售旺季保障了资金。

  据了解,农业“标准地”是我市“三农”领域推进农业经营性项目落地的一项创新性改革。基于此推行的抵押贷款实行已久,是以使用权作抵押,由试点合作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农业经营主体发放的、在约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贷款。

  “从2021年试点探索到今年制度升级,全市农业‘标准地’使用权抵押贷款累计授信超过8亿元。”市农业农村局表示,接下来将以“标准地”确权融资带产业,以产业带就业,把壮大农业经济根基、深化产业融合发展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让农民共享产业增值收益,实现乡村经济社会转型。

  从“单点授信”到“全链赋能”

  ——构建全链条金融护航体系

  登记确权、抵押融资突破了“抵押难”瓶颈,但要让金融活水真正润泽农业全产业链,还需构建更加精准、多元的服务体系。湖州创新推出“贷款+”“保险+”协同支农模式,构建起“财政引导、银行助力、保险托底”的闭环服务体系。

  最近,浙江省首单商业性淡水鱼养殖收入保险在湖州落地,引起业界关注。作为首个享受到商业性淡水鱼养殖收入保险保障的养殖户,吴兴区东林镇沈林方笑言:“以前看村里五保户啥事有国家兜底,现在这‘福’也让我们享上了。”

  沈林方口中的“兜底”,源自中国太保产险湖州中心支公司搭建的“五保”体系,通过“保信贷、保农资、保风险、保收入、保销售”的新“五保”模式,为淡水鱼养殖户送上“压舱石”。

  “淡水鱼养殖本就是慢功夫,鱼塘建设周期长、鱼苗生长资金周转慢、养殖户缺乏有效贷款抵押物,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太保产险介绍,为应对上述风险,依托原有政策性保险兜底淡水鱼养殖病死风险基础上,聚焦因产量和价格波动导致的收入下降风险,引入商业性收入保险作为第二重风险保障。

  不同地区、不同产业,融资需求千差万别。近年来,我市积极鼓励金融机构摒弃“一刀切”产品思维,推行“一县一策”“一业一策”等精准服务。

  传统贷款里,湖羊是“会跑的资产”,没法抵押;羊场土地是流转来的,也难作担保。然而,浙江莲心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凭借1.8万多头存栏羊和4万多平方米标准羊舍,获得浙商银行湖州分行授信的2000万元活体抵押贷。“活体抵押不只是贷到了一笔资金,更是对活资产的一种肯定,对我们养殖业的肯定。”该企业负责人坦言,有稳定的资金流作支撑,他们力求把养殖文章做得更扎实。

  农业企业常困于“有资产缺抵押”,近年来,湖州深挖地方特色产业潜力,以湖羊、生猪、白茶等为切入点,创新“生物活体抵押+保险托底+银行”服务模式,通过三方协议建立保险理赔优先偿贷机制,“两山白茶贷”“菱湖渔业贷”等一系列极具地方辨识度的信贷产品注入农业领域。

  从“田间地头”到“云上指尖”

  ——数字赋能打通“最后一公里”

  在南浔区旧馆街道港胡村,占地6000亩的数字化粮油示范基地令人眼前一亮。智能温控大棚内,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5G基站将数据传至云端分析,自动触发水肥一体化系统。南浔农商银行介绍,该基地通过“农权共富贷”获得125万元贷款建设智能设施,带动周边42户农户形成“设备共享、技术共学”的联合体。

  “我们不仅是种地,更是管数据的‘田保姆’。”基地技术员向记者展示了数字农服平台,屏幕上,1.5万亩农田的农机调度、病虫害预警等信息实时跳动。这种“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模式,使亩均收益从1800元跃升至3200元,57名传统农机手转型为持证“数字农服专员”。

  随后,记者还来到绿腾农业未来农场,只见双层智能温控大棚内,区块链溯源系统记录着蔬菜从育苗到餐桌的全流程。农场主严建国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数字化质押”获得贷款升级设备,使蔬菜产量提升50%。“金融工具把‘沉睡’的土地资源变成了‘活资本’。”他指着手机上的数字产权证书说。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技术—金融—政策”三螺旋创新,采访中记者感受到,通过科技赋能与服务下沉,金融活水正缓缓流向田间地头。

  “以前贷款要跑好几趟,现在手机上一点,钱就到账了。”长兴县一位家庭农场主通过“绿贷通”平台,凭借家庭资产负债表,仅用一天就获得50万元信用贷款。截至目前,全市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建表率达98.35%,以此模式支持的信贷资金超过372亿元,惠及近15万农户。“绿贷通”平台作为湖州数字金融的“中枢系统”,通过政银数据共享,提升农业企业贷款授信效率,已累计帮助3万多家企业获得银行授信超3000亿元。

  与此同时,“湖羊产业大脑”“强村公司云平台”等数字化系统,实现对农业产业运行、经营主体情况的精准画像和动态监测。“智慧畜牧无害化数字理赔服务系统”则实现验标、报案、理赔全流程线上化,大幅提升服务效率与透明度。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获悉,自2022年起,湖州已连续4年制定并印发年度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计划,全市涉农贷款余额得以稳步增长,涉农贷款余额近5800亿元,占全部贷款比重超四成,农业主体融资成本持续下降。

  “用数据种地,靠政策兴农”,这是记者采访时在一示范基地看到的标语,这片江南沃土上,科技金融正与政策红利共舞,书写着农业现代化的时代答卷。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