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京东第一辆车横空出世,广汽一夜回血!

2025-10-23 12:21

2025年的广汽,正站在新能源转型的悬崖边。

上半年18-26亿元的巨亏,像一块巨石压得整个集团喘不过气。更刺眼的是销量数据:新能源车型销量仅完成年度目标的60%,9月单月同比下跌9.24%,1-9月整体累计销量跌幅扩大至11.34%。

比亚迪月销超30万辆、蔚小理新车型轮番破圈的当下,广汽的新能源阵营显得格外沉默。

传统4S店渠道占比仍高达75%,这个数字背后是僵化的销售体系——当年轻消费者习惯在手机上看车、下单时,广汽还在依赖线下门店的“人海战术”。

这种供需错配的困境,让它急需一场彻底的变革。

10月14日的三方合作官宣,看似三方共赢,实则是广汽主导的“精准求助”。

▲图源:微博

图源:微博

对广汽而言,选择宁德时代是必然。作为全球电池市占率第一的巨头,宁德时代的“巧克力换电”技术能解决广汽车型的补能痛点

而选择京东,才是广汽最冒险也最关键的一步。它看中的从来不是京东的电商渠道,而是其背后3亿用户的消费数据和流量转化能力。

广汽太清楚自己的短板:不知道用户想要什么车。过去造车型,靠的是工程师经验和市场调研问卷;现在京东直接把用户需求“喂”到嘴边

和京东合作,相当于让跳过‘猜需求’的环节,直接进入‘按需造车’的阶段。”这种从“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的转变,正是广汽突围的核心逻辑。

值得注意的是,“京越V1”的车身制造,全程由广汽埃安团队把控。70%高强度钢笼式车身、75km/h的麋鹿测试成绩,这些数据背后是广汽几十年的造车积淀。

把和京东的这次合作当成展示制造实力的窗口——让消费者知道,广汽能造出安全、好开的新能源车,只是缺一个被看见的机会。

线上销售渠道交给京东,但广汽没有放弃线下阵地。它联动全国1200家广汽4S店,与京东近3000家养车门店形成互补,打造“线上看车、线下体验、全国服务”的闭环。

这种布局很聪明:既借助京东触达年轻用户,又保住了传统渠道的基本盘。

更重要的是品牌重塑。过去提到广汽,消费者想到的是“传祺GS8”这样的燃油车;现在通过“京越V1”,广汽想传递“年轻化、智能化”的新形象。

从邀请00后网红试驾,到在短视频平台发起流量话题,广汽正在用互联网玩法贴近年轻群体。

我能感受到,它不再是那个保守的传统车企,而是在主动拥抱变化。

值得注意但是,10月15日,广汽集团A股暴涨7.44%,港股涨幅超9%,资本市场的热情给了广汽一剂强心针。但短暂的热度过后,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流量不等于销量。

17万人参与“云定车”、7800万的拍卖成交价,这些数据确实亮眼,但最终能转化为多少实际订单?

▲图源:京东

图源:京东

京东带来的流量是短效的,若广汽不能持续推出有竞争力的车型,不能解决用户最关心的续航、智能配置问题,这场合作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研发滞后的问题仍未解决。虽然“京越V1”搭载了宁德时代的电池,但核心的智能驾驶、车机系统仍依赖外部供应商。

渠道改革也需要加速。75%的4S店渠道占比,意味着大量成本被消耗在租金、人员上。广汽需要借助与京东的合作,推动线下渠道轻量化转型,比如把部分4S店改造为体验中心,减少销售功能,增加试驾、服务场景。

只有让渠道更灵活、更贴近用户,才能接住京东带来的流量。

实际上,“京越V1”对广汽的意义,远不止一款车型那么简单。它是广汽转型的“试验田”,是探索“制造业+互联网”模式的起点。

这种“开放合作+自主可控”的思路,或许是传统车企转型的正确路径。

不盲目追求“全栈自研”,而是通过与互联网平台、核心供应商合作,快速补齐短板;同时坚守制造品质和核心技术研发,保住自己的立身之本。

当然,转型之路不会一帆风顺,销量的压力、研发的挑战、渠道的改革,每一步都充满困难。但至少现在,广汽已经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

7800万的拍卖成交价、股价的暴涨,这些都只是广汽转型路上的阶段性成果。真正的胜利,在于它能否通过这次合作,找到持续增长的动力,真正摆脱“传统车企”的标签,成为新能源赛道上的新玩家。

广汽的困境,也是很多传统车企的缩影:有制造实力,缺用户洞察;有线下渠道,缺线上流量;有技术积累,缺转型勇气。

而广汽的尝试,为这些车企提供了一个参考样本——在新能源时代,单打独斗已难成气候,开放合作、精准破局才是出路。

未来,广汽能否凭借与京东、宁德时代的合作扭转颓势?能否在新能源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答案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但至少现在,我们看到了一家老牌车企的求生欲和转型决心,这已经足够让人期待。

参考消息:

金融界灵通君:《汽车股拉升,广汽集团大涨超13%领衔,吉利汽车涨超4%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