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23 08:22
(来源:投资者私享会)
"中国没有资格搞工业4.0,弯道超车是投机主义!”当经济学家许小年抛出这番论断时,舆论场瞬间炸锅。这位头顶加州大学经济学博士光环、执教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学者,用看似“理性”的断言,将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贬为“抄近道”。
但历史的车轮从未因个别学者的预言停滞——从5G基站覆盖全球60%到高铁里程占世界70%,从光伏产业垄断全球市场到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超60%,中国用十年时间完成了西方百年的产业跃迁。许小年的“警告”,暴露的是对技术革命规律的傲慢误读。
01 历史错位:用旧逻辑审判新革命
许小年的核心论据是“工业发展必须按部就班”:德国从1.0到4.0花了200年,中国凭什么用20年走完?这种线性思维,本质上是用蒸汽机时代的逻辑审判量子通信时代。
历史早已证明,技术革命从不是排队打饭的独木桥。19世纪末的德国,在电力革命中直接跳过英国的蒸汽机阶段,通过西门子发电机、克虏伯钢铁的规模化生产实现“换道超车”;20世纪初的美国,在福特流水线与泰勒制的结合下,用汽车工业重构全球制造业规则。今天的中国,不过是重复了先行者的路径——当5G技术实现0.1毫秒级时延,当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占全球52%,传统工业阶段的划分早已失去意义。
许小年批判的“工业4.0”,实则是中国制造业的生存法则。中芯国际14nm工艺良率突破90%的背后,是数百亿研发资金的持续投入;长江存储Xtacking技术将3D NAND闪存堆叠至232层,打破美韩技术垄断的背后,是数千名工程师连续三年的技术攻关。这些突破,绝非“投机主义”,而是国家战略与市场活力的共振。
02 现实打脸:被产业实践证伪的预言
许小年对高铁的批判,堪称其理论体系的“标志性溃败”。2014年,他公开称高铁是“面子工程”,预言“票价过高、客源不足,最终沦为债务黑洞”。但十年后的现实是:中国高铁里程突破4万公里,占全球70%;德国铁路公司引进中国中车技术,改造其老化线路;云南山区实现县县通高速,山货通过直播卖向全国。更讽刺的是,当许小年质疑“基建扭曲市场”时,云南彝良县的农民正因公路通车,首次把天麻卖到省城,年收入增长数倍。
在新能源领域,许小年的预言同样惨遭“打脸”。他曾嘲讽光伏产业是“政府补贴的泡沫”,但2025年中国光伏组件出口量占全球85%,隆基绿能单晶硅片成本较十年前下降80%,彻底改写全球能源格局。
新能源汽车领域更甚:比亚迪2025年前九个月销量,远远超过特斯拉;宁德时代的锂电池,让欧洲车企排队求购。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政策引导+市场竞争”的双轮驱动——当许小年沉迷于“市场万能论”时,中国工程师已在电池材料、智能驾驶领域构建起技术壁垒。
03 认知陷阱:西方中心论的思维枷锁
许小年理论的深层病灶,在于对西方发展路径的迷信。他反复强调“中国2.0阶段都没完成”,却选择性忽视一个事实:中国制造业的复杂度指数已达1.85,超过德国的1.78(根据哈佛大学经济复杂性指数)。当德国工业4.0依赖西门子、博世的百年技术积累时,中国从“代工”到“规则制定者”的跃迁,绝非传统工业阶段论能解释。
更致命的是,许小年将政府战略投入污名为“扭曲市场”,却对西方产业政策视而不见。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投入520亿美元补贴本土半导体,欧盟《绿色协议》斥资1.2万亿欧元推动新能源转型——这些“政府干预”在许小年口中却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这种双重标准,暴露的是其理论体系的内在矛盾:当西方国家用产业政策维护技术霸权时,中国的发展就被定义为“投机”;当中国突破封锁实现技术自主时,又被贬低为“破坏市场规则”。
04 文明逻辑:中国道路的必然选择
许小年们的焦虑,本质上是对中国发展模式的恐惧。从“大一统”的历史传统到“实用理性”的技术思维,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从未简单复制西方。当华为被制裁后加速芯片自研,当中芯国际突破芯片工艺,这些突破证明:后发国家完全可以通过战略投入打破技术壁垒。中国模式正在改写技术创新的地理学——创新不再局限于硅谷或慕尼黑,而是出现在合肥、武汉、成都这些曾经不被重视的城市。
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被动接受技术转移的“加工厂”。成就的背后,是“资源-技术-政策”三位一体的国家战略,是14亿人口市场对技术迭代的强大牵引力。许小年们可以继续用“阶段论”否定现实,但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个别学者的傲慢而停滞。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不是对西方路径的模仿,而是用实践重新定义了现代性的内涵。许小年们的预言终将沦为历史的笑柄,而中国道路的探索,正在为人类技术文明开辟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