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让更多“创新种子”在成都的产业园区破土而出

2025-10-24 05:52

  • 成都兴隆湖畔,创新动能持续迸发。 成都兴隆湖畔,创新动能持续迸发。

      “科创天府·智汇蓉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合作成果对接活动重庆站现场。

    □成科轩 (图片由成都市科学技术局提供)  如果将产业园区比作产业发展的肥田沃土,那么科技创新就是让产业破土而出的一颗颗种子。  2024年10月,成都决定在全市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市级产业园区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简称“立园满园”)行动。  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全力推动其中的五项重点攻坚任务之一——“科技创新促转化攻坚”行动,并围绕提升园区创新策源力、成果转化承接力、创新要素运筹力等目标,让科技创新为“立园满园”注入新动能。  目标既立,路径渐明。一年来,越来越多“创新种子”悄然在成都的产业园区中破土而出,持续提升园区创新策源力,激发园区创新动能,优化园区创新生态,赋能园区高质量发展。提升园区创新策源力让更多科技创新实现“从0到1”的突破  2024年底,“立园满园”行动部署后不久,四川天府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筹)首次亮相。  这一位于兴隆湖畔成都科学城核心区的产业园区,自筹备之始便将“创新策源”写入发展的基因中——在“一园三区”的空间布局中,科技创新核心区被放在最前面。  如果将视野放宽,人们不难发现,除了前瞻性的空间布局,兴隆湖畔、绛溪河畔……成都正以优质的园区载体、完善的产业生态与精准的政策支持,构建起支撑“从0到1”原始突破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提升园区创新策源力。  在成都科学城、成都未来科技城等产业园区,近年来,随着天府宇宙线研究中心、天府兴隆湖实验室等一批国家实验室、创新中心的先后落户,成都已构建完善“1个国家实验室+4个国家创新中心+10个大科学装置+4个天府实验室”的高能级创新体系。  然而,在成都看来,这些成果只是起点。根据《成都市产业园区“科技创新促转化攻坚”行动方案》,成都围绕提升园区创新策源力,提出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组织原创性引领性科研攻关等多项重点任务。  布局落地高能级科技创新资源,激活创新的“源头活水”。一年来,随着“科技创新促转化攻坚”行动的深入推进,成都取得累累硕果——  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在国内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与电子温度均突破一亿摄氏度,天府绛溪实验室联合相关合作伙伴发布全球首个氮化镓量子光源芯片……一批关键性成果在成都诞生。  太行实验室试验装置获批国家“两重”项目,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高质量完成“入轨”评估……科学大装置、实验室等进展不断加快。  支持通威太阳能(成都)有限公司获批组建四川省晶硅光伏技术创新中心……成都的技术创新平台等建设步履不停。  “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即将开启。成都市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将推动首批4个方向天府实验室高质量“入轨”运行,持续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为成都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坚实支撑。提升园区成果转化承接力打通科技成果“从1到N”关键一环  10月21日,成都兴隆湖畔科学城中路,正在建设中的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核聚变技术研发基地)项目现场,一场“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转化活动在这里举行。  70余位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团队、企业、投融资机构等相关负责人,聚焦核聚变领域前沿科技成果,促进技术与产业等精准对接。  如今,对于成都的很多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来说,“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等科技成果对接系列活动已不再陌生。  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从1到N”的关键一环。更好实现技术与产业的精准对接,提升园区成果转化承接力又是其重中之重。  根据《成都市产业园区“科技创新促转化攻坚”行动方案》,成都围绕“实施‘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对接转化活动”,提出建立“1+3”活动体系,聚焦科技企业“找技术”、创新产品“找市场”、创业孵化“找资金”,分行业、分特色、分区域举办科技成果转化大会。今年以来,成都累计开展科技成果对接系列活动近300场,组织8000余家企业走进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成果对接,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400余项。  除了成果对接转化活动,过去一年,成都还围绕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构建“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创新转化服务体系等重点任务,持续提升园区科技成果转化承接力。  “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创新转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成都科创生态岛2号馆、3号馆建成投用,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等108家服务机构入驻,发布2025年“双向揭榜挂帅”榜单3批次共180个项目,成功揭榜117个项目。  科技成果转化“专班+专员”工作机制持续赋能。目前,采用“双班长”制在四川大学等组建高校成果转化专班9个,围绕重点产业链组建产业专班14个,同时将触角深入到各区(市)县,实现重点产业园区专班全覆盖。越来越多的中试平台也在产业园区落地生根。围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重点产业链,今年以来,成都新获批国家制造业中试平台11家、省级中试平台12家,备案市级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43家,截至目前已建成市级及以上中试平台和概念验证中心141家。提升园区创新要素运筹力在产业园区汇聚更多创新资源  最近,成都市新津区天府创智湾多了一个“共享实验室”。这个位于产业园区内的健康绿色食品联合检验实验室,可供28家小微食品企业在此实现检测场地、人员、设备乃至知识服务的共享。  不止实验室资源,一年来,越来越多的创新要素在成都的产业园区持续汇聚,为园区企业、科研机构在“从0到1”“从1到N”的攀登中提供不可或缺的系统保障。  创新药企业康诺亚便是园区创新生态的受益者之一。该公司一款ADC新药被跨国药企阿斯利康“看中”,交易额创下当时中国创新药出海纪录。康诺亚创始人陈博感慨:“园区提供了完整的产业生态和精准服务,持续激发了我们的创新活力。”  这些成功实践,都是成都提升园区创新要素运筹力的生动印证。  围绕提升园区创新要素运筹力,2024年,成都提出聚焦主导产业培育耐心资本、强化科技金融产品供给、推动人才资源向园区汇集等重点任务。  一年来,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成都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持续优化。编制《成都市开展财政科技资金“先投后股”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试点工作方案》,起草“科创债”新产品方案。今年1—9月,“科创贷”为1709家科技型企业提供信用贷款84.43亿元。  一年来,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人才资源也不断向园区集聚,一系列“精准滴灌”的政策举措,正吸引越来越多科研人才在园区落地生根、干事创业。  此外,还有落户成都科创生态岛的米格实验室等,一系列的人才、资本、平台等各类要素正加速在成都产业园区汇聚融合,形成一个个要素齐全、协同联动的创新生态圈。  一路耕耘,一路收获。从兴隆湖畔的创新策源,到产业园区里的成果转化,再到要素资源的精准运筹——成都正以“立园满园”行动为指引,为产业园区系统构建起全链条创新生态。随着越来越多的“创新种子”破土而出,将为成都注入源源不断的科技动能。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