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22 17:34
此前,“郑州市民未贷款却遭中信银行催收”在行业内引发关注。
郑州市民郭先生近期频繁收到中信银行的催收短信和电话,告知其一笔贷款已逾期,甚至声称逾期信息“已上报人行征信系统”。然而,郭先生表示自己从未在中信银行办理过任何贷款业务。
中信银行对此事件的调查说明,前后出现了明显变化:银行最初回应称,是另一名客户李某在办理贷款时预留了郭先生的手机号,导致信息误发。
近日,中信银行郑州分行再次回应此事,中信银行郑州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总行技术部门介入后,银行查明了真实原因。实际上,有一名与郭先生同名同姓的借款人贷款逾期,银行在无法联系到借款人及其紧急联系人后,工作人员使用“企查查”APP查询同名人员信息,误将郭先生的电话录入银行系统,从而导致此次乌龙催收。银行已确认郭先生在该行无任何贷款记录。
此次事件暴露出中信银行在贷后催收管理上存在明显的合规漏洞:
信息核实机制形同虚设:在联系不上逾期客户时,银行人员未通过身份证号等核心信息进行交叉验证,反而依赖公开的第三方平台查询信息,并直接采用,这与金融机构的审慎原则相悖。
客户信息管理不严谨:工作人员能轻易将未经核实的第三方平台信息录入银行系统,反映出银行内部信息录入和审核流程存在漏洞。
催收流程有待规范:在郭先生多次解释并非借款人后,催收行为仍未停止,说明银行的催收应对机制不够灵敏和完善。
中信银行郑州分行相关负责人称已向郭先生表示歉意,承认“没有进一步跟身份证号或者其他的一些信息来匹配”,承诺今后催收将严格匹配客户身份证信息,并依据内部规定处理相关人员。
据后续报道,当媒体要求银行就此事提供一份确切的书面情况说明时,银行方面未能提供,仅表示“已经给郭先生进行了充分说明,不再接受媒体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