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平安好医生:“左手倒右手”玩转盈利,洗牌潮下能撑多久?

2025-10-21 16:16

登录新浪财经APP 搜索【信披】查看更多考评等级

(来源:明见局)

在6500亿元规模的市场中企业仍需跨越监管适配、服务升级与盈利模式创新等多重鸿沟,其探索历程也为行业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参考。

作者|张典

10月的互联网医疗赛道,因平安健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平安好医生”)的一则人事公告泛起新的讨论。公司公告显示,董事会主席兼CEO李斗因“个人工作安排”卸任,由集团内部晋升的郭晓涛与曾任职百度的何明科共同组成新管理团队接掌事务。

从表面看,这是企业常规的管理层调整,但结合平安好医生的发展轨迹来看,此次变动更像是这家曾以“互联网医疗第一股”身份备受关注的企业,在历经两年转型探索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又一个值得关注的节点。

掌舵期改革:收缩与精简下的短期业绩转向

回溯李斗掌舵的两年任期,外界曾将其视为平安好医生转型进程中的关键推动者。

这位以高强度执行力著称的职业经理人,上任之初便以迅猛节奏推进战略调整:一方面收缩C端业务投入,将发展重心转向服务集团金融客户的B端赛道;另一方面优化人员结构,据公司财报及公开报道显示,员工人数从2021年的4561人缩减至2023年中的1980人,降幅达到57%。

系列调整之下,企业短期业绩呈现积极变化。2024年公司中报显示,首次实现6000万元盈利,终结了成立十年的亏损状态,2024年全年净利润进一步增至8142.8万元。

不过随着此次人事变动,这份盈利背后的业务结构特点也受到更多关注。

从收入构成来看,2024年中期数据显示,平安好医生超70%的收入来自B端客户,其中平安集团内部金融客户占比过半。

这种与集团生态深度协同的业务模式虽快速推动了盈利目标的达成,但也引发了关于市场竞争力独立性的讨论。有分析指出,集团内部客户资源存在天然天花板,若未能有效拓展外部市场,长期增长动力或将面临考验。

与此同时,战略转型过程中积累的组织层面问题也逐渐显现。2023年底启动的中高管述职竞聘中个别部门调整比例高达50%,导致部分核心人才流失,团队稳定性受到影响。

据内部人士透露,改革期间部门协作效率有所下降,部分仍有营收的C端业务线被裁撤,相关人员安置问题也引发关注。这种以效率为核心的调整路径,在快速压缩成本的同时,也对组织活力和长期业务布局带来了挑战,此次人事震荡被认为是多重矛盾积累后的结果。

战略待解与行业竞逐

新上任的“双核”管理团队被外界寄予推动平安好医生发展的期待,但从当前情况来看,其面临的发展环境也更具挑战。

根据平安好医生公告及公开报道披露,董事会主席郭晓涛作为深耕平安集团多年的核心管理成员,曾任平安产险常务副总经理、集团首席人力资源执行官等职,深谙集团战略布局与资源调配逻辑,且拥有国际顶级咨询公司及金融、医疗集团的管理经验。

不过,相较于互联网领域,其职业经历更多聚焦于金融与传统医疗管理范畴。首席执行官何明科则具备跨领域履历优势,不仅有波士顿咨询、软银赛富等金融与投资行业经验,还曾担任百度集团资深副总裁并执掌医疗健康事业群,在互联网医疗场景运营与AI技术应用方面积累了实践经验。

不过,互联网行业常见的“流量驱动、快速迭代”运营逻辑,与平安集团核心的“风控优先、长期价值”理念如何融合,仍有待观察。

目前,“双核”团队的具体战略规划尚未详细披露,而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竞争已日趋激烈。

公开信息显示,京东健康在管理层调整后持续深化医+药+险生态闭环,阿里健康依托电商平台流量优势巩固在线问诊市场份额,微医则重点发力基层医疗领域并逐步渗透。

对比来看,平安好医生在全链条资源整合能力与C端流量基础上暂未形成显著优势,若业务仍高度依赖集团内部协同,其市场竞争力的独立性提升可能会受到影响。

此前被视作增长亮点的养老服务业务,据2024年公司相关业绩信息披露,当年收入达2.83亿元,同比增长413.5%,毛利率也从12.6%提升至29.1%,展现出较强的增长潜力。

不过从行业视角来看,当前收入规模仍相对有限,且业务开展与集团养老板块的资源协同密切相关,未来若集团战略侧重发生调整该业务的增长持续性仍存在不确定性。

行业转型阵痛下的路径依赖与破局考验

从行业视角观察,平安好医生面临的发展挑战并非个例,更可视为互联网医疗行业转型阶段的典型缩影。

据行业研究指出,早期互联网医疗企业多以在线问诊、挂号等轻资产模式切入市场,但随着政策监管趋严与用户需求向深度服务升级,行业普遍面临盈利模式单一的困境,亏损面曾高达65%。

在此背景下,企业纷纷探索转型路径,多数企业在转型中仍积极探索外部市场突破,而平安好医生的业务布局则更侧重与集团生态的协同——2024年中期数据显示其超半数B端收入来自平安集团内部金融客户。

这种发展路径虽短期见效,却也引发了关于企业独立市场竞争力培育的讨论,尤其在行业从“流量争夺”转向“价值深耕”的关键阶段,可能影响核心能力的构建进程。

更值得关注的是,平安好医生十年发展历程中,核心管理层已历经三轮更迭。从方蔚豪到李斗,再到如今的郭晓涛与何明科,短短四年间掌舵者的频繁变动,也伴随着战略方向的多次调整。

战略重心从早期的C端市场深耕,到聚焦B端集团服务,再到当前探索集团资源+互联网创新的融合模式,企业尚未形成稳定清晰的定位。

每一次战略转向往往伴随组织架构的大幅调整,例如2023年底的中高管竞聘中,个别部门调整比例高达50%,既造成核心人才流失,也导致前期投入的资源损耗。

而平安好医生的发展困境,背后折射的更是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共同课题。在6500亿元规模的市场中企业仍需跨越监管适配、服务升级与盈利模式创新等多重鸿沟,其探索历程也为行业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参考。

(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谨慎辨别。)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