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20 19:30
(来源:商图药讯)
近日,翰森制药一纸公告再次点燃医药圈——其CDH17靶点ADC新药HS-20110以15.3亿美元总金额授权给罗氏,成为中国创新药出海的又一里程碑。这不是孤例。从荣昌生物、科伦博泰到百利天恒、映恩生物,国产ADC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扬帆出海”,交易金额动辄数十亿美元,靶点覆盖HER2、Claudin18.2、CDH17、B7H3等热门领域。中国ADC,正在从“跟跑者”蜕变为“领跑者”。本文将带你回顾这场“出海潮”背后的逻辑、格局与未来。
PART 01
CDH17:国产 ADC 的下一个 “黄金靶点”
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激烈角逐中,CDH17 已强势崛起,成为继 HER2、Claudin18.2 之后,国产 ADC 竞争最为白热化的靶点之一。当下,全球范围内共有 9 款 CDH17 靶向药物成功挺进临床或 IND 阶段,而这些药物无一例外,均出自中国药企之手,涉及翰森制药、乐普生物、普众发现、康诺亚等一众行业佼佼者。
近期,CDH17 ADC 领域的出海浪潮更是引人注目。乐普生物果断将其 CDH17 ADC 项目授权给海外企业,成功迈出国际化关键一步;紧接着,翰森制药与罗氏达成重磅合作,将在研的 CDH17 靶向抗体偶联药物 HS-20110 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权益授予罗氏。根据协议,翰森制药不仅将斩获 8000 万美元的首付款,还有望凭借开发、注册及商业化的顺利进展,收入最高可达 14.5 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未来产品销售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这一系列动作,无疑彰显了国际药企对 CDH17 靶点潜力的高度认可。
CDH17,作为一种跨膜粘附分子,在正常组织中,其表达高度局限于肠上皮基底外侧膜,而在结直肠癌、胃癌及胰腺癌等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却呈现出显著的过表达状态。这种独特的表达模式,使 CDH17 成为 ADC 药物开发的理想靶点。临床前研究表明,CDH17 ADC 可精准穿透肿瘤基质屏障,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模型中显著抑制肿瘤生长,为攻克这些难治性肿瘤带来了新希望。
在全球 ADC 药物交易持续高热、靶点创新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CDH17 凭借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与卓越的临床潜力,正逐步从 “低调” 靶点行列中脱颖而出,有望成为下一个差异化竞争焦点。
PART 02
国产 ADC “出海” 全景图
当下,国产 ADC 出海已呈现出 “多点开花” 的蓬勃态势。百利天恒自主研发的 EGFR/HER3 ADC,凭借卓越的技术优势与临床潜力,成功吸引了 BMS 的目光。双方达成的合作协议堪称重磅,百利天恒不仅一举斩获 8 亿美元的首付款,未来还有望凭借研发、注册及商业化的顺利推进,收获高达 71 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如此高额的交易金额,彰显了国际药企对百利天恒技术实力与产品前景的高度认可。
科伦博泰与默沙东的合作同样引人注目。近年来,双方围绕多个 ADC 项目展开深度合作,交易总金额累计超百亿美元。从 TROP2 ADC 到各类早期临床及临床前 ADC 资产,双方不断探索最优管线组合,致力于通过不同靶点覆盖更广泛肿瘤适应症,应用差异化的载荷-连接子策略提升疗效与安全性 。目前,科伦博泰的 Sac-TMT 已在多个全球 3 期临床研究中展现出良好疗效,成为双方合作的一大亮点。
新兴 Biotech 企业也不甘示弱,映恩生物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依托其领先的 ADC 技术平台,映恩生物在短短几年内,与 BioNTech、百济神州、GSK 等多家国际知名药企达成合作,成功将 HER2 ADC、B7-H3 ADC、B7-H4 ADC 等多款产品授权出海,协议总金额屡创新高。其基于 DITAC 平台开发的 ADC 产品,在临床前研究中展现出优异的肿瘤抑制效果与安全性,备受国际市场青睐。
宜联生物同样凭借其独特的 TMALIN 技术平台,在 ADC 出海浪潮中崭露头角。与罗氏、BioNTech 等药企的合作,使其多款 ADC 产品成功迈向全球市场。其中,YL202 的大中华区外全球权益授权给 BioNTech,潜在总金额超 10 亿美元;与罗氏合作开发的 YL211 项目,也有望在实体瘤治疗领域大放异彩。
石药集团、恒瑞医药等传统药企,在 ADC 出海赛道上同样表现出色。石药集团凭借酶催化定点偶联技术,在 ROR1、Claudin18.2、Nectin-4、EGFR 等多个靶点上布局 ADC 产品,并与 Radiance、Elevation 等药企达成合作,潜在交易总额近 50 亿美元。恒瑞医药则不断推进 HER2 ADC、HER3 ADC 等产品的研发与出海进程,其 HER2 ADC(SHR-A1811)更是引发全球关注,展现了传统药企在创新药领域的深厚底蕴与强大实力。
这些国产 ADC 的出海交易,不仅带来了巨额的资金回报,更为中国企业在 ADC 技术平台搭建、靶点创新选择、临床研究设计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有力地提升了中国企业在全球 ADC 领域的竞争力。
PART 03
为什么国际大药企纷纷 “押注” 中国 ADC?
