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创新,让湖州在绿水青山间流金淌银

2025-10-23 05:42

  竹海摇曳,溪水潺潺,太湖之滨的湖州没有大城市的喧嚣浮躁,处处涌动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创新实践。

  在湖州,“创新才有出路”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流淌在城市血脉中的基因。从安吉的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改革,到德清的智能电网建设,再到吴兴妙西镇的美丽乡村“蝶变”,湖州人以创新为笔,在浙北大地描绘了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生动图景。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这已成为湖州发展的核心密码。在这里,每一个乡镇、每一家企业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创新的内涵,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

制度创新

从“沉睡资产”到

“活水源头”的转化实践

  “藏”在竹海间的石鹰村青山环抱、溪水围绕,是安吉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试点项目村。谁能想到,这里的潺潺溪水,竟能流淌出如此巨大的经济价值?

  安吉交投集团水投公司的创新实践,让这个曾经的穷山沟淌出了“金银溪”。

  石鹰村党支部书记何丽燕兴奋地分享道,经前期核算,该村所有水生态产品20年开发经营权的价值约为1.008亿元。安吉县交投集团水投公司按价收储后,整合闲置资源、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村庄环境,并将原有的十八道湾漂流项目提档升级后对外经营。

  改革前后的变化堪称显著:此前村里设施不完善,今年改革完成后,设施、环境进一步提升,漂流项目预计给村集体带来年收入超400万元,较2024年增收200万元。游客量与营业额也同步攀升,今年十八道湾漂流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营业额达1300万元,村民在家门口吃上稳定的“生态饭”,曾经零散的开发模式彻底被系统化、规模化运营取代。

  安吉的创新在于构建了“一次收储、二次交易、三类权证、四方收益”的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实现机制。

  这套机制将水生态产品清晰划分为涉水类、滨水类、用水类三大类别,再按“划定特定流域单元-开展价值核算评估-实施收储交易-推进开发运营”的科学路径推进转化,推动地方国企加快产业化布局,打造水生态经济新增长极。目前,安吉已落地15个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试点项目,交易总额达8.75亿元,形成了“一子落而全盘活”的效应:昌硕街道石马村花溪漂流通过系统治理与运营,盘活近100亩闲置土地,就近吸纳约80名村民就业,村集体年增收150万元;孝源街道利用闲置资源打造漂流溯溪、户外营地等8个业态,带动100多人实现就近就业,人均年增收1万多元,真正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向奔赴。

  “我们不仅要做好项目,更得练好内功,真正把经营能力搞起来,”安吉交投集团水投公司负责人语气坚定,“这是国企走向长远必须跨越的一步。”话语背后,是无数次会议桌上的论证、深蹲乡村的调研、与金融机构一轮轮对接的努力。

  绿色金融的注入,更让“沉睡”的水生态资产彻底“活”了起来。今年5月13日,安吉交投集团与浦发银行携手,完成全国首笔水生态产品经营权质押融资,为石鹰单元成功融资2亿元。该笔贷款期限长达18年,预期可带动流域综合营收7.6亿元,不仅为生态开发注入稳定资金,更直接反哺村集体经济,让“资源变资产、资产引资金”的构想落地生根。8月15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之际,安吉交投集团再迎突破,积极引进杭钢集团下属的紫光环保公司,并协调其与县水利局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开创省县两级联动开发县域生态资源的新模式。“此次合作有效盘活了现有水域资源,全面激发了绿色发展新动能,有力打造了产业协同新标杆,真正实现了‘资源盘活—运营增值—反哺民生’的良性循环,标志着安吉县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改革迈入了全新阶段。”安吉县委相关负责人评价。

科技创新 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智慧赋能

  若说安吉以制度创新激活了生态资产的“一池春水”,那么德清则以科技创新为绿色发展注入强劲的“电力动能”。

  十几年前,湖州莫干山高新区砂村区块还是扬沙走石的矿山,如今已蜕变为车联智造万亩千亿产业平台,方正机电、征和等龙头企业在此扎根。为紧跟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国网湖州供电公司创新电网规划“多规合一”工作机制,构建电网数字一张图,积极对接属地政府,结合园区用电需求,超前开展电力设施布局规划,2023年6月投运110千伏砂村变电站,并完成7条配套线路建设,为园区企业入驻提供坚强电力保障。同时,促成电力接入工程费用分担机制落地,“企业接电零成本”成为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

  德清是联合国地理信息大会举办地,国网湖州供电公司将地理信息产业与新能源发展深度融合,创新研发“光伏天眼”平台。以往需要无人机不间断飞行45小时才能完成的光伏资源评估,如今通过该平台仅需30分钟即可完成,耗时下降98%。截至目前,平台已完成德清县8个乡镇、5个街道近4443万平方米屋顶光伏资源测算,精准识别可利用面积3796万平方米、理论装机容量382万千瓦。在此基础上,推动96个企业光伏项目并网(总容量50.6万千瓦)。

