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21 11:18
(来源:真故研究室)
撰文 | 梁 湘
这个国庆档,许多人连电影院门都没进。不是没有好作品,比如和《天下无贼》属于同题赛道的《毕正明的证明》,就被许多电影人评为国庆档口碑最佳,但上映20天来票房只有7000多万,尚未过亿。
好作品没被看到,有声音把“锅”甩给了猫眼娱乐(以下简称猫眼)——国庆上映了10部电影,它投了其中5部,没投“毕正明”。这不是错,错在猫眼被认为用自己的市场优势,以“5部电影打包”方式,在各大院线占据了国庆档7成左右的排片。没被它投中的“毕正明们”,客观上受到挤压,导致好电影难以被看见。而猫眼自投的电影票房也一般,整个国庆档拉垮,成了近5年最弱一档。
其实,《毕正明的证明》由市场老二淘票票联合出品,部分舆论却把“锅”甩给猫眼,这冤不冤?或许这种看似的“矛盾转移”背后,是在提醒:一心想要成为“全能王”的猫眼,在打造更强闭环、对市场想要抱持更大掌控力的同时,也到了自身最危险的时候,因为它动辄背负了整个电影行业的很大责任,这样的商业体制存在脆弱性的一面。
观众想看而不得,猫眼冤不冤?
“我确实怀疑了自己继续做好电影的信念。”
10月3日,麦特影业老板陈砺志发了一条苦涩的朋友圈。其出品的《毕正明的证明》(王安宇、张天爱、聂远等主演),在国庆期间上映了3天,票房刚过2000万,目前鉴于票房惨淡,片方为止损,已决定提前网播。
这部电影看电影院排片,不算多。在猫眼专业版上,《毕正明的证明》上映首日排片8.9%,次日就降到了3.8%,后面6天排片分别为5.9%、6.0%、4.1%、4.2%、4.7%、5.0%。
有网友周末去看,发现不是每家电影院都有该电影,即便有,场次少,时间段也一般。
少排片,会让不少观众觉得“不值一看”。而另一部分抱着“低预期”去看了电影的观众,才发现它的质量算是“超预期”。在豆瓣上,评分7.4虽然差强人意,但在国庆档中已是最高分,高赞评论就有:
“以为是无脑喜剧,没想到带着惊悚片气质。”
“以燃烧的陀螺仪方式拍了一部反扒电影。”
口碑虽好,也不是完全没有bug。
比如电影名字乍一看不明所以,以为是部青春爱情片。很多影评者颇感可惜,认为这部电影还不如取名《天下无贼2》,简单粗暴,或许能有一个好亮相。但也有人认为,让生长在高铁时代的90、00后看绿皮火车的故事,想要共情很难。
主角也不是传统实力派或大流量,扛剧能力容易存疑。另外,电影剧情上植入了男女主的一点点感情戏,有观众认为“没必要”。定档时间也较晚,宣发仓促,导致“口碑登顶,票房垫底”。
在原因分析中,最引人瞩目的一点是,有部分声音把矛头指向了猫眼娱乐的“国庆打包排片”。明明该作品是淘票票联合出品,却怪在了猫眼头上,这是为何?
公开信息显示,这个国庆档,上映新片达10部,其中5部都由猫眼一家发行,包括《志愿军:浴血和平》、《刺杀小说家2》、《震耳欲聋》、《浪浪人生》、《风林火山》等。
与《毕正明的证明》平均5%的排片率相比,猫眼专业版显示,猫眼参与的这5部影片,就占据了近7成排片,最低时也有5成排片。
有媒体报道,猫眼在与影院谈判时,采用了“打包排片”的方式。所谓排片,类似于一台晚会的节目单。相当于猫眼把这5部影片,利用自己的市场优势,全安排在了相对较好的黄金时段,其它它没看上的电影,客观上排片就受到了挤压,因为好时段是个有限资产。
还有的影片,比如由肖央和古力娜扎等主演的灾难现实题材电影《出入平安》和动画片《皮皮鲁和鲁西西》,干脆直接就退出了国庆档,当然理由并不只因为排片,和电影本身质量、国庆档大气候偏弱也有关系。
这种“挤压效应”,成了部分舆论批评猫眼的逻辑,类似于这种苛责:大树下面无小草。但也有声音认为,这种批评似乎又违背了市场自由竞争的核心要义。
或许来自部分舆论惋惜的背后,更确切的批评思路应该是:为啥中国的电影市场,在这个国庆档,没能呈现出“好故事逻辑”,而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划片区逻辑”。
明明有一部国庆档口碑最佳的作品,但许多观众看不到,票房不能救?
