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22 19:31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10月16日,软控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软控股份”)旗下控股子公司——浙江软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浙江软控”)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中公开挂牌转让。
这家成立仅5年的锂电设备企业以“新三板新兵”的身份站上资本市场舞台,其挂牌背后有何战略考量?
青岛上市企业观察第631期
战略棋局
浙江软控的诞生自带“精准卡位”基因。
软控股份作为全球橡胶机械领域前三强,在自动化产线集成、精密制造方面历经多年技术沉淀,旗下粉体工程事业部具备明显先发优势。当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突破、锂电产业链迎来扩产潮,软控股份果断将粉体工程事业部独立为子公司,专攻锂电池物料自动化处理设备。
浙江软控股权结构显示,软控股份持股60%、核心管理层持股30%。这一股权架构,既保证了母公司战略资源的稳定倾斜,又通过股权激励深度绑定核心团队。
独立后的浙江软控业务定位高度聚焦,并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完成“三级跳”:2022年底完成业务人员转移,2023年独立承接全部锂电订单,2025年登陆新三板。对于年营收超6亿元、净利润超6000万元的浙江软控而言,选择新三板基础层而非直接冲击北交所或创业板,其背后有多重考量。
从融资需求看,锂电设备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领域,研发投入大、项目周期长。2023-2024年间,浙江软控的综合毛利率从28.48%降至22.37%,除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外,更反映出行业竞争加剧导致的议价能力弱化问题。挂牌新三板后,浙江软控可通过定向发行、优先股等工具补充流动资金,支撑其在固态电池材料处理设备等前沿领域的研发拓展。
从规范化治理角度看,新三板的信息披露要求将倒逼公司完善财务体系和内控机制。作为软控股份的控股子公司,浙江软控此前一直依赖母公司的资源协同,但独立挂牌后亟需建立更加透明的治理结构。
挂牌转让的更深层意义在于战略卡位。当前锂电设备行业呈现“头部集中”趋势,先导智能、赢合科技(维权)等龙头企业占据超60%的市场份额,中小厂商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压。通过挂牌转让,浙江软控传递出更加鲜明的“独立发展”信号,有助于引入更多产业资本。
值得关注的是,浙江软控的客户名单中,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维权)等头部企业赫然在列。这种“绑定龙头”的策略,使其在新能源产业爆发期快速起量,成立首年即实现5.55亿元营收,2024年增至6.71亿元,展现出强劲的成长动能,但同时也埋下了客户集中度畸高的隐患。
成长悖论
2023—2024年,浙江软控营收年均增长20.9%,归母净利润保持在6000万元以上,这得益于宁德时代等大客户的扩产计划。例如,2024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产能突破600GWh,反向刺激上游设备市场需求大幅增长,直接为浙江软控营收赋能。
然而,2023年浙江软控对宁德时代的销售收入占比已高达88.96%,相当于近九成订单依赖此单一客户。尽管浙江软控在2024年通过拓展比亚迪、亿纬锂能等客户优化结构,将这一比例降至41.19%,但前五大客户合计占比仍高达82.39%,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这种“绑定龙头”的模式,在行业上行期能提供稳定订单与营收市场,但一旦下游需求波动或客户产能调整,公司业绩将直接承压甚至大幅滑坡。公开转让说明书中,浙江软控坦言:“若公司经常性合作的大客户终止与公司合作或者降低对公司产品采购金额,或在现有大客户周期性投资订单履行完毕后无法获取新的订单,公司短期内将面临订单减少进而导致经营业绩下降的风险。”
更值得警惕的是毛利率下滑趋势,其22.37%的毛利率数值在锂电设备行业仅处于中等水平。一方面,公司产品以中后端物料处理设备为主,技术壁垒相对较低;另一方面,随着锂电厂商对成本控制的要求提升,设备采购价格战加剧,中小厂商议价空间进一步收窄。若未来不能持续提升技术附加值,毛利率必将进一步承压。
同时,受政策影响与下游需求驱动,电池领域物料自动化处理产线及设备行业发展迅速,市场竞争趋于激烈,浙江软控的市场地位进一步受到威胁。
浙江软控的核心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源于母公司软控股份的“托底”。作为橡胶机械领域的全球龙头,软控股份在精密制造、自动化控制、工业软件等方面的技术积累,可通过技术转移、人才共享等方式赋能子公司。
但独立挂牌后,如何平衡“协同效应”与“独立发展”,将是浙江软控面临的长期命题。一方面,过度依赖母公司可能导致创新动力不足,错失新能源领域的独立机遇;另一方面,完全脱离母公司支持,又可能丧失成本优势和客户资源。此外,新三板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也可能影响公司后续融资效率。
对于浙江软控而言,挂牌新三板只是起点,是中小科技企业借力资本破局的现实选择。而面对锂电设备行业从“野蛮生长”迈向“精耕细作”的新阶段,浙江软控能否通过新三板平台实现“技术升级+客户拓展+资本运作”的三重突破,值得进一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