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从防疫明星到消费品巨头:稳健医疗的“棉柔”故事是否足够精彩?

2025-10-21 09:18

(来源:每财网)

全棉时代的故事,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精彩。

文/每日财报  南黎                                                              

上半年,稳健医疗交出了一份营收同比增长逾三成、规模创上市新高的成绩单,看似亮眼的业绩背后,隐忧逐渐浮现。

这家曾因疫情而站上资本风口的“防护概念股”,在感染防护产品收入从70亿元高点骤降至3.54亿元之后,正全力押注“全棉时代”以实现转型。然而,全棉时代的故事,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精彩。

渠道效率分化、存货高企、品牌信任风波与出海合规挑战,都为其消费品化之路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

高光与转折

说起稳健医疗,资本市场并不陌生。若将时间拨回2020年,稳健医疗曾是资本市场上最受瞩目的名字之一,新冠疫情将稳健医疗推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这一年9月,公司成功登陆资本市场,感染防护产品收入从前一年的1.49亿元飙升至70.12亿元,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从微不足道的3.26%跃升至55.94%,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增长奇迹。其医用耗材板块整体营收更是从12.12亿元激增至86.84亿元,成为公司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然而,依靠突发事件驱动的增长终究难以持续。疫情结束,相关防护品需求回归常态,稳健医疗的这场狂欢也迅速落幕。

到2024年,感染防护产品收入已大幅回落至3.54亿元,曾经的支柱业务规模显著收缩。与此同时,尽管常规医用耗材业务保持了一定增长,但2024年该板块营收39.1亿元、同比仅增1.1%的表现,难以完全抵消防护产品收入下滑带来的影响。

面对传统业务的大幅萎缩,稳健医疗果断调整战略方向,加速转向健康生活消费品领域。旗下品牌“全棉时代”和“稳健医疗”分别攻向健康生活消费品市场与医用耗材市场。其中,全棉时代的产品主要包括干湿棉柔巾、卫生巾等无纺类产品,以及婴童用品、成人服饰等纺织类消费品。

近年来,全棉时代的收入呈现出持续增长态势。2023年—2024年,全棉时代分别实现营收42.6亿元、49.9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4%、17.16%,毛利率均为56%。

当前,健康生活消费品板块收入占据了半壁江山,全棉时代已成为稳健医疗的掌中宝。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公司总营收达52.96亿元,同比增长31.31%,其中全棉时代业务贡献超五成收入,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增长背后的挑战

尽管业务转型初见成效,稳健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2025年上半年,公司交出营收52.96亿元、同比增长31.31%,净利润4.92亿元、同比增长28.07%的成绩单,营收规模创2020年上市以来新高。

然而,亮眼数据背后,一些深层次问题值得关注。

全棉时代的渠道效率出现分化。线上渠道表现强劲,2025年上半年电商收入17.08亿元,同比增长23.6%,占总收入比重超60%;线下门店则面临增长瓶颈,同期收入仅7.24亿元,同比微增2.8%,且平均店效下滑6.18%。截至2025年6月末,全棉时代共有484家实体门店,其中直营店380家,当年净闭店3家。 

存货管理则是另一项挑战。2025年上半年,公司存货规模达19.4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4.93亿元,存货周转天数长达142天,明显高于恒安国际的93天。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存货跌价余额为2.19亿元,显示部分商品可能存在滞销风险。 

盈利能力方面,公司净利率降至9.78%,连续五年同比下滑,不足2020年30.4%净利润率的三分之一。稳健医疗解释称:“管理费用与财务费用的短期上升,核心原因是并购GRI等标的后,投后整合产生的一次性成本,以及为支撑全球布局的阶段性投入。”

值得关注的是,全棉时代还经历了品牌信任考验。2025年3月15日,央视“3·15”晚会曝光卫生巾残次品违规翻新乱象,全棉时代被点名。在消费者投诉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平台上,相关投诉量达1260条,问题涉及产品破损、污渍、致敏、虫卵及虚假宣传等。

出海远征寻增量

当前,稳健医疗正加速推进健康生活消费品板块的海外布局,期待在国际市场开辟新的增长空间。然而这条出海之路既蕴含机遇,也布满挑战。

按地区来看,2025年上半年,境内市场营收同比增长19.03%至37.24亿元,营收占比达70.3%,境外市场营收同比增长37.27%至15.37亿元。

稳健医疗有意加速出海。去年9月,稳健医疗完成了首个国际控股权收购项目的交割,其以1.2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医疗耗材公司GRI,借此快速扩充产品线并进入北美市场。

然而,海外拓展并非坦途。各国严苛的医疗产品准入标准首当其冲,美国FDA认证长达2-3年的审查周期,意味着高昂的合规成本与时间投入。品牌认知度不足则要求企业深度本土化运营,在文化差异显著的欧美市场,从产品设计到营销策略都需要精准适配。

更复杂的是国际贸易环境的不确定性,美国对医疗耗材加征的关税政策虽可通过GRI本土产能部分对冲,但政策波动风险始终如影随形。公司半年报坦承,地缘政治冲突和物流成本波动正持续增加海外业务难度。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