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23 10:09
出品/联商专栏
撰文/古德民君
当罗永浩在《十字路口》节目中与叶国富探讨“名创优品×罗永浩”联名可能性时,这场跨界对话早已超越个人IP与实体零售的合作构想,成为观察中国零售经济转型的微观切口。叶国富披了名创优品成长轨迹,从零到百亿营收的跨越、30%的进店转化率、38%的加盟商毛利,以及从零售向文创转型的战略抉择,实则映射着中国零售行业在渠道迭代与消费升级中的集体探索。
在电商流量红利见顶、线下零售历经阵痛的当下,这场对话揭示的核心命题愈发清晰:零售的本质从未改变,改变的只是价值创造与传递的方式。当行业从“渠道争夺”的狂热回归理性,从“低价内卷”转向品质竞争,两位创业者的对话,恰好勾勒出零售业价值重构的全新脉络。
一、线下价值重构:从渠道争夺到体验深耕
叶国富在对话中直言“电商要完全取代实体零售是痴人说梦”,这一观点并非对线上渠道的否定,而是基于对零售本质的深刻认知。名创优品90%的营收来自线下的业绩表现,与商务部2025年上半年数据形成鲜明呼应——限额以上便利店、专业店零售额分别同比增长7.5%、6.4%,实体零售正摆脱“被替代”的焦虑,呈现结构性复苏态势。
但这种复苏绝非简单的渠道回归,而是线下价值的全面重构。上海南京路MINISO LAND全球壹号店开业九个月销售额突破1亿元,IP产品贡献近80%的营收,客单价达到普通门店的三倍。这精准印证了叶国富的判断,线下零售的核心竞争力,早已从“商品售卖”转向“场景体验+即时满足”的双重价值。当电商平台仍在为10%左右的转化率挣扎时,名创优品30%的到店成交率,本质是线下场景对消费决策的催化——消费者在触摸、感知、试用中完成对产品价值的确认,这种“沉浸式体验”正是线上渠道难以复制的天然优势。
线下零售的重生,还体现在模式创新的突破上。名创优品从创业之初便采用“自营试点+加盟扩张”模式,凭借单店盈利模型的说服力,从未在加盟广告上投入分文,加盟商多由门店客流转化而来。这种“以店为媒”的扩张逻辑,打破了传统加盟“重广告、轻运营”的困境。38%的加盟商毛利水平,既高于零售行业平均水平,又通过总部对供应链的强管控维持了产品性价比,形成品牌与加盟商的共赢生态。
正如叶国富强调的“要放弃线上线下的概念,回归产品本质”,名创优品10%的线上营收占比并非短板,而是“线下筑基、线上赋能”的全渠道策略体现,通过线上完成品牌传播与用户触达最终反哺线下流量。这种逻辑与小米从互联网手机到万家线下店的转型路径高度契合,共同指向零售行业的终极共识:渠道只是工具,产品与体验才是根本。
二、IP驱动业态升级:从卖商品到经营用户心智
“名创优品要从零售公司转型为文化创意公司”,叶国富在对话中抛出的战略转型目标,背后是消费需求升级的必然逻辑。当人均GDP突破万元大关,物质需求的满足催生了精神消费的爆发,而IP正是连接产品与消费者精神需求的核心纽带。
名创优品的IP运营采用“顶级授权+独家签约”的双轨模式,既与迪士尼、三丽鸥等全球知名IP合作获取流量基础,又签约17位艺术家打造独家IP构建差异化壁垒。这种组合策略,实现了“流量引入”与“价值沉淀”的平衡。chiikawa系列连续八弹上新,首周售罄率达80%,印证了顶级IP的流量爆发力;WAKUKU二代系列通过场景搭建与社媒种草实现百万销售额,则展现了独家IP的长线运营价值。
IP运营的深层逻辑,是对用户心智的经营。罗永浩与叶国富探讨的“专属公仔盲盒”合作,本质是通过限量发售制造稀缺性,激活粉丝群体的情感共鸣与消费意愿,将个人IP转化为可触摸的消费符号。这种“IP+实物”的转化路径,在名创优品旗下TOP TOY的成长中得到充分验证,从2022年到2024年,其营收从6.79亿元增长至19.09亿元,实现从亏损到盈利的跨越。
叶国富提出的“不浪费一个亿就算失败”的试错理念,更揭示了IP运营的核心特质。文化创意领域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必须以包容的心态接受试错。这种对创新成本的容忍,正是传统零售企业向文创转型的关键心态突破。如今,从百联逸刻的IP主题店到迷底集合店的全球布局,行业已形成共识:IP不再是营销噱头,而是驱动业态升级的核心引擎。
三、品质零售转向:从低价竞争到价值回归
罗永浩与叶国富对预制菜的探讨、对胖东来模式的推崇,看似是行业话题的闲聊,实则触及了当前零售行业最深刻的变革,即从“低价为王”到“品质至上”的价值转向。
叶国富直言“低质低价路线做不下去了,老百姓需要有品质的东西”,这句话背后是消费需求的真实变迁。胖东来模式的启示价值正在于此,于是叶国富“虔诚向于东来学习”,不仅因为其帮助永辉调改的门店业绩增长13倍,更因为胖东来重构了零售的价值维度:以极致的产品品质为根基,辅以人性化服务与员工关怀,形成“商品价值+服务价值+情感价值”的复合体系,证明零售企业无需依赖低价竞争,通过品质升级同样能实现商业成功。
这种品质转向,在预制菜领域表现得尤为直接。当消费者对“加热即食”的预制菜产生信任危机,头部零售企业纷纷调整策略:盒马缩小冷冻预制菜区域,推出“生肉+配菜+佐料”的半预制菜;永辉砍掉自有预制菜品牌“辉妈到家”,保留安井等优质品牌产品。叶国富“现做现炒才是人间烟火”的观点,精准捕捉到消费需求的核心变化:在“便捷”之外,消费者更追求食品安全、口味正宗与烹饪体验。这种需求倒逼预制菜行业从“规模扩张”向“品质升级”转型,也推动零售渠道重新定义商品结构。
品质零售的底层逻辑,是“长期主义”的坚守。叶国富收购永辉的决策曾被外界质疑“看不懂”,实则是基于对零售本质的长期判断。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需要优质的超市供给,而“胖改模式”为这种供给提供了可行方案。这种不计短期成本、布局长期价值的战略定力,正是零售企业穿越周期的关键。
四、回归本质:零售的终极竞争是价值创造
罗永浩与叶国富的对话落下帷幕,但中国零售行业的转型征程仍在继续。从名创优品的实践中,我们能清晰看到零售行业的进化路径,线下渠道从“被替代者”变为“体验核心”,IP运营从“营销手段”变为“价值引擎”,品质竞争从“可选策略”变为“生存基础”。
在笔者看来,这些变化共同指向一个核心结论:零售经济正在完成从“渠道为王”到“价值为本”的深刻回归。当流量红利消退、低价内卷失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单纯的流量获取能力,而是价值创造能力,即对产品品质的坚守、对消费体验的升级、对用户心智的经营、对行业生态的共建。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中国零售行业历经电商冲击、疫情考验后,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展逻辑:以产品为根、以体验为魂、以IP为翼、以生态为基,在品质与效率、线上与线下、本土与全球的平衡中寻找增长密码。而罗永浩与叶国富的这场对话,恰如一面镜子,照见了零售业回归本质的清醒与坚定——这或许就是这场跨界交流留给行业最珍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