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23 05:56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鲍曼君
在福建泉州南安,金融与产业正在发生深度耦合。
一边是石材陶瓷、水暖厨卫、机械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加速转型,另一边是半导体、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链快速崛起——如何以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打通重点产业链发展的堵点、难点,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课题。
今年以来,在南安金融监管支局推动下,一场以“稳链—固链—强链”为主线的金融助企行动全面展开。通过机制创新、服务下沉、产品适配,南安市正在探索一条以资金链赋能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四链”融合新路。
据悉,截至2025年6月末,南安市重点产业链贷款余额157.16亿元,较年初增长7.06%,累计服务链上企业超3425家次。
破解“推动之难”:“链主银行”扛起统筹大旗
“推动之难,难在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与风险分担路径。”南安金融监管支局局长吴宇介绍。
为从系统上破解这一难题,2025年初,南安金融监管支局联合南安市财政局出台《南安市“四链”融合金融助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12项具体措施,提出全年新增贷款规模突破100亿元的目标。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链主银行”机制的建立。按照“一链一主行,全链一盘棋”原则,南安根据产业特性与银行优势进行双向匹配,遴选出包括兴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链主银行,由其牵头组建服务专班,联合2-3家协办行,制定“一链一策”综合服务方案。
例如在水暖卫浴产业链,建设银行南安支行依托其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专业优势,为链上企业提供覆盖上下游的全链条金融服务;而在涉及半导体、新材料等新兴领域的南翼高新区,兴业银行南安支行则成为服务拓展的主力军。
在政府增信方面,南安推动银行机构与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深化合作,推广“见贷即担”批量担保模式,将担保费率降至最低1%,平均审批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截至6月末,已累计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近2000家次,金额达45.62亿元。
机制的建设为银行业务下沉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依托,也为后续服务的精准触达奠定了坚实基础。
破解“服务之难”:金融特派员与企业“零距离”
如何打破银企信息不对称,推动服务真正“沉下去”、需求真正“捞上来”?南安的答案是:靠人走近,靠机制打通。
兴业银行南安支行客户经理郑家阳是“行长进企业”“百名行长访千企”行动中的一名金融特派员。对他而言,办公室不在支行,而在园区、在企业、在项目一线。
位于水头镇的泉州利昌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BOPP合成纸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也是郑家阳长期跟踪服务的对象。该公司正推进“年产3.5万吨涂覆膜扩建项目”,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产线升级。
在郑家阳的对接与推动下,兴业银行南安支行不仅为企业制定了长期限、低负担的融资方案,更成功批复1.2亿元技术改造贷款,期限长达10年,有力支持企业向光电反射薄膜等半导体配套领域转型。
“随叫随到、专业高效。”利昌新材料负责人吕达民这样评价兴业的服务。
郑家阳只是南安金融派驻体系中的一个缩影。目前,南安已推动金融机构与重点园区全面建立“伙伴银行”关系,派驻金融特派员常态化进驻,提供面对面、点对点的服务。
与此同时,南安金融监管支局构建了“需求画像—精准推送—跟踪督导”闭环机制,对融资需求实行清单化管理、销号制落实。
截至6月末,全市已举办银企对接活动80余场,服务企业超1600家,授信总额1.7亿元;银行机构累计走访企业3000余家,协调解决融资难题超100项。
破解“持续之难”:从“供应链金融”到“脱核”破局
服务到位之后,能否持续赋能产业升级,关键还看金融产品的适配性与创新性。
以南安优势产业为例,针对石材企业,南安农商银行等机构推出“石材贷”“线机贷”;针对科技型企业,“科技贷”“人才贷”已成为标准配置;针对绿色低碳项目,“绿色金融贷”持续扩容。
最具突破意义的是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创新。以往,银行大多依赖核心企业信用为其上下游提供融资,但众多中小经销商、供应商因缺乏传统抵押物,仍面临融资瓶颈。为此,南安率先探索供应链金融“脱核”模式——即不再依赖核心企业确权,而是依据上下游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真实交易数据、物流信息构建风控模型,实现信用放款。
在这一模式下,工商银行南安支行落地福建省内首笔下游“脱核”融资业务。截至6月末,南安全市供应链金融贷款余额13.79亿元,其中“脱核”模式已放款1853万元,惠及企业10家。
园区同样是金融服务的关键场景。以南翼高新区为例,建设银行水头支行为南安芯谷开发业主单位发放贷款2.28亿元;农业银行为三安半导体办理线上票据贴现4.62亿元;工商银行南安支行推出“厂房按揭”“专精特新贷”“规上企业贷”等多类专项产品,精准匹配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兴业银行则重点支持南安科创中心一体化项目,累计授信13.1亿元,已放款5.48亿元,从园区开发到企业入驻、从技术升级到物流配套,提供全周期金融支持。
从“单点放贷”到“系统兴链”,南安的实践表明,金融赋能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监管层面设计与机制聚合,也需银行机构下沉服务、创新产品、贴近战场。
“金融不应只看单笔业务的风险,更要看整个产业链的韧性与未来。”吴宇表示,“只有这样,金融才能真正从‘活水’变成‘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