想做“全能王”的猫眼,不完全等于“观众有福”
如果用一句话来提炼猫眼和淘票票这样的平台、对大众最大的“贴身意义”,或许应该是:方便并掌握了观众的观看选择。
这种推荐背后的能量,来自于平台对影视产业入口(投资)、出口(上映)、以及过程要素(宣发)的全方位掌控。
猫眼脱胎于2012年的美团电影。当年百团大战,美团电影以“折扣线上电影票”(印象最深的就是每日早上第一场19.9元电影票,有的区域甚至更低),一举改变了中国人线下买票的观影习惯,开启了中国电影线上票务市场的发展,也为百团大战中的美团,引来了巨大的流量。
之后的故事,就是猫眼和淘票票等进行对战,后者由淘宝电影整合而来。通过平台补贴,折扣价看电影,大众线上购票率越来越高。目前猫眼和淘票票两家已经占到线上票务市场的近9成。而现在基本上中国人看电影买票都在线上。
到了2016年,猫眼又率先做了一场战略转型。
当年,随着互联网流量见顶,猫眼意识到,仅靠票务这一单点价值的突破已不无法支持公司进一步发展,需要寻求协同效应。于是,猫眼CEO郑志昊发布了著名的全文娱战略“猫爪模型”,即票务平台、产品平台、数据平台、营销平台和资金平台,如同五根手指,被猫眼一把抓住。
猫眼自此也开始走向“大而全式的全文娱模式”(如今还加上了科技)——从电影上游投资、到票务和宣发,构成一个闭环,希望从每一个链条那里,都能赚到钱。
这既是一种主动求索,也算一种形势被迫。上一个20年,那一代中国人都记得“中国衬衫”的故事。世界很多知名品牌的衬衫乃至服装都是中国制造,但设计、渠道等上中游,都在海外公司手上,它们赚得大头。只做制造,拿微薄利润,中国人怕了。所以在中国很多领域,创业者都希望有朝一日,“一手掌乾坤,一个闭环整所有”。
猫眼确实也靠这套模式,走出了一条路。比如,诞生了一批诸如《驴得水》《捉妖记2》等猫眼投资或负责宣发的叫好又叫座代表。
到了2024年,猫眼电影投资实绩进一步积累了更多的代表作。国产电影票房前10的影片中,猫眼参与发行出品了其中8部。2025年上半年票房前5的国产影片,猫眼也参与了其中4部的作品发行。
财报显示,截止2024年6月30日,公司用于电影、电视剧及娱乐活动投资及制作的预付,已经达到了19.67亿——这数字,已经远远高出传统影视公司的范围。
电影投资,也最终形成了“票务服务收入”之外,猫眼另一个大的收益板块——娱乐内容服务收入,这主要来自于电影项目的投资、开发、制作及发行等环节。
目前,从营收上看,猫眼的营收板块中,票务收入和娱乐内容服务收入,比例上类似55分,联合占营收比重95%左右,其余5%左右的收入来自于广告。
| 猫眼的业务收入,电影投资和销售几乎各占一半。
猫眼的这套商业逻辑,在影视工业发达的美国,是难以找到对标的。
美国最大的电影在线购票平台Fandango,它的事业心比猫眼和淘票票要低很多,只做电影内容的聚合和票务。大众若要看评论,可以去它旗下的影评网站“烂番茄”(ROTTEN TOMATOES)去逛帖子,然后避坑。
Fandango并没有大包大揽,从生产到宣发啥都做,而是只做好自己的那一小点事儿,美国仍是几大电影公司来负责给观众看什么。
中国不必跟美国一样,但确实需要看到,猫眼这样一个线上票务市场占有率为近6成、电影发行占有率为5成左右的大平台,成型之后,它的每一个毛孔都将天然转向追求自身平台利益的最大化——用宣发和渠道,为所投电影服务。所投电影与宣发和渠道一起,带来整体规模的最大化。
在一个市场中,当一个类航空母舰袭来,最容易从规模中获利的应该是:从闭环中,不断钱生钱的文娱资本。
这对观众究竟是不是完全的福报呢?未必。从实际来看,平台利益与大众看好电影的利益,存在一致之处,但并非完全一致。
比如猫眼投资的电影中,虽然类型广、投资分散,但观众对其投的部分电影,评价不算高。散户小股东们也有诸多不满。在投资论坛上,一些民间投资人常常吐槽:猫眼能否安心做票务。即便有的作品票房高,但口碑一般,也未能转化成股价上行的有力材料,还有的电影因为投资失败,导致计提频发。
