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干出3家上市公司,季琦《心生之境》:什么是“对”的事?

2025-10-22 22:25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来源:正和岛)

作 者:微澜

季琦,中国商界一个独特的商业样本:33岁参与创立携程旅行,37岁创立如家,39岁再创立汉庭(华住集团前身),成为唯一一位三次在纳斯达克敲响上市钟声的中国企业家。

他创立的华住集团,截至2025年二季度,国内在营酒店突破1.2万家,员工近20万人。在普遍认为“生意难做”的今天,华住的逆势生长引发了一个深刻追问: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中,为什么有的企业能够持续实现精益增长?

答案或许就藏在季琦的新书《心生之境》中。

这本书在华住创立20周年之际问世,它不仅是一位连续创业者的经验分享,更是一场对创业本质的深度探索。

不同于一般的创业方法论、管理技巧或成功学,《心生之境》像是一部融合了哲学思辨、科学规律与商业实践的“思想地图”,呈现了一套从底层认知到经营实践的完整逻辑。他从数学、物理、中外哲学中探索世界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形成了“形而上”的顶层思考,又作用于往后的“形而下”实践,呈现了一套从“心”到“境”的完整修行路径。

对创业者来说,《心生之境》的价值,或许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为回答创业启程时的根本性追问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思考框架

干出三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千亿

季琦的创业之路,始于一个朴素的想法。

出生于江苏农村的他,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曾因班主任一句“搞工程能拿很多奖金”而选择工程力学专业。这个真实而简单的动机,与无数创业者的初心何其相似——改善生活。

然而,入学后才发现,要研究的是潜艇和导弹,跟改善生活经商没有半点关系。但季琦没有就此放弃,进行了多次创业,先后创立了携程和如家,到2007年,季琦又开启了第三次创业,创立了汉庭。

在第三次创业中,季琦骨子里的理想主义与商业实践真正开始融合。就像季琦在《心生之境》中表达的:“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快乐地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这也恰恰是很多创业者要直面的问题:除了赚钱,我们为什么而创业?

季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将理工男的特质与深厚的人文哲学素养完美结合,回答了这个问题。

在上海交大那几年,他翻阅了数百本书,其中有三分之二是文学、哲学书;创立汉庭时,他在酒店住了八个月打磨产品细节;面对08年金融危机,他破釜沉舟追加投资……

这些经历其实都展现了所有创业者身上最珍贵的品质——既要有仰望星空的理想主义,也要有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

2010年春天,汉庭在美国上市。15年后,季琦治下的华住集团以超过100万间在营客房的规模,位居《HOTELS》杂志2024年度全球酒店集团第4位。

时光如白驹过隙,在过去二十年里,季琦和华住用时间回答了一个根本性问题:什么是“对的事”?

季琦和华住做对了什么?

什么是对的事?

对创业者而言,对的事从来不是某个具体的商业模式或风口,而是找到那条能够将个人特质、时代机遇与社会价值完美结合的道路。

而在找到之后,如何将理念落地,如何在竞争中建立壁垒,如何让企业持续创造价值,则是创业者们要面临的新课题。

季琦和华住的实践,则为这三个核心问题提供了普适性的答案:

1.破局:破坏性创新重构行业

每个创业者都会面临一个困境:如何在看似固化的行业中找到突破口,开辟新路?

季琦的答案是:用外行人的纯粹眼光对传统行业解剖、解构再重构。

时间回到2005年,地点昆山市,那是第一家汉庭创立的地方。

为什么第一家汉庭放在了昆山?这背后正是给所有创业者的启示:

真正的模式创新,要经得起最朴素的市场的检验。昆山在当时是三四线城市,没有特别大的旅游和商务人群,如果汉庭能在昆山成功,便可放之四海而皆准。

并且,季琦的重构远不止于酒店选址。

2012年,季琦洞察到商旅住客的办公需求和互联网浪潮的趋势后,率先宣布旗下所有酒店WIFI免费,而后来这也成为整个酒店行业的标准。

此外,围绕着酒店行业的经营逻辑,季琦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IT技术引入传统酒店,进行了系列的重构:

比如,华住自主研发了全套系统,让数字化从单纯的工具变成了组织的“神经网络”;

