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23 17:32
编者按
在这个快节奏时代,让自己慢下来、沉下去,反而是一种难得的远见。它不是迟钝,而是在喧嚣中保持专注,用长久的深耕替代短暂的冲刺,让每一份沉淀在未来的某一刻成为你的底气。
和君咨询企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岩带领团队十年耕耘,用文化“软实力”为企业“硬发展”赋能,构建起覆盖多行业的理论体系与实战模型,成为头部企业信赖的伙伴。这份深耕,是抛开功利的沉潜内修,是突破边界的执着精进,更是以专业托举企业成长的责任担当。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一切生活皆可类比于土地:你投以深耕,它报以果实。”人生,本就是一个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过程。当你开始耕种,一点一点地向下深掘,才会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收获沉甸甸的果实。
来源:采编自和君咨询合伙人、和君企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岩的访谈内容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文化常被视为“软课题”,却也是决定企业长远生命力的“硬支撑”。和君咨询企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岩,用十年完成了一场关于职业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转型。从服务头部券商到多元领域客户,她以向善、向上、向好的文化理念,陪伴上百家企业穿越发展周期,用解决真问题的务实,诠释着企业文化咨询的价值底色。
— 1—
从广告策划到管理咨询
一场关于“价值”的职业觉醒
“做广告的第十年,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工作到底有没有意义。”回忆起职业转型的起点,李岩的语气里仍带着当年的触动。十年前,彼时的她已是资深广告人,却在服务一个保健品项目时,遭遇了职业生涯的价值观冲击——成本20元左右的产品 ,却卖到268元,而购买者多是被疾病压得精疲力尽的家庭。“他们抱着希望买单,可我知道,那点微弱的效果,撑不起他们的期待。”
从那时起,李岩开始思考:有没有一种职业,能让产品不必靠“包装”证明价值,而是用内在价值提升传递信任?带着这种对职业意义的深刻反思,2016年,李岩毅然转向了企业文化咨询领域:“企业文化建设教人向善、向上、向好,哪怕只是一个理念,却能影响一个人乃至一群人的行动,帮助企业往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我的价值。”
入职和君的第一天,李岩为自己写下了一条座右铭:“致力于让巨人站在我的肩膀上。”她坦言,自己不想做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显眼包”,也不想成为巨人本身,只想做那个托举者——用文化的力量,让企业走得更稳、更远。
初入咨询行业,李岩也曾经历落差。“刚到和君时,我总着急拿项目、做成果,可慢慢发现,这里的人都很沉浸,一门心思扎在自己的工作里。”这种沉浸,源于和君“人生如莲、三度修炼”的文化内核。李岩一开始并不完全理解,直到她在上百家企业的文化梳理工作中,一家家翻阅企业官网,搜索资料,分类整理,总结提炼,才终于明白:“在这个过程里,我能摸到每个企业的文化脉搏,知道谁的亮点在哪儿、谁的问题在哪儿。这就是沉潜内修,是莲花扎根的过程。”
更让李岩感受到归属感的,是和君开放包容的文化。在服务华润雪花啤酒企业文化重塑项目时,其中涉及到使用工作坊的模式来推进项目,于是李岩向和君的资深人力资源专家李靖请教,对方二话不说就把几个成熟的方案课件发过来,还打了半小时电话讲解细节。要知道,咨询行业的知识壁垒通常很高,李岩感慨:“和君的人不藏私,你需要,我就给。”
— 2—
把文化做成“硬实力”
与客户共成长
在和君的十年里,李岩带领和君企业文化研究中心把企业文化咨询做成了“硬实力”,形成了覆盖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性质的企业文化理论和专业技术,并通过实践总结出独具特色的工具模型,目前已经为茅台集团、伊利集团、中国移动集团等300多家企业提供了企业文化咨询服务,赢得了客户的广泛赞誉。在证券行业,和君企业文化研究中心连续多年服务中信证券、中金公司、银河证券、国信证券等头部券商,成为业内标杆。这份成绩背后,是她和团队把行业做透的较真。
“每年一百多家券商的文化建设报告、经营年报、ESG报告,我们都会逐字研究,找出共性与个性,包括监管新规对企业经营的影响,都要摸得清清楚楚。”2022年4月,和君企业文化研究中心承接了中信证券、中金公司、银河证券的评估报告撰写及辅导工作。从4月25日中证协发布《证券公司文化建设实践评估办法(试行)》,到6月10日前上传自评报告,短短几十天时间内,项目组完成了协会公布的60多项指标的细化、量化工作,并调阅和整理了企业中包括公司章程、管理制度、会议记录、媒体宣传、影音、底稿等海量素材,撰写报告的同时帮助客户测算各项指标,实现评估分数最大化。6月30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了评估结果,在5家AA级证券公司名单中,和君咨询服务客户中信证券、中金公司、银河证券全部入选,彰显了不俗的业务能力。
