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22 07:50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程靖松 程志红 本报记者 章丽铃
主产于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芦溪乡的祁门安茶,是始于明朝永乐年间的传统黑茶。它不仅以“色黑、汤橙、香醇”的特质成为传统工艺名茶,更手握“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其制作技艺从选料、晒青、渥堆发酵到竹篓紧压,每一步都严守古法,2008年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当地名副其实的“文化名片”。
然而,这份传承曾险些中断——抗战时期,茶路受阻、作坊停摆,加上后续岁月中年轻一代对老手艺兴趣渐淡,安茶技艺几近失传。至上世纪70年代末,全乡仅余少数老茶人能完整掌握制作流程,产业陷入“断代危机”。
监管“导航”,锚定产业痛点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安茶从停产状态到逐渐恢复生产。在了解到安茶历史背景与生产现状后,祁门金融监管支局强化政策精准引导与金融机构创新服务,从衔接历史、破解当下、前瞻转型三方面发力,推动金融服务精准对接产业需求。
“针对安茶恢复生产后茶农融资难、茶企设备升级缺资金等问题,支局调研梳理产业脉络,推动金融机构在茶园作为林权抵押、信用贷款额度提升至200万元等既有政策基础上,进一步简化流程、压缩审批时限,为复产茶企和扩种茶农稳定发展注入资金保障。”祁门金融监管支局党委书记、局长伍慧表示。
稳固复产成果只是第一步,如何助推安茶规模扩张以及赋能业态转型才是最关键的一环。
面对茶企在智能设备引进、仓储建设中的资金缺口,祁门金融监管支局会同县农水、信用办等部门建立“茶企对接白名单”,明确对年产值超200万元的企业予以专项授信。2024年4月至年底,仅8个月就推动银行对11家茶企放贷8000万元,其中5家龙头企业单家获贷超千万元。
资金注入直接带动产能提升,2007年-2025年,安茶年产量从200吨增至700吨,为产业规模化发展装上“加速器”。
随着消费需求升级,单一卖茶已难满足市场,“茶+文旅”成为产业转型的新方向。祁门金融监管支局瞄准这一趋势,主动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对接民宿经营者、研学基地负责人等新业态主体,鼓励银行机构创新“民宿装修贷”“研学设施贷”等产品,明确利率下浮最高200bp的专项优惠,为文旅项目落地注入资金,推动产业从“单一生产”向“多元经营”跨越。
机构“破题”,全链条激活产业动能
在监管引导下,金融机构围绕安茶“种植—加工—文旅”全链条需求,推出“量身定制”的服务方案,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到产业每一个环节。
在种植端,祁门农商银行针对茶农“春茶采摘需资金、秋冬还款压力小”的生产特点,创新推出“祁兴茶易贷”,按采茶周期灵活调整还款期限,最高可贷30万元,无需抵押担保。
“以前每年春天买肥料、雇工人都要借钱,现在有了‘茶易贷’,手机上就能申请,当天钱就到账了。”芦溪乡茶农严建国说,他用20万元贷款将茶园从10亩扩种到20亩,2024年增收超5万元。
金融及时“输血”,稳住了产业根基。2024年,“祁兴茶易贷”为芦溪乡6700多亩茶园放贷近1000万元,带动200余户茶农实现增收。
在加工端,工商银行祁门县支行、农业银行祁门县支行结合茶企实际经营情况,依据年产值动态调整授信额度。截至2025年,两家银行已为当地茶企累计授信超4000万元,专项助力企业引入智能化制茶设备。
设备升级后,安茶加工效率提高40%,每吨茶叶成本同步降低800元,进一步增强了当地安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文旅端,邮储银行祁门县支行行长申海洋在了解到祁兰香茶产业文旅园改造民宿、建设茶博物馆的需求后,便主动上门对接,量身设计“民宿经营贷”方案,仅用3天就发放200万元贷款。
“这笔贷款帮我们改造了18间茶主题客房,还专门建了一个小型安茶非遗展示馆,现在周末来研学体验的游客特别多。”祁兰香茶产业文旅园主理人严君凤介绍,2024年开业以来,园区已接待采茶、制茶等研学活动参与者超5000人次。
农业银行祁门县支行则聚焦重点文旅项目,为祥源集团建设祁门安茶产业博览园提供1500万元旅游开发项目贷款,支持博览园打造安茶体验馆、古法制茶工坊等设施;同时为芦溪村“舟上·安乡”茶旅项目发放4000万元贷款,用于建设临水民宿、茶田步道等配套设施。
“项目建成后,安茶产业博览园吸引了近千名国内外茶商、游客探访、研学;‘舟上·安乡’节假日入住率稳定在90%以上,不少游客来了不仅住民宿,还会买安茶伴手礼,形成‘旅游带销售’的良性循环。”农业银行祁门县支行行长陈鹏飞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截至2025年6月,该行已为安茶文旅项目累计放贷5500万元,带动周边近百名村民就业。
合力“成势”,从一片叶到一条链
从濒临失传到年产值破亿元,从单一产业到全链发展,安茶的蜕变背后,是祁门金融监管支局引导和金融机构支持协同发力的结果。
2024年末,芦溪乡安茶产业综合产值超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55万元。
“我们始终坚持‘监管引导+机构创新’的思路,既要让金融政策落地生根,也要让金融产品贴合需求,真正让一片茶叶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伍慧表示。
如今,针对芦溪乡茶产业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文旅”全链条金融服务体系。截至2025年7月末,累计发放贷款超1.2亿元,推出定制化产品8款,带动11家茶企年产值近亿元,9家民宿落地运营,百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编竹篓等配套产业让近百户家庭年均增收2万元。
“监管部门搭台,金融机构唱戏,我们农民受益。”芦溪村党总支书记严正武感慨地说,正是这股“双向发力”的金融力量,让安茶从“绿叶子”变成“金叶子”,更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