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上银基金一周早知道丨科技板块当前该如何布局?

2025-10-20 17:14

(来源:上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秦尉峰

上银基金权益投研部助理研究员

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硕士毕业于康奈尔大学。擅长自上而下跟踪科技产业趋势,并结合行业周期进行比较研判,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通信等行业。

市场概况

上周A股市场在外部贸易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表现不佳,主要宽基指数集体收跌,银行、煤炭等红利板块由于防御属性和前期滞涨而相对抗跌,前期热门的科技成长板块则调整明显。从宽基指数看,本周上证指数下跌1.47%,创业板指下跌5.71%,沪深300下跌2.22%,中证500下跌5.17%,中证A50下跌2.21%,科创50下跌6.16%风格上,金融、稳定表现相对较好,成长、周期表现较差。从申万一级行业看,表现相对靠前的是银行(4.89%)、煤炭(4.17%)、食品饮料(0.86%)、交通运输(0.37%)、纺织服饰(-0.31%);表现相对靠后的是电子(-7.14%)、传媒(-6.27%)、汽车(-5.99%)、通信(-5.92%)、机械设备(-5.84%)。从Wind热门概念板块来看,表现相对靠前的是银行(5.41%)、保险(5.13%)、央企银行(4.72%)、央企煤炭(4.64%)、海南自贸港(4.54%);表现相对靠后的是化学原料(-9.42%)、消费电子代工(-9.08%)、炒股软件(-8.85%)、HBM(-8.84%)、半导体设备(-8.66%)。

现阶段A股市场略有震荡,因此行业配置而言,红利资产与科技成长的哑铃型配置仍然适配当前市场,短期在市场交易避险情绪和政策预期下,红利品种占优。但随着市场经过一定风格再平衡、政策带动风险偏好提升,叠加交易自主可控和贸易政策缓和逻辑下,科技主线逻辑有望继续演绎,半导体、机器人、创新药和稀土板块行情或将得到延续。

热点聚焦

1、科技板块整体研判:短期承压与长期机遇并存

近期对外贸易政策引发市场避险情绪,科技板块出现阶段性回调,板块波动幅度较三季度明显扩大。但从产业基本面看,全球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技术迭代的核心趋势未发生本质变化,短期下跌反而为长期投资者创造了布局高性价比资产的窗口期。

估值安全边际凸显:当前科技板块核心指数动态市盈率处于近五年历史分位数的35%以下,显著低于2021年科技周期高点时的水平。其中,海外算力链相关标的估值已回落至历史低位,部分龙头企业的远期动态市盈率进入15-20倍区间,估值水平已充分反映市场对短期地缘风险的担忧,具备较高的安全边际。

产业趋势持续强化:全球AI算力需求正以指数级速度增长,中国在全球智能算力市场的占比持续提升,国内科技巨头的AI基建投资进入加速期。例如,头部云厂商已明确表示将持续追加AI算力投入,并提出远期数据中心性能提升目标,这一动作标志着国产算力产业链从“线性增长”进入“非线性突破”阶段,产业红利将逐步向硬件、软件、服务全链条传导。

政策催化预期升温:国内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政策持续加码,半导体设备、材料等关键领域的国产替代进程加速。近期国内存储领域启动大规模设备招标,叠加部分核心企业IPO辅导进程取得关键进展,进一步强化了自主可控逻辑。从资金面看,北向资金在科技板块回调期间呈现逆势增持态势,显示外资对科技赛道的长期价值认可。

投资策略建议:

建议采取“分批布局+精选赛道”的稳健策略,避免短期博弈。当前阶段可等待板块估值进一步回落至历史低位区间(对应核心指数市盈率约25倍以下)时逐步建仓,重点配置两类标的:一是海外算力链中业绩确定性强、三季报有望超预期的细分领域龙头;二是国内算力自主可控进程中,技术突破明确、订单能见度高的核心企业。

2、各个细分赛道优劣分析:业绩确定性主导投资排序

在板块轮动加剧的背景下,需放弃“追涨杀跌”的短期操作,聚焦具备业绩支撑与估值性价比的高景气赛道。结合三季报披露节奏、产业周期及估值水平,建议按以下优先级布局:

海外算力链

三季报业绩最具确定性的主线海外算力链是当前A股中业绩兑现能力最强的板块,核心逻辑源于北美头部云厂商的AI基建投资持续加码。从产业跟踪看,海外云厂商的AI相关资本开支占比已超60%,且未出现明确的边际放缓信号,直接拉动上游硬件需求持续增长。