  此外,国网湖州供电公司上线浙江省首个县域清洁能源智慧管控平台;在莫干山何村建成光储充“零碳”微电网;在德清县新市镇句城村、宋市村建设“光伏共富电站”,每年可帮助村集体增收4.5万元……通过一系列的创新举措,清洁能源为经济社会植入“绿色基因”,实现“借光生金”,焕发绿色发展新生机。

  面对企业绿色转型需求,国网湖州供电公司积极推进新型客户关系管理,开展“供电+能效+碳效”服务。在浙江欧诗漫集团有限公司,1.25兆瓦光伏电站及500千瓦储能系统的应用,实现年减碳1500吨、节省成本80万元。走进启航汽车有限公司智能化车间,全自动的新能源生产线已取代高能耗的锻造机,机械臂精准挥舞,生产线高速运转,10余台机器人协同作业,工人正在加班加点完成出口海外的订单。与此同时,路测一期、云控平台二期、封闭测试场三期等智能驾驶基础设施项目顺利通电,智能网联测试服务正式进入运营阶段,为“智驾之城”筑牢能源根基。

  从“用上电”到“用好电”,国网湖州供电公司以主动服务推动企业绿色转型,探索出一条政企协同、科技赋能的能源低碳发展新路径。

模式创新 从“小山村”到“理想村”的华丽蝶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模式创新是吴兴妙西乡村发展的源头活水,推动着一个个“小山村”向“理想村”华丽蝶变。

  今年9月,“民宿主人的星光力量——山海Party龙山行”在吴兴西塞山旅游度假区热闹举行。开幕式上,龙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施益忠激动地分享着发展经验。“我们村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为契机,凭借‘小隐龙山’的独特文化定位,成功吸引一批年轻人归乡创业。”

  以青春热血点燃发展的薪火。在龙山村,返乡青年汪颖最早开办民宿,还自发成立培训基地,免费为本村村民提供民宿管理等培训。这几年,龙山村共吸引了32位青年扎根,他们带着满腔热血投身乡村建设,用奇思妙想“做活”文旅融合,让龙山村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有民宿、咖啡馆、营地、餐厅、自然教育等各类业态的小山村,让客人能来也能“留得住”。

  从“一域美”到“全域美”,龙山村的“美丽焕新”是妙西乡村振兴的典型代表。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执文创之笔,让乡土破圈,妙山村同样交出了乡村发展的高质量“答卷”。

  在这里,吴宽然的牛牛乡创团队联合妙山村、森溪农业成立了妙山乡研社,在乡村“大做文章”。今年3月,吴宽然接手运营西塞山美术馆,实践乡村文创理念进行转型升级,打破大众对常规美术馆单一展览的印象,将这里打造成集艺术展示、文化体验、休闲娱乐、农特文创市集于一体的复合空间,让更多人感受到乡村文化的魅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妙山乡研社作为乡村振兴服务平台,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与人文优势,通过嫁接与整合,让许多沉睡的资源重新焕发生机。

  创新,悄然地改变着妙西一个又一个乡村。稍康村是霞幕山下的“宝藏村”,以一条千年古道为引,将原生态风光与乡村旅游串联。2024年底,入驻该村的文旅项目十里芳菲·香积岭村开业,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古村落,环境优雅,还以香草入菜制作佳肴,游客入住率从开业至今一直保持高位。旅游火了,直接带动村民就业,村里300多人在家门口上班,月收入平均涨了近4000元。

  文旅焕新,一直在路上。西塞山旅游度假区作为湖州市文旅产业重要平台,“诗、茶、禅、隐”文化交融传承,为文旅融合发展奠定深厚根基。当前,依托这一平台,妙西镇全力推进“西塞山焕新计划”,聚焦文旅、康养、研学、宠物经济、乡村度假等领域,创新盘活资源,推进业态升级与产业集聚,打造有温度、有市场的精品项目。

  未来,湖州将继续以制度创新破题、科技创新赋能、模式创新聚势,让每一片山水都成为发展之源,让每一次突破都照亮未来之路。

  “守旧者困,创新者通,突破者赢。”湖州的实践昭示我们:绿色发展不是牺牲,而是升级;不是负担,而是机遇。在这片热土上,创新已不仅是方法,更是一种精神、一条道路、一个答案。

  惟创新,才有出路;惟实干,方能争先。湖州,一直走在创新发展的路上。

  本版图片由吴兴区妙西镇人民政府、安吉县交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德清县供电公司提供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