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21 19:17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微博
撰文丨李辉
在中国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奔向现代化之际,一个无法回避的“银色海啸”正悄然袭来。
老龄化,不再是一个遥远的人口学词汇,而是数以亿计家庭的现实处境与情感困境。
“如何照护老人?”“照护者的困境又该如何面对?”“照护老人和个人发展之间如何平衡?”“企业能为社会照护问题做些什么?”
10月中旬,两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公众人物——北京大学教授胡泳与梦百合家居董事长倪张根,以其亲身经历与深度对谈,将这一话题从简单的“养老方式”讨论,推向了一个关乎生命尊严、代际连接、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哲学高度。
照护的本质:超越生理的“情感重建”与“尊严守护”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曾因“24小时照护失能母亲”而广受关注,在照护患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的三年里,在原本的学术工作和个人生活被“换尿布、擦屎擦尿、洗澡、洗床单、做饭”切割的三年里,胡泳对社会老龄化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母亲已于2024年去世,胡泳仍持续地以自身经历呼吁社会重视老人照护问题,倡导从文化、科技、体系建设等层面,让更多老年人安享晚年,也让更多照护者的压力能够得到一些缓解。
作为“80亿上市公司老板”、“江苏床垫大王”,梦百合家居董事长倪张根近期也因照护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而备受关注。
他表示“母亲优先于其他”,为陪伴母亲,他把企业全球总部建在离家几百米的乡镇,为母亲1:1还原老房子,尽最大可能陪母亲吃饭、散步、聊天,甚至愿公开悬赏一个亿解决母亲的阿尔茨海默症难题。
关于照护,两位公众人物都有着相同的观点,他们认为,照护不是简单的“伺候”吃喝拉撒等生理需求。
真正的照护,核心在于“情感重建”与“尊严守护”:多陪伴、多抚触,为老人打造心理上的安全感,让老人在有尊严、有自主权、熟悉的环境中度过晚年。
“我想哪怕有1%的可能性,让她有感觉、有安全感,我觉得就值了。希望她站在那个位置的时候,能够依稀感觉到这是自己当年的老房子。”谈到1∶1复刻老房子的初衷时,倪张根表示。
胡泳介绍,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会逐步丧失视觉等感官功能,但是触觉和听觉丧失得更晚:
“所以要不停地跟她打招呼、抚触她,给她一种安心感,让她感觉身处一个充满爱的、熟悉的环境,对她心理来说是很大的安慰。”
“我就是这样做的,出门的时候我会和她说我去买烧饼啦,外面回来我就说烧饼我带回家,你走完了回家就吃烧饼等等。”倪张根表示。
无论是还原老房子、为老人提供一个熟悉的物理空间,还是在长久的陪伴过程中“不停地和老人说话、抚触”,它对抗的,是疾病所带来的最可怕的副产品——孤独与被遗忘。
在这个过程中,照护者与被照护者建立了一种超越言语的深刻连接,这是一种在生命衰退过程中,最为纯粹的情感反哺。
照护者的困境:生理与心理的双重压力
“作为一个50多岁的人,我此前没有料想到的一个困境是,这个年龄的人,完全有可能从一位事业有成的专业人士变成全天候护理人员。”
胡泳介绍,自己曾在疫情期间独自24小时全天候照护母亲5个月,疫情结束就立刻请了保姆,否则“根本盯不住”:
“照护这个事情,有心理的崩溃,也有身体的崩溃,身体的崩溃就是你真的觉得完全没有力气了,再往前迈一步都迈不了了,因为事情太多了。”
在身体压力之外,精神上的压力,也是照护者不得不面对的困境。
看着至亲的记忆一点点流失,认知能力、感官能力逐年衰退,甚至性情大变,照护者经历着一场漫长的、无声的告别,在这个过程中,照护者的无力是平等的。
倪张根表示:“对于这种大脑的老化,只要有任何的药,只要我看到任何的可能性,我都会去尝试。”
他甚至表示,如果能治好母亲的病,自己愿意悬赏1亿,哪怕负债都没问题。
现实是残酷的,无论是北大教授,还是80亿上市公司的老板,面对母亲的疾病,仍然是束手无策。
面对亲人的衰退与最终的死亡,如何保持坦然?胡泳及倪张根对此的思考,或许指向了一种存在主义的接纳:
认识到衰老与死亡是生命自然的组成部分,是“人生常态”,照护的意义不在于逆转这一过程,而在于让这个过程充满人的温度与尊严。
“一旦遇到跟疾病和死亡有关的事情,你会发现,没有最好的决策,因为大部分决策都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做出来的,在这种两难处境中,不用给自己太大的负担,人活着其实最终就是这样的。”胡泳表示。
社会支持系统的缺位,则进一步加剧了照护者的困境。目前,中国的照护重任仍主要由家庭承担,专业的、可负担的社区照护与喘息服务严重不足。
当一个社会将照护完全视为“家事”时,它实际上是将千斤重担压在了少数个体的肩上。
胡泳与倪张根的案例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正是因为他们以个人之力,做到了许多家庭渴望却难以企及的照护标准,这反过来凸显了系统性支持的迫切性。
