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一个初中生宁波干出个超导IPO!部分客户是股东又是竞争对手,“选择性披露”一致行动人规避锁定期?

2025-10-22 12:46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10月21日,宁波健信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健信超导)在科创板上会审核通过。公司的保荐机构为广发证券。健信超导拟募集资金总额为8.65亿元。

《摩斯IPO》研究后发现,健信超导超过一半收入来自1.5T零挥发超导磁体,但行业主流正在向3.0T及以上高端MRI设备转移。公司虽宣称技术无代差,但3.0T产品销量极低,市场接受度差,技术优势似乎还未能转化为商业成果。此外,公司部分专利源自委托研发和外部收购,公司可能夸大“自主创新”程度,潜存知识产权纠纷风险。

并且,健信超导面临较大的外部竞争和集采降价压力。全球MRI整机厂商均自产超导磁体,垄断80%以上市场。健信超导仅能在不足20%的“夹缝市场”竞争,未来增长空间有限。

同时,健信超导客户集中度高,其中富士胶片集团贡献逾40%。而公司与该客户成立了合营企业苏州柏尔特,若将其合并计算,富士系销售占比接近或超过50%,公司可能通过分散确认方式规避“单一客户依赖”认定。

值得注意的是,GE医疗既是公司竞争对手又是客户又是股东。2023年入股3.1%后,2024年即成为第三大客户,入股协议附带回购条款且签署排他协议限制健信超导向其他整机厂供货,但GE医疗未被认定为关联方,存在规避关联披露与利益输送嫌疑。

最后,健信超导曾试图不将亲属赵吉明、赵渭敏列为一致行动人,最后在上会稿中增加进去,同时原本没有对股东赵渭敏进行锁定期约定,在上会稿中也增加了36个月锁定期,此举有“选择性信披”的嫌疑。

1

3.0T设备布局落后

大量专利来自受让

健信超导专注于医用磁共振成像(MRI)设备核心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超导磁体、永磁体和梯度线圈。公司已形成包括1.5T零挥发超导磁体、1.5T无液氦超导磁体、3.0T零挥发超导磁体和开放式零挥发超导磁体在内的产品矩阵。

建信超导的前五大客户包括富士胶片集团、万东医疗、GE医疗等,其中富士胶片集团常年位列第一大客户,2022年-2024年带来的营收占比分别为34.2%、44.2%和42.71%。

全球主要MRI设备整机厂商中,GE医疗、西门子医疗、飞利浦医疗、联影医疗均自产超导磁体,以装机量口径统计,2024年全球超导磁体前五名厂商依次为西门子医疗、GE医疗、飞利浦医疗、联影医疗和健信超导,CR5合计占比92.3%。

富士胶片集团使用的超导磁体主要由健信超导提供。国内主要MRI设备整机厂商中,联影医疗自产超导磁体,东软医疗有部分自研超导磁体,其余国内厂商的超导磁体主要由健信超导提供。未来国内厂商会不会也逐渐开始转向自研?健信超导如何维持自身的竞争优势?

健信超导自称,公司所处的核心部件竞争格局良好,公司与头部厂商相比有“性价比优势”,与其他第三方相比有“技术和规模化优势”。然而全球80%以上的MRI市场被自产磁体的头部整机厂(GPS+联影) 占据。健信超导作为独立第三方供应商,实质是在争夺剩余不足20%的“夹缝市场”。在这个狭小市场内,公司仍需与飞利浦(通过IGC)、东软医疗(部分自研)等竞争,竞争强度极大。

值得注意的是,健信超导收入高度依赖1.5T零挥发超导产品,报告期内该产品占比均超51%。而公司3.0T和无液氮产品销售规模较小,公司预测1.5T产品“仍将为市场主流”,但行业数据明确显示3.0T及以上设备采购占比持续上升。

这种收入结构能否维持健信超导未来收入的持续增长?健信超导也承认,若未来3.0T磁共振设备的市场占比持续大幅增加,而公司3.0T产品的研发及市场开拓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变动,将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在2024年,国内磁共振容量约1600台,尽管1.5T产品持续下滑,但3T、5T产品显著增长,整体呈向上趋势;在2024年国内市场中,3.0TMRI采购占比增加4个百分点左右,达到56.35%;1.5TMRI采购占比减少4个百分点左右,达到42.09%;2025年一季度,3.0T及以上磁共振设备采购量占一季度的60.7%,采购金额占一季度的73.1%,高端趋势显著。

健信超导试图用“助力1.5T市场”的故事来掩盖其在“高价值、高增长的3.0T市场”布局滞后和竞争力不足。

而事实上,健信超导在3.0T设备布局上已落后。上会稿显示,目前,1.5T及3.0T超导MRI设备为临床应用的主流机型,其中3.0T设备具有更强的成像及诊断能力,随着成本下降和技术普及,装机数量将增加。报告期内,健信超导超导产品销售以1.5T产品为主,3.0T产品销售较少。

2025年以来,福建省、安徽省、辽宁省、广东省和浙江省等陆续进行了MRI设备集采,在2025年1-8月MRI设备集采中,1.5T设备采购量为49台、3.0T设备采购量为62台,3.0T设备采购量已高于1.5T设备。1.5T设备平均中标价格为226.83万元,3.0T设备平均中标价格为945.96万元。

集采的主要原则为带量采购、以量换价,压缩了流通环节成本,使得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设备采购单价相对较低。集采政策持续压低了MRI设备价格,健信超导作为部件供应商如何保持毛利率?

