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20 20:16
金秋十月,黄河岸畔,城新、产业兴,激发澎湃发展动能。
地区生产总值连跨2个百亿级台阶,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879.86亿元……“十四五”期间,济南市槐荫区抢抓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强省会战略等重大历史机遇,坚持稳中求进,高标准落实“125510”发展思路,凝心聚力抓项目、强产业,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以人兴业,激荡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一池春水。先后获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示范县”、国家第七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市、区)、中国市辖区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区、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评价“高质量发展进步县”、全省基层治理实验区等荣誉。
产业向新实现转型升级
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是槐荫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十四五”期间,槐荫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打造以医养健康、先进材料、智能制造为主导的“342”现代化产业体系,落地建设重点项目155个,总投资约1365亿元,激活发展全局的“棋眼”。
国内首台旋转束质子肿瘤放射治疗系统单日治疗量突破130人次,累计治疗患者1700余例……9月11日,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在济南启幕,会上公布了大量肿瘤防治领域突破性成果,而这些成果中最为令人瞩目的当数位于槐荫区的济南国际医学中心“一号工程”——山东省肿瘤医院质子临床研究中心。
以山东省质子中心为代表的肿瘤治疗新突破,是槐荫区加快推进济南国际医学中心建设的生动缩影。国家级创新平台“山东大学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加快建设;槐荫区、济南国际医学中心管委会联袂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共建大学科技园,致力于打造“医教研产养服”融合发展的“未来之城”。如今,济南国际医学中心累计开工项目60余个,总开工面积860余万平方米,入选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产业园区试点。黄河之畔、京沪之间,一座孕育着新动能、新活力的“医养之都”正拔节生长。
碳化硅作为一种新材料,具有击穿电场高、热导率高、抗辐射能力强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扎根于济南槐荫经济开发区的天岳先进研发的主要产品碳化硅衬底,是制作半导体芯片的底层材料,目前市场占有率稳居全球前三。
近年来,济南槐荫经济开发区以天岳先进龙头企业为牵引,聚焦半导体及其应用“一号产业”加快延链补链强链,布局宽禁带生产设备制造、工业母机等六大产业园。目前,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3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0家,“瞪羚企业”35家,其中天岳先进获评山东省数字经济创新实验室,九阳获评山东省数字经济产业创新中心,力冠微电子等6家企业获评省级“晨星工厂”。
从“制造”到“智造”,槐荫区加快推动济南二机床等龙头企业不断提升关键领域自主可控能力。近年来,济南二机床在新能源汽车冲压生产线领域成就显著,其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85%以上,国际市场上则为福特汽车全球13个工厂提供了27条大型冲压线,实现了美日欧市场的全面突破。中车山东公司出口业务也实现新的突破,产品覆盖全球44个国家和地区,并成功刷新中国出口欧洲货车整车最大订单纪录。
当槐荫“智造”助力国内外汽车产业发展的同时,槐荫区的汽车产业也在强势崛起。经过多年的发展,以经十西路汽车产业带为轴,槐荫区已经形成以匡山汽车大世界、润华汽车主题公园、济南世购商贸广场、山东老屯汽配城、华东汽车配件市场等为代表的汽车综合服务园区,拥有65个汽车品牌,汽车销售占全市的42%,新能源汽车市场更是达到45%的份额。“要买车,到槐荫”品牌越来越响。
立足新起点,槐荫区主动求变,将原有的“342”产业体系升级为“433”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医养健康、集成电路、高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专用装备四大产业为龙头引领,以汽车消费、文化旅游、商务会展三大产业为特色品牌,以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低空经济三大产业为未来赛道。
这一全新布局,既是对过往的守正创新,更是对未来的精准把握,必将为槐荫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以文塑城优化区域品质
城市和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十四五”期间,槐荫区融汇千年齐鲁文化与百年商埠文化,坚持以“文旅商”融合赋能城市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作为山东省首个实现地铁、高铁、长途客运、市内公交“零换乘”的交通枢纽,槐荫区依托这一优势,提出打造“济南西站枢纽经济商务区”,瞄准“大窗口、大交通、大文旅、大会展、大商务”五大功能定位,推动高端商务、数字经济等业态集聚发展。目前,该商务区内“京沪康养产业基地”“京沪科创大厦”等九大“京沪”系列特色楼宇已挂牌运营,60多座商办楼宇规模超400万平方米,片区入驻中石油、中铁建、中粮等央企、国内500强企业20家,宜家等世界500强企业3家。