业绩验证力度强:光模块、PCB等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2025年中报营收与净利润均保持高双位数增长,部分企业因高端产品(如1.6T光模块、24层以上PCB)出货占比提升,毛利率较去年同期提升5-8个百分点。随着三季报披露临近,这类企业的业绩超预期概率显著高于其他板块,成为当前市场的“业绩避风港”。

估值切换空间明确:以光模块板块为例,当前板块估值已回落至历史低位,而2026年行业仍有望保持高景气——一方面,1.6T光模块进入批量交付阶段,产品结构升级将推动企业盈利进一步改善;另一方面,海外云厂商的算力集群扩建计划已排期至2027年,长期订单能见度高。从估值切换角度看,若2026年行业增速维持高水平,当前估值对应的潜在收益空间显著。

风险提示:需关注海外云厂商资本开支的边际变化,但从最新产业调研看,头部厂商已明确上调2025年AI基建投资目标,短期需求韧性仍在,无需过度担忧“需求断档”风险。

国内算力

中长期确定性最高的赛道国内算力产业链正处于“政策驱动+技术突破+需求爆发”的三重红利期,尽管短期受GPU供给、技术迭代节奏等因素影响,业绩释放速度可能慢于海外算力链,但中长期成长逻辑最为清晰。

需求端空间广阔:国内大模型训练、行业AI应用(如智能制造、智慧医疗)对算力的需求缺口持续扩大,为实现与国际领先水平的算力对等,国内智能算力规模需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数倍增长。同时,“东数西算”工程全面落地,八大枢纽节点的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新增装机容量保持快速增长,为国内算力产业链提供了稳定的需求支撑。

技术突破持续兑现:国内AI芯片企业在先进制程、算力性能上持续突破,部分产品已具备与国际主流产品竞争的能力,且在特定场景(如边缘计算、工业控制)形成差异化优势。制造端龙头企业的产能利用率长期维持在高位,2025年扩产计划聚焦高需求的成熟制程与特色工艺,进一步巩固市场竞争力。

投资逻辑建议:

国内算力板块适合长期配置,短期可重点关注两类标的:一是制造端龙头企业,受益于产能利用率提升与技术突破;二是设备、材料领域的国产替代龙头,随着国内晶圆厂扩产落地,订单有望持续放量。尽管这类企业的三季报业绩可能平淡,但中长期估值与业绩的匹配度更高。

端侧AI

消费电子新增长极,业绩释放偏后期端侧AI正从“技术概念”迈向“规模化应用”,核心驱动力来自消费电子巨头的产品创新——头部手机厂商计划在年底前发布新一代AI手机,支持端侧运行百亿参数级大模型,推动NPU算力、传感器精度等硬件配置持续升级。

产业潜力逐步显现:端侧AI将重构消费电子的产品逻辑,从“硬件参数竞争”转向“AI体验竞争”,带动AI芯片、智能传感器、先进封装等环节需求增长。国内企业在端侧AI相关领域的技术储备充足,部分企业已实现AI模组量产,并进入头部消费电子厂商的供应链体系。

业绩释放节奏偏慢:尽管端侧AI的产业趋势明确,但短期业绩释放仍面临挑战——新一代AI手机的量产规模、消费者换机需求的兑现节奏,均需时间验证。因此,端侧AI板块的业绩可能在2026年才会显著体现,当前阶段适合逢低布局具备技术壁垒的龙头企业,而非短期博弈。

半导体自主可控

政策催化下的结构性机会半导体自主可控是长期战略方向,近期产业端利好信号频出:国内存储龙头启动新一轮全闪存存储产品集中采购,招标规模较上一轮显著扩大;设备、材料领域的国产替代进程加速,部分企业的产品已通过主流晶圆厂验证并实现批量供货。

核心投资逻辑:

存储产业链:存储芯片价格自2025年二季度起逐步回升,国内企业的SSD自研主控芯片技术突破,有望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叠加存储龙头IPO进程推进,产业链情绪将持续升温。

设备与材料:国内设备厂商在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等关键领域的市占率持续提升,材料企业在电子特气、光刻胶等品类的国产化率实现关键突破,随着国内晶圆厂扩产落地,相关企业的订单将进入加速释放期。

投资策略:半导体自主可控板块适合长期关注,短期可重点关注存储招标、设备验证等产业催化事件,选择技术壁垒高、客户绑定紧密的龙头企业,规避缺乏业绩支撑的概念炒作标的。

每周关注

存储涨价潮全面启动——

周期与成长共振的产业拐点

核心驱动:供需格局根本性逆转

本次涨价并非传统周期复苏,而是供需双向强化的结果,持续性更强:

供给端收缩:全球存储三巨头自2024年起联合减产,NAND产能削减10%-15%,同时将产能转向HBM、DDR5等高端产品