健信超导强调无液氮技术是行业趋势,且自身技术更先进(如“全固态传导冷技术”无需高压容器),但飞利浦和西门子采用“热虹吸微循环技术”却占据主导地位。

公司的技术是否真的在行业里更先进?该技术路径是否因未被飞利浦、西门子等市场领导者采用,而导致下游整机厂在选用时心存顾虑,进而影响了健信超导的市场拓展?

此外,健信超导通过收购和委托研发获得许多发明技术,但声称主要依靠自主研发。然而委托研发项目涉及电磁场设计、超低温技术等核心领域,且与浙江大学、电工所等合作。如果核心技术依赖外部研发,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存疑。

截至2025年6月30日,健信超导45项发明专利中,15项专利均是受让取得。并且和绝大多数高科技企业创始人不同的是,健信超导的创始人、实际控制人许建益竟然只有初中学历。

健信超导核心技术人员曾任职于迈瑞医疗、奥泰医疗等同行业公司,且部分技术通过收购健信机械和南京丰盛获得。公司声称“不存在纠纷”。

健信超导自主研发能力是否薄弱?为何大量发明专利来自受让取得?健信超导是否刻意通过收购等非自主研发手段临时抱佛脚突击增加自身专利数量,以此满足科创板要求?这些技术是否存在可能侵犯他人专利的风险?是否存在潜在专利侵权纠纷风险?

2

多家“关系密切”客户

存利益输送嫌疑

从招股书披露的信息看,健信超导超过70%的营业收入来自前五大客户,报告期(2022年至2024年),健信超导向前五大客户销售的金额分别为2.65亿元、3.46亿元、3.39亿元,占公司销售收入比重为73.75%、76.68%、79.62%,不断攀升,2024年的占比接近80%。

其中,报告期内富士胶片集团一直是健信超导的第一大客户,健信超导向其销售的金额占比分别为34.20%、44.20%和42.71%。

健信超导声称不存在对单一客户的重大依赖,理由是对富士胶片集团的销售占比未超过50%。但从关联关系及交易结构看,这一说法存在争议。

健信超导与富士胶片集团设立了合营企业苏州柏尔特,用于共同开拓下游市场。苏州柏尔特既是健信超导的客户,又是富士胶片集团的合营方。健信超导董事、监事、高管及核心技术人员中,部分通过持股平台间接持有苏州柏尔特股份。但因为富士胶片集团对苏州柏尔特的控股比例没有达到51%,两者的销售未被合并计算。

2023年,如果将健信超导向富士胶片集团与苏州柏尔特的销售金额合并计算,占比达到49.44%,接近50%。这意味着公司可能通过分散确认的方式,实质上规避了对单一客户“重大依赖”的认定。

健信超导是否通过分散确认降低了来自于单一客户的收入占比?为什么健信超导不将苏州柏尔特销售与富士胶片集团销售完全合并计算以反映真实依赖?这是否在规避“重大依赖”的认定?这是否符合监管要求?会计处理是否实质掩盖了对富士胶片集团的实际依赖风险,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对关联方交易披露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此外,五大客户中的GE医疗还是股东身份。2023年3月20日,GE医疗下属公司通用电气(杭州)以4651.65万元认购了健信超导新增的390万注册资本,对应的持股比例为3.1%。入股后,健信超导于同年3月21日与GE医疗下属通用电气(天津)签署合作协议,期限至2026年3月20日。2024年,GE医疗成为公司第三大客户,采购额3776.8万元,占收入8.88%,出现在健信超导前五大客户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GE医疗既是健信超导股东,又是其竞争对手。GE医疗自身具备MRI超导磁体的自产能力,健信超导却在其入股后迅速进入其供应商体系,存在明显的时间关联。

对此,上交所要求健信超导说明通用电气(杭州)入股发行人的背景、入股协议主要条款约定、双方协商过程,与同时点其他股东是否存在差异;是否存在利益输送行为;说明客户入股与产品销售是否属于一揽子安排。

公司声称这不是一揽子安排,但时间上的巧合令人怀疑。而且特别要说明的,在健信超导的关联交易中,作为间接持有健信超导3.1%股权的GE医疗却未被认定为关联方,而两者之间的交易是否属于关联交易,这也亟待公司进一步解释。

根据会计准则,通常持股5%以上才认定为关联方,但GE医疗的入股和销售增长可能表明存在实质控制或影响。为什么GE医疗不被认定为关联方?其交易价格是否公允?是否有利益输送?作为具备自产能力的竞争对手,GE医疗为何突然转向采购健信超导产品?