另外猫眼的大数据常为行业内人士所用,用来进行电影市场判断。但在大终端,猫眼电影评分与豆瓣评分存在差距,观众明显更信赖后者,损害了猫眼评分的价值感。
在票务上,大众反应较强烈的就是“难退票”,导致这些平台常常被相关单位约谈,观众体验并非因为平台做大,就感到改善。
如果放到行业里,猫眼容易利用自己的市场优势,对电影市场“观众看什么”形成更大的掌控,而不是由市场来决定:这部电影好,应该增加排片,让影院经理有多一点的自主权。这一问题在这个国庆档,开始被更多凸显。
可以说,猫眼这种商业模型中与大众利益诉求存在部分偏离——理想中的猫眼,可能应该更偏中立性,但如今它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这种封闭性让它能为文娱资本赚到钱,但未必就是大众利益所需,甚至也未必对行业百分之一百的好。毕竟入口和出口都由它掌握,它好,行业未必就很好。它不好,行业一定不好。
这种矛盾张力和利益冲突,构成了猫眼迄今为止潜藏的公司经营和治理BUG。应对好这种风险,考验猫眼经营层的智慧。
难以改变电影产业的周期
作为一家身处影视行业的公司,猫眼还有一个最大的Bug还来源于行业性质:影视是一个非标、波动性极强的行业。
虽然一部爆款作品,能带来数十倍收益,所以它曾经吸引来了煤老板、房地产老板等炒作人群,但之后这个行业的风险,又实实在在让更多理性投资者知难而退。
猫眼虽然把商业逻辑、商业模型磨得越来越精细,但它仍然难以对抗行业本身存在的规律。
比如站在普罗大众立场,大家最好奇的是,疫情结束两年了,为啥中国电影似乎还没恢复过来。照理说,该写本子的已经写了两年,该拍的也拍了两年,为啥好作品的持续供给感觉有限,为啥观众观影兴趣似乎突然又都没有了?
但如果偶尔看到一些爆款、或者重大题材电影,大众又会发现,票房仍在,只是观影需求越来越苛刻,市场似乎出现了“二八定律”强化版。
此外,争夺观众眼球的“内容产品”也太多了,从短视频到演唱会,以前它们应该是电影市场的伙伴,但如今似乎呈现出“有你没他”的状态,根源可能还是在于大众在支出上出现了节约倾向。
在这种行业状况下,猫眼作为行业头部,自然受到连累。猫眼去年营收同比减少14.2%,净利润同比断崖下降80%,原本等着今年回回血,上半年财报也显示增收不增利的惨况,估计下半年只会更难。
纵观来看,虽然中国电影一直希望发展成发达的影视工业,拍摄技术、项目流程管理已经取得了飞速进步,但电影行业作为“内容手工业”的能力,仍有发展空间——大众需要的是好本子继续批量生产、好电影需要批量制造,而不能一年几百部产量,能见面、能获得高额票房的,还是只是其中一个零头。
目前,低迷的票房+低迷的好作品产出,已经构成了整个行业发展的逆风。全行业都需要有一种来自气氛、作品、和观众信心的全面恢复和突围。
行业的不确定性,构成了猫眼、淘票票们的最大危险,但这是先天的,无法改变。作为有资金、能链接各类资源要素的平台方们,肯定无法坐以待毙。
它们仍然是市场有益的活跃力量,仍是中国电影工业部分的重要基建,但这还不够。
接下来猫眼这样的平台,进一步的发展方向,仍然需要完善基建,比如猫眼花钱搞Saas,淘票票搞AI影视,另一方面可能更为关键,就是要梳理好行业利益,培养好行业生态,赋能更广利益主体,不要走成“行业有我没你”这种竞合之路,让大树下面百草丛生,这种行业局面应该是有益的。
今年9月9日,同兼光线传媒/猫眼娱乐董事长的王长田,豪掷1433万港元增持了自家猫眼娱乐的股份,表露出对电影行业增长的信心。
猫眼的财报,或许显示了它到了底部最危险的时候,但也迎来了反转壮大的契机。大众期待,中国电影市场应该有更多的能量和花样,而不是大多都是猫眼系或是其它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