近年来,罗氏、默沙东、GSK、BMS、阿斯利康等跨国巨头,频频与中国药企在 ADC 领域展开合作,这背后蕴含着多方面的深层原因。
从技术层面来看,中国企业在 ADC 的关键技术领域已取得显著突破。在 linker-payload 技术上,中国企业开发出多种新型连接子与载荷组合,大幅提升了 ADC 药物的稳定性与疗效。如多禧生物自主设计的精准配比 Linker 技术,能够实现更强大的协同杀伤效果,其管线产品在多种肿瘤模型中展现出明显优于单毒素 ADC 的疗效优势 。双抗 ADC 与新型毒素领域同样成果斐然,康宁杰瑞布局的双毒素 ADC 新药 JSKN021,围绕 EGFR、HER3 等热门靶点展开,有望为癌症治疗带来新的突破;宜联生物的非内吞型 ADC,更是刷新了人们对 ADC 疗法边界的认知,这些原创技术让中国企业在全球 ADC 技术竞争中崭露头角。
靶点布局的前瞻性,也是中国 ADC 吸引国际药企的重要因素。在 CDH17、B7H3、B7H4 等新兴靶点的探索上,中国药企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与强大的研发实力,早早展开布局,并且在临床推进上取得了快速进展。以 CDH17 靶点为例,国内多家药企已成功将相关产品推进至临床阶段,在全球该靶点的研发竞赛中占据了领先地位,这种前瞻性布局为未来的市场竞争赢得了先机。
丰富的患者资源与高效的临床推进速度,使中国在 ADC 药物临床试验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庞大的患者群体,为临床试验提供了充足的样本,大大缩短了试验周期,加速了药物的研发进程。同时,国内完善的临床研究体系与专业的研究团队,确保了临床试验的高质量开展,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临床数据,为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提供坚实的证据支持,这无疑对追求研发效率的国际药企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成本优势也是中国 ADC 的一大竞争力。相比欧美地区高昂的研发成本,中国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成本优势明显,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开展 ADC 药物研发。这种高 “性价比”,使得国际药企通过与中国药企合作,可以在保证研发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研发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
国际大药企纷纷 “押注” 中国 ADC,是对中国在 ADC 领域技术创新、靶点布局、临床效率及成本优势的高度认可,这不仅推动了中国 ADC 产业的国际化进程,也为全球癌症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希望。
PART 04
ADC 出海之后,路在何方?
ADC 出海,无疑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这仅仅只是一个起点。在成功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后,中国药企正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从单纯的 “授权方” 向 “合作主导方” 华丽转身,展现出更为强大的创新实力与国际竞争力 。
平台化输出成为一大显著趋势。宜联生物的 TMALIN 技术平台,凭借其在肿瘤微环境可激活的新型毒素连接子方面的独特优势,实现了高 DAR 值高均一性的稳定偶联,大幅提升了 ADC 药物在实体瘤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这一技术平台不仅助力宜联生物自身多款 ADC 产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还吸引了罗氏、BioNTech 等国际药企的合作,共同开发下一代肿瘤治疗药物,实现了从产品授权到技术输出的跨越。
科伦博泰的多特异性 ADC 平台同样成果斐然。该平台通过开发靶向新型靶点的单克隆抗体、双表位和双特异性抗体 ADC,以及优化偶联技术,实现对有效载荷的精确控制,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更多创新解决方案。目前,科伦博泰已通过该平台成功研发若干 1 类 ADC 药物,其中 2 个 ADC 项目处于 NDA 阶段,多个项目处于临床或临床前研究阶段,其与默沙东围绕多个 ADC 项目展开的深度合作,更是彰显了该平台在全球 ADC 领域的影响力。
联合开发模式也日益受到青睐。越来越多的中国药企与 MNC 共建研发团队,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开展临床研究、优化治疗方案,共享研发成果与全球权益。这种模式不仅充分整合了双方的资源与优势,还加速了产品的研发进程,提高了产品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与竞争力。
自主出海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部分实力雄厚的企业开始尝试在海外自建临床与商业化团队,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通过深入了解当地市场需求、法规政策,这些企业能够更精准地开展临床试验、制定市场策略,实现产品在海外市场的快速渗透与本土化运营,为全球患者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医疗服务。
监管国际化同样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方向。为了让 ADC 药物更快地走向全球市场,更多中国药企开始按照 FDA、EMA 等国际监管机构的标准进行研发与申报,积极参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提高产品的国际认可度与合规性。这不仅有助于产品在国际市场的获批上市,还推动了中国 ADC 产业与国际接轨,提升了中国在全球 ADC 领域的话语权。
结尾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国产ADC的出海之路,正是中国医药创新从边缘走向中心的缩影。翰森制药与罗氏的这笔交易,不仅是一纸合同,更是一个信号:中国药企已具备在全球创新药舞台上对话的实力。未来,随着更多原创靶点、前沿技术、国际化人才的加入,中国ADC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这条路,才刚刚开始。
封面图来源: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