商务区蓬勃发展的同时,文化事业也日益繁荣。近年来,槐荫区依托山东省会大剧院、省科技馆等拥有国际一流水准的优势资源,全力打造“中央文化区”,力争建成全省文化事业“新高地”。
10月15日,山东省会大剧院内掌声经久不息,舞台上星光熠熠,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如期开幕。作为影展的核心承载空间,槐荫区打造的中央文化区凭借“一院四馆+印象济南商圈”的优质文化矩阵,为市民与儿童呈现了众多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特色的影视作品。
近年来,“一院四馆”年均承接国内外各类高水准文化演出、展览数百场,接待游客突破500万人次,2024年更是接近千万。国家4A级景区——印象济南·泉世界先后获评全国夜间经济示范街,第三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第三批中国文联“文艺两新”集聚区实践基地,槐荫区荣获中国市辖区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区称号……一幅文旅融合的美好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文化的繁荣也激发了消费活力。槐荫区着力构建多层次、特色化消费体系,商圈经济亮点纷呈,其中弘阳广场、宜家、麦德龙人气满满,山东最大的龙湖天街成功封顶,新消费场景层出不穷。与此同时,槐荫区会展经济辐射力也在不断增强。去年,山东国际会展中心承接各类学会年会530场,直接拉动消费5000余万元,并探索“会展+”创新发展之路,成立全市首个“会议酒店联盟”。
新城生机盎然,老商埠活力也在焕发。槐荫区聚焦打造更有人情味、更有吸引力的魅力老城,加快推动老商埠片区福音里、万紫巷等片区改造提升,打造特色文旅IP;依托“品质槐荫攻坚行动”,搞活华联、嘉华、和谐等传统商圈。2022年到2024年,槐荫先后启动城市更新项目94个,持续推动老旧小区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不断塑造省会中心城区新颜值、涵养百年商埠新气质。
让城市留住记忆,也让人们记住乡愁。槐荫在全市率先完成省级和美乡村建设,成功创建12个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5个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河创田园”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入选省级示范区创建名单,乡村单元规划经验在全国推广。通过开展跨村联建,统筹推进“七星九美十三香”沿黄29个村穿珠成链、连片发展,规划了农耕实践研学、民俗文化传承、“槐荫四宝”特色品牌等产业。
与此同时,为打造“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槐荫区研究出台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细则》,为工程建设项目提供咨询服务1200余次、帮办服务800余次。在全省率先打造“宜商服务系统”,目前已与37个京沪高铁沿线区县、68个黄河流域区县签订合作协议,办理跨域通办事项295件。做强“槐小花”政务服务品牌,服务102座重点楼宇(园区),推动实现楼宇企业“办事不出楼”。创新推出政务服务委托事项“云端远程联办”,1031项区级政务服务事项“一厅可办”,不断提升惠企服务的便利度和满意度。2021—2024年,组织政银企对接活动50余场,累计为全区300余家辅导企业解决融资需求近30亿元。
服务民生城市更有温度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十四五”期间,槐荫区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凝心聚力惠民生、谋福祉,高质量发展保障更加全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槐荫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精准回应人民群众“上好学”的美好期盼。近年来,新建改扩建教育设施20处,新增学位2.5万余个,累计招聘新教师874人。与山东山大基础教育集团、山东师大基础教育集团、历城二中教育集团等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全区合作办学学校达到13所,成立12个幼教集团和1个合作办园幼教联盟。槐荫区获山东省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等荣誉。
时下,槐荫区30岁以下青年占全区总人口比重超过10%,人才总量达22.6万人,与青年双向奔赴的“梦想之城”悄然崛起。槐荫区着力推进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建设,构建“校友经济”体系,打造青创齐鲁大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孵化器,构建全省首家“行业协会学会集聚区”。与此同时,槐荫区还持续优化就业环境,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自2021年以来,全区新增就业人数共10.87万。
槐荫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历经10个多月的整体提升改造,腊山河实现从朴实无华的泄洪河到“景观河、生态河、幸福河”的华丽蜕变。小清河源头水质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时隔60多年重现中华鳑鲏鱼群。高品质建设了经十西路汽车主题公园等20处公园游园,打造一批花卉景观大道、花漾街区,全区绿化覆盖率达42.7%,实现“出门见绿、推窗见景”。
“十四五”期间,槐荫区着力将经济社会发展“大图景”与70万人民群众“小目标”同频共振,聚力打造槐荫人才赋能港、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全力营造让企业领跑城市、让市场活跃城市、让政府温暖城市、让群众稳定城市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