不仅是上述关联,健信超导与GE医疗的战略供货协议中还存在排他条款,限制向某些竞争对手销售产品。健信超导声称这不影响业务,但受限市场占比可能接近40%,这可能会限制未来增长。

尽管如此解释,但健信超导依然在上会稿中新增客户限制销售条款风险,并承认:未来若产品或市场格局发生变化,而公司未能恰当应对,相关客户限制销售条款可能对公司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健信超导声称2024年下半年开始向GE医疗批量供货,是“独立磁体供应商切入头部整机企业供应链的突破”。但GE医疗作为全球MRI头部企业,超导磁体年需求量约1500台且主要自产,公司供应占比极低。这种合作可能仅是GE医疗的短期成本测试或备选方案。公司一方面称GE医疗等头部企业因“降本增效”需求转向外购,另一方面又承认头部企业自产模式形成技术壁垒。

这种合作是否具有长期稳定性?如果外购模式更具优势,为何头部企业不自建更低成本的供应链?健信超导如何确保自身产品将来不会轻易被客户自产产品替代?如果GE医疗未来扩大自产或转向其他供应商,公司有何应对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健信超导实控人与通用电气(杭州)之间还存在回购协议。根据通用电气(杭州)增资入股时签署的《关于宁波健信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之增资协议》约定,若许建益、许卉、许电波向公司现有全体股东以外的第三人转让其持有的公司股份,或公司未能成为或不再是通用电气(杭州)和/或其关联方的合格供应商,或公司未能在2025年1月31日前完成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则通用电气(杭州)有权要求公司实际控制人许建益、许卉、许电波进行回购。

入股、销售协议、排他协议和回购协议是否实质上是利益交换?GE医疗作为竞争对手,为什么突然采购健信超导的产品?是否通过入股获得了优惠条件或排他权利?排他协议是否实质上限制了健信超导的市场拓展能力?公司如何确保在受限市场外保持增长?根据《监管规则适用指引——发行类第4号》,关联方认定需综合考虑实质控制及影响。GE医疗通过协议限制健信超导销售行为,是否构成实质影响?不认定其为关联方是否符合监管规则,是否存在刻意规避关联交易披露的行为?

3

遗漏一致行动人

规避锁定期?

《摩斯IPO》注意到,健信超导在上会稿新增了一致行动人。赵吉明(高中学历)、赵渭敏与公司实际控制人许建益(初中学历)于2025年8月签署《一致行动协议书》,同意自该《一致行动协议书》签署之日至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后的第三十六个月期满之日在股东权利、董事权利行使等方面与许建益保持一致行动,为公司实际控制人许建益的一致行动人。但赵吉明、赵渭敏不属于公司的共同实际控制人。

赵吉明为许建益之妹夫,许卉、许电波之姑父,赵渭敏之兄;赵渭敏为赵吉明之弟;许建益为许卉、许电波之父,许电波、许卉为兄妹关系。

健信超导此前曾在回复中声称赵吉明和赵渭敏与实控人不构成一致行动关系,理由包括入股成本与外部投资者一致、独立行使权利、有声明函等。但新上会稿中显示,在2025年8月,赵吉明和赵渭敏与许建益又补充签署了《一致行动协议书》,成为一致行动人。赵吉明和赵渭敏已成为许建益的一致行动人,但健信超导仍不认定他们为共同实际控制人。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初的申报稿中,赵吉明锁定期36个月,而赵渭敏并未设置锁定期约束。据悉,赵吉明是实控人妹夫、赵渭敏是赵吉明的弟弟。而在上会稿中,健信超导增加了股东赵渭敏的锁定期,同样是36个月。健信超导

此举颇有“选择性信披”的嫌疑。

为何在问询回复中否定一致行动关系但在最新上会稿中又补充新签了一致行动关系呢?健信超导是否故意遗漏一致行动人而规避对赵吉明、赵渭敏的锁定期和监管责任?是否是刻意规避36个月锁定期?此前不对赵渭敏进行锁定期约束,是否是在为赵渭敏短期套现提供便利?在赵吉明和赵渭敏签署一致行动协议后,健信超导实际控制人认定是否仍然准确,为何不将赵吉明和赵渭敏纳入共同实际控制人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健信超导家族企业特点明显,实控人及亲属控制超过70%的表决权,且董事会中有多名亲属董事,这可能影响公司决策的独立性。公司回复中声称公司治理健全,但亲属关系密集,容易导致实际控制人不当控制行为。

健信超导如何确保董事会决策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如何防止实际控制人随意通过一致行动人扩大控制权而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

《摩斯IPO》还注意到,健信超导在其他方面也存在信披瑕疵。监管要求发行人需要充分披露公司董监高及核心技术人员主要对外投资情况,在上会稿中,许卉对外投资企业,增加了一家“沂安禾泰股权投资(临沂)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然而根据天眼查显示,许卉首次入股这家企业的时间是2022年8月1日,期间不但没有退股还在2023年3月29日,继续增资10万元。然而在最初的申报稿中,健信超导并没有披露这家企业。公司招股书在信息披露上是否具备完整性、真实性? 是否存在信息披露瑕疵?

作者 | 摩斯姐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