平衡的智慧:从“非此即彼”到“彼此成就”
在照护与个人事业发展的天平上,社会常给我们一种“非此即彼”的错觉:要么放弃事业全心照护,要么将老人托付给机构以求事业无碍。
倪张根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彼此成就”的崭新范式。
他将工厂和企业总部建立在家乡南通如皋的乡镇,离家仅几百米。这一看似简单的区位选择,背后是深刻的战略考量与价值排序。
它打破了“事业成功必须远离乡土、奔赴大城市”的刻板印象,重构了工作与生活的空间逻辑。通过这种方式,倪张根实现了“在场式照护”——
他既能随时回到母亲身边,给予她最需要的陪伴,又能兼顾企业的运营与发展。
更值得深思的是,他将这种源于照护的深层动力,内化为了企业发展的独特优势与使命。
倪张根怀抱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初衷,从照护母亲的经验出发,持续研发适老化产品,希望从居家、睡眠角度,能让更多老年人安享舒适的晚年,也帮助更多照护者缓解压力。
倪张根带领团队研发出的非温感0压绵,具有柔软舒适、慢回弹缓压且兼具支撑性的特点,倪张根多次在自媒体介绍,老年人往往骨头脆弱、皮肤很薄,长期卧床的情况下,如果床垫太硬,会对老人的骨骼、皮肤造成伤害,轻则加重失眠等问题,重则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压疮、诱发感染。
他通过个人抖音等渠道持续多年普及硬床的危害,希望改变国人睡硬床的错误认知,让更多老年人获得舒适、体面的晚年。
近年来,关注到老人易摔跤、照护者艰辛等问题,倪张根还带领团队研发出适老化智能床,以梦百合健康关爱系列智能床为例,这些产品的设计在保障基础睡眠功能的同时,也兼顾到了老人生活辅助及康复支持、照护人员需求:
具有整床升降或整床旋转功能,让老人上下床更便捷、省力;配备多功能安全扶手,降低老人摔倒风险;整床可倾斜调节,分散身体压力,助力预防压疮和食物倒流;床底配备感应灯,方便起夜,可固定脚轮则便于一人轻松推动,帮助照护人员减轻负担等。
据介绍,梦百合有数十款产品获得了适老化国标认证,为了让更多老年人用上舒适的产品,倪张根还带领团队发起了“黄昏计划”,在全国范围内,走进老人家庭、养老院、医院等,关怀老人身体和心理健康,为老人提供兼具舒适度和支撑性的枕头、床垫等产品,改善老人睡眠环境。
此外,倪张根已坚持多年为家乡周边70岁以上的老人捐赠蛋白肽产品,每人每月一罐,帮助老人提高身体抵抗力。
在谈到如何平衡照护和个人事业时,倪张根表示:“我是老妈优先,合理安排其他事情”。
在“老妈优先”的基础上,他期许“打造一个受人尊敬的世界品牌,福泽一方百姓,不移民,为家乡交税,同时坚持不碰椰棕、不用乳胶、不做硬床,只做真正对用户好的产品”。
这份承诺已超越了一般的企业家精神,它是由孝道文化滋养出的、一种更具温度与责任感的商业伦理。
对他而言,照护母亲与经营全球化企业并非矛盾,而是同一价值内核的两种外显。
对母亲的细致关怀,磨练了他的洞察力与责任感,也让他抓住了老龄化趋势,打造出真正满足广大老年用户需求的产品。
而企业的成功,又为他践行高标准的照护提供了物质基础与能力自信。
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
深厚的个人情感没有成为事业的拖累,反而成为了驱动事业走向更高境界的独特价值观与核心竞争力。
启示与展望:从个人实践到社会体系的重构
胡泳与倪张根的对谈,其意义绝不止于两个孝心故事的动人讲述。
它更像一扇窗口,让我们窥见在深度老龄化社会,个体、家庭、企业乃至整个文明体系需要做出的深刻变革。
首先,它呼吁一场 “照护观念的革命” 。
我们需要将照护从一项被视为负担的、隐藏于家庭内部的私人劳动,重新定义为一项需要知识、技能、耐心与爱的,具有崇高社会价值的公共议题。
它关乎我们如何对待生命中最脆弱的部分,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
其次,它揭示了 “在地化”与“社区支持” 的极端重要性。倪张根的案例证明了,并非所有的发展都必须以背井离乡和家庭结构的撕裂为代价。
推动产业下沉,支持本地就业,发展集医疗、康复、文娱、心理支持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让子女能够“就近照护”,可能是应对老龄化挑战更人性化、更可持续的路径。
最后,它对企业家的角色提出了新的期待。
在倪张根身上,我们看到了 “孝道企业家” 的雏形——
他们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商业文明相结合,其成功不仅体现在企业经营上,更体现在对家庭的尽责、对社区的回馈与对民族产业的坚守上。
我们终将老去,我们亦曾为人子女。照护的议题,本质上是关于我们如何理解生命、如何对待彼此、如何构建一个更有温度的未来社会的终极叩问。
胡泳与倪张根以其真诚的实践与深刻的思考告诉我们,在衰老这条必然的、孤独的旅途中,我们可以通过陪伴、抚触与不离不弃的守护,为亲人筑起最后的尊严堡垒。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并非只能牺牲自我,反而可能找到个人事业与生命价值之间更深层次的连接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