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海尔消金催收造“黄谣”,太刑了

2025-10-22 17:56

(来源:风声声)

文/狗蛋本蛋

都2025年了,还有催收公司通过“造黄谣”完成KPI……

更离谱的是,造谣造到了无辜的“前女友”身上。

某用户网贷逾期,催收公司联系不上他,于是对他的前女友小丽展开短信轰炸,短信内容污秽不堪——

不仅阴阳怪气明示小丽“换个有钱的男人”,还用露骨的侮辱性言辞编排虚假内容,将小丽的联系方式发到某些平台,让她“等着狼友们打电话”。

因为用词过于低俗,为了不脏大家的眼,狗蛋对相关内容手动打了马赛克。

这种下三滥催收,违法而不自知,真的太刑了。

据小丽发布于10月9日的帖子所述,她已将违法催收行为投诉至资方海尔消费金融(下文简称“海消金”),但对方不作为。

最终,小丽选择报警,并准备通过诉讼维权。

今年2月,狗蛋在《建议这家“海尔系”公司改名》一文中说过,海消金的口碑很一般,甚至不如互联网企业旗下借贷平台如度小满(有钱花)、360借条(奇富借条)。

当然,口碑属于较为主观的判断,狗蛋当时引用数据佐证——黑猫投诉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平台上,海消金满意度只有3颗星,不如后两者。(注:目前海消金满意度已经提至4星)

海消金主要被消费者诟病两点:暴力催收和高利率。

不久前,海消金两次收到行政罚:

6月,因为在信用信息的采集、提供、查询及相关管理工作中存在违规行为,被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处以25万元罚款,处罚信息公示3年;

7月底,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青岛监管局处罚,力度更大:罚款205万元,时任公司总经理黄应华被停职两年,取消任职资格。

此次重罚的原因包括:催收行为不当,同时存在夸大误导宣传、贷后管理不尽职(部分信贷资金被挪用)、以质价不符的收费项目调节收益分配(侵犯消费者知情权)、违规办理同业业务等多项违规违法行为。

可谓是条条踩在监管红线上。

被金融监管总局处罚一事,海消金回应称,该处罚针对的是2021年以前的检查内容,公司高度重视并已完成整改。

被催收造黄谣的小丽看了,脑袋得摇成拨浪鼓:

重视?完成整改?就这?

其中“以质价不符的收费项目调节收益分配”这一违规点,处罚决定书没有透露具体细节,从字面进行推测,可能是指海消金设置了不合理的收费名目,却没能提供相匹配的服务价值,本质是通过巧立名目实现额外创收。

这种推测不是瞎猜,从消费者的投诉中可以找到印证。

黑猫投诉平台上,不少消费者控诉海消金乱收费,主要涉及担保费、担保咨询费。

叠加这些隐性收费后,海消金综合年利率最高可达36%。

多份司法判决文件也印证了这一点

比如(2025)皖0403民初982号判决书显示:

2021年5月18日,赵某某与海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签订《个人消费信贷借款协议》,双方约定:借款金额为1130元,年利率36%,借款12期,还款方式为等额本息。

2025)晋0727民初182号裁判文书则显示,海消金向借款人发放多笔贷款,年利率24%,罚息利率为贷款利率上浮50%,如果借款人逾期,那么综合下来年利率就是36%。

该起案件,法院判决借款人以未付清的本金为基数,按年利率24%支付原告海消金利息,并未支持“上浮50%的罚息”诉求。

在今年10月之前,持牌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没有强制固定值上限,但司法实践中存在隐性约束:利息、罚息、违约金等所有费用加起来,综合年利率不超过24%。

10月1日,《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正式实施,助贷业务进入全新监管期(海消金这类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需参照执行)

新规明确要求,助贷业务综合融资成本不得超过24%,且需完整披露费用构成。

过往行业惯用的“双融担”“会员费”等隐性收费,挑战利率红线的模式,未来都会被严管。

由此看来,海消金年利率超过24%的产品,必然遭受冲击。

就在助贷新规正式实施不久,10月13日,海消金新一任总经理周文龙的任职资格获得有关部门核准。

此前外界普遍认为,今年4月任职资格获核准的海消金副总韩祥永(主持工作)会接任总经理,没想到,海消金7月从中原消费金融挖来了周文龙。

狗蛋说,周总可能是搬来救火的。这位年仅42岁的新帅,具有银行和消费金融双重背景,合规能力应该不错。

周在中原消金担任总经理期间,主导了业务转型,率先在行业内压降产品利率,例如早在2021年,该公司就在行业内率先压降24%以上利率的贷款,2022年则全面停止发放。

即便砍掉高利率产品,中原消金整体业绩未受影响,2021年-2024年,其净利润稳步上升,分别为约2亿、3.3亿、4亿、5亿。

背后,主要是中原消金加强成本控制,进行自营渠道建设和线上渠道拓展。

现在,周文龙去海消金当救火队长,狗蛋觉得,摆在他面前最大的挑战,不是平衡业务增长与合规风险,毕竟这方面他很有经验。

最大的挑战是,“空降”的周总会不会“水土不服”?

在周到任之前,海消金总经理(或主持工作)职位变动频繁:先是2023年12月,原总经理张西铭因家庭原因离职,之后董事长李占国代为履职,再之后转由副总经理韩祥永主持工作。

另一方面,周文龙原先就职的中原消费金融,属于“银行系消金公司”,他从筹备阶段就参与其中,相当于一手带大,对公司发展路径和业务模式有着深刻理解和掌控力。

而海消金第一大股东是海尔集团,属于 “产业系消金公司”,不仅业务结构、发展特点与中原消金存在差异,更关键的是企业文化可能存在较大不同。

不同的公司文化、过往的业务惯性,以及频繁换帅背后的深层治理问题,都可能成为新掌门的“包袱”。

如果周总能在海消金站稳脚跟,还是要好好管管催收。

纵容催收的“造黄谣”,有辱40年老品牌海尔的体面。

(转自:风声声)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