再比如,华住还独创了“华住会”这一会员体系,将酒店与顾客之间的交易关系变成了共生共长的生态。

这一系列的重构使得华住的IT系统、会员系统、直销以及海量的门店管理等,都跻身世界级水平。

季琦将一系列的重构,总结为“破坏性创新”。如家、天就是在传统酒店业做了破坏性创新,改变了整个产品结构、成本结构、发展模式、员工的收入模型乃至整个产业。中档酒店也是不断地从内部破坏旧结构,创造新结构,包括新的消费方式、新的生长方式、新的市场、新的沟通方式、新的呈现方式。每进入一个新领域,都要在相应领域进行破坏性创新,不在这个行业里创新,是不会有生存机会的。

所有的商业创新,首先源于观念和认知的突破。在这个基础上,创业者才能不被行业“惯例”束缚,回归商业本质,重构破局。

2.深耕:以“极简主义”和“三元论”构筑核心竞争力

破局之后,创业者面临的第二个考验是:如何在竞争中建立难以撼动的壁垒?

答案之一是极简主义。

在书中季琦引入了“奥卡姆剃刀定律”——如无必要,不要增加复杂性。

这点在华住旗下的全季体现得最为明显,“刚刚好的舒适,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我需要的正好都有”。

“极简主义”不仅仅是华住的“美学”选择,背后更是对本质的回归,对效率的追求,以及资源有限条件下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战略智慧——用最小的力气,做最好的动作”

这也是汉庭能开遍全国大小城市的重要原因,取消酒店客房中利用率不高的浴缸,让大堂回归迎宾、办理手续的核心功能,放弃华而不实的“面子”,做实决定用户体验的“里子”。回归住宿的本质,把床位质量、卫生和安静程度,这些堆到更高的标准,持续让消费者得到最本真的、最好的体验。

此外,《心生之境》中季琦还系统性地提出了企业竞争的三元论,他将企业的竞争力归结为三个层面:成本领先、溢价能力和创新能力,给出了一个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完整路径:

在成本领先上,华住不是一味的压价,而是依靠系统性的高效率,如华住通过集约化采购、IT技术优化流程、会员直销降低渠道成本来实现。

在溢价能力方面,核心是品牌溢价。华住通过旗舰店建设、新产品开发、产品一致性、现有产品的维护保养和更新、市场投入等深耕品牌。

至于创新能力,则是最高的维度,需要“跳出原来的框架,在更高维度建立新的疆域”。季琦将华住重新定义为“华住=万豪+甲骨文Opera+Booking”,这种“一体两翼”(品牌+IT技术+会员)的模型,也是一次对传统酒店集团的维度跃升式的重构创新。

3.升华:在“价值创造”中抵达“心生之境”

通过破局和深耕让企业能够获得持续的成功,但最终,所有的创业者都要回答一个问题:

除了利润,企业存在的根本意义是什么?

在面对OYO等外来者烧钱扩张的模式时,季琦回答了这个问题,提出“企业的根本在于价值创造”。他反对“烧钱割韭菜”的模式,认为如果不能为客人和业主创造真实的价值,任何规模的扩张都是不可持续的。

那么,华住又是如何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的?华住提出了求真、至善、尽美的企业哲学,它又体现在三个维度:

1. 对用户,以利他式关怀建立长期口碑。华住选择用真心对待用户。从提供免费WIFI免费洗衣服务,到在大堂休息、复习备考等,这些看似增加成本的利他式关怀,将一次性交易转化为长期的情感连接,让商业旅程变得温暖。

2. 对合作伙伴:构建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住客,华住还将价值创造的理念延伸至整个商业生态。对于加盟商,季琦早在2014年就提出要让他们获得稳定可靠的回报与平等尊重;对于供应商,他主张必须保证伙伴有合理利润。这正是《心生之境》中所阐释的丛林法则的另一面——同类竞争,异类共赢如同森林中大树与苔藓、小草共生,只有让加盟商、供应商等所有异类伙伴共赢,企业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才能繁茂。

3. 对员工:打造事业共同体在《心生之境》中,季琦用相当篇幅阐述了华住的人才观:我们要培养优秀的领导者,而非简单的执行者。为此,华住着力将店长从客房管理者塑造为迷你CEO”,并建立师徒机制传承经营心得,其目的在于实现员工的美好生活,让员工在企业中获得成就感与自我实现。

至此,华住求真、至善、尽美的企业哲学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具象落到对用户、伙伴、员工三个圈层的价值创造。