李岩对成功项目的定义很朴素:“完成合同只是底线,客户愿意持续买单、愿意把你当自己人,才是真的成功。”她至今仍记得那个失败案例:给一家民企做调研报告,前期用了大量工具调研、汇报了两个小时,老板却没听懂,最后终止了项目。“那时候我才明白,方案不是越专业越好,而是要匹配客户的需求,他需要马车,你就别造飞机。”
企业文化项目最常见的难点在于“推不动”,问题往往不在于专业能力,而在于企业机制。李岩的破局之道是:让文化回归业务。在服务某国企文化建设项目时,项目组在文化落地时遇到部门协同难的问题,党群部推不动人力资源部、战略部,项目一度停滞。李岩团队没有拿合同甩责任,而是反过来问:“业务部门现在最需要什么?”他们发现一线展业团队缺乏客户沟通工具,便立刻帮客户设计了一套融合文化理念的展业手册,让文化从口号变成了工具。“后来业务部门主动找我们对接,说你们的文化能帮我们干活,我们肯定配合。”
在李岩的理解中,做项目除了专业过硬之外,更重要的是与客户一起成长。“客户遇到了什么样的痛点,我们就和他们一起研究怎么去解决这些痛点。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就帮助他们做什么。”这种共同成长的态度,让团队能够深入地了解一个行业,并且针对每一个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专项解决方案。
— 3—
洞见行业新局
守好咨询本心
这些年,经历了以CIS为核心和以西方企业文化理论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咨询时代,中国企业逐渐探索出自己的企业文化发展路径。新的企业文化课题研究已然开启,李岩把当前中国的企业文化发展总结为三个关键词:破局、破界、动态调整。
2021年,和君咨询企业文化研究中心与伊利集团达成深度合作,为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城市文化策划落地、实现从一个“园”到一座“城”的蓝图贡献力量。
破局,是应对变化的文化升级。如今企业面临重大战略调整、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等情况,文化需要迭代升级。一方面,企业需重新思考初心使命与发展蓝图,不同于过去单纯的口号式表述,而是要助力企业实现战略发展;另一方面,当企业出现问题时,背后往往是价值导向出现偏差,此时便需要文化来纠偏。
破界,是打破文化的壁垒。一方面,文化打破了单纯由企业文化部、党群工作部或人力资源部负责的模块性工作,延伸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在和君企业文化研究中心服务的茅台集团、伊利集团、保利集团等成功企业中,文化被用于规划产品线及产品命名、规划对外传播、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公益事业等多个领域。另一方面,文化与战略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文化与品牌也越来越趋向一体化。
2024年,和君咨询企业文化研究中心携手茅台集团,探索代表中国符号的“国酒茅台”文化挖掘、定位、打造及传播。
动态调整,是拒绝文化“一成不变”。过去,文化被认为是持续稳定的体系,坚持越久企业越成功。但如今社会变化迅速,一些百年企业却因固守不适应时代的文化,逐渐失去光彩,甚至破产或被兼并。为此,和君咨询企业文化研究中心开始尝试对文化进行动态调整:明确哪些文化需要坚持,哪些文化具有柔性,需随业务发展及市场反应进行调整,使企业在发展中更具灵活性。
作为行业里的“老法师”,李岩常常被问及怎么做好企业文化咨询,她总是回答三句话:
第一,内心要有阳光。做诊断时别总盯着客户的毛病,要先找闪光点,“你看到的都是问题,项目就会越做越拧巴;你看到的都是亮点,才能用阳光照亮客户。”
第二,对职业要有敬畏。“你的一句话、一个方案,可能影响成千上万的员工,怎么能不慎重?”
第三,要真心爱这个行业。“如果只是把咨询当赚钱工具,早晚会累。只有爱它,才会愿意熬夜做研究、愿意帮客户做合同外的事,才会在看到客户因为你的方案而变好时,觉得值了。”她始终坚信,当你带给客户的价值足够多,该获得的回报自然会来;而在这个过程中,你也在托起一个又一个“巨人”。
如今,55岁的李岩到了即将退休的年纪,却从没想过离开:“在其他公司,我可能会纠结工资涨没涨、职位升没升,可在和君,我更在意今天又帮客户解决了一个问题、团队的年轻人又成长了一点。这种归属感,是其他地方给不了的。”
面对后浪的袭来,李岩表现得十分轻松。现在,她经常和团队的小伙伴聊文化金句、IP打造、活动策划,一起琢磨怎么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做文化传播,“别人说我像三毛,爱跑爱闹,一时兴起就开着车去越野、去跑山、去骑马、去射箭。而和君给了我一片能肆意奔驰的草原,让我这匹野马能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奔跑。”
从资深广告人到企业文化咨询专家,李岩的十年,是沉潜内修、静待花开的十年,也是成就他人、创造价值的十年。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企业文化从不是写在手册上的冰冷文字,而是藏在解决问题里的温度,是支撑企业穿越风雨的力量;咨询顾问的价值,也从不是做高高在上的专家,而是做企业的伙伴,用专业、真诚与热爱,帮企业站得更高、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