从破局到深耕再到升华,季琦的路径为所有创业者描绘了一条清晰的修行之路:用哲学思维打破认知边界,用极简原则构建组织韧性,最终在价值创造中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圆满。

中国应当有自己的商业哲学

再回顾华住二十年的发展,其背后的商业实践,从来不是孤立的商业策略,而是创始人季琦对自身“形而上思考”的践行。季琦的这套经营哲学,不仅指引了华住的成功,也通过《心生之境》的出版,为中国企业界和创业者们提供了一份弥足珍贵的思考样本。

在中国经济腾飞40多年后的今天,一个不容忽视的落差是:我们拥有世界级的企业规模,却尚未形成能与之匹配的世界级商业思想。

在网上曾有一个“100位世界知名管理专家”的介绍,其中有美国人67位、欧洲人21位、日本人3位。这其实与我国的发展严重不符,中国应当有自己的企业管理理论、经营哲学。

而这也正是季琦《心生之境》一书的价值所在,其完成了一次重要的破局——不仅提供了一套管理的“术”,更在于完整呈现了一个扎根于中国土壤、又能与世界对话的思想的“道”。其核心突破在于:

1. 用科学语言,为商业提供了可验证的哲学基础

季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以理工科的思维范式,为看似玄妙的“道”赋予了清晰、严谨且可验证的框架。他并非空谈“心”的力量,而是在书中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理论来构建其宇宙观。

例如,书中季琦引入“微分方程无通解,有无数个解,只有近似解” 的数学原理,揭示了商业世界不存在可简单复制的成功模式,每个企业都必须在特定边界条件下寻找自己的独特路径。只有承认自身认知的局限性,并保持敬畏、开放与探索的心态,商业智慧才真正开始。

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季琦将热力学第二定律引入企业与组织管理。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原理揭示了宇宙万物从有序走向无序的必然趋势:孤立热力学系统的熵不减少,总是增大或者不变。季琦以熵增原理为企业的持续创新和组织活力找到了自然科学层面的依据,指出企业要保持活力,必须成为一个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引入"负熵"——如创新信息、有效管理、崭新能量——来对抗内部的僵化和衰退。

这套基于现代科学的宇宙观,构成了“心生之境”的坚实底座。通过宇宙观,创业者们遇到的企业经营困境、市场竞争格局,甚至组织的活力衰败,我们都能够在更底层的科学规律中得到验证和启示。

2. 构建了从心到境的成长路径

过去我们学习西方管理,多侧重于流程、模型、工具等“术”的层面,而《心生之境》清晰地勾勒出一条形而上思考驱动形而下实践的路径。

它告诉我们的是如何将个人对“心”的终极追问(形而上之“道”),系统性地转化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底层逻辑和强大驱动力(形而下之“术”)。它教会企业家的不是“如何做”,而是“为何而做”,以及“以何种精神姿态去做”。

3. 提供了一个中国企业经营管理的 “范本”

《心生之境》打破了中国企业在管理理论上“只输入、不输出”的尴尬局面。它证明了,中国企业家不仅能做好生意,更能生长出根植于中国,与世界对话的商业哲学。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心生之境》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企业家传记或管理心得,它是一部将个人哲思、商业实践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的“商业哲学宣言”。它展现了中国企业家群体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下,开始讲述源自中国实践的商业哲学。

结语

季琦以"理工男"的思维构建了企业的经营系统,同时又以深厚的人文素养注入了"求真、至善、尽美"的价值灵魂。这种"理性效率""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为破解现代企业组织中效率与人性、规模与灵活、利润与意义之间的固有矛盾,提供了极具东方智慧的解决方案。

季琦与华住的故事,远不止于商业世界的成功。它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命题:

当中国企业从规模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时,企业家精神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蜕变。

《心生之境》所展现的,正是这种蜕变的完整轨迹。

季琦用他的实践印证了形而上是纲,形而下是目的深刻道理。当我们在内心深处洞见了万物归道的实质,外在的成就便成了水到渠成的自然呈现。

如同在《心生之境》的结尾,季琦对年轻创业者们的寄语:“一定不要躁,要心安。” 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凝结了他几十载创业路上的顿悟与修行——心安,才能听见内心真实的声音;心安,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心安,才能在纷扰中保持定力。因为一切外在的,终究源于内在的

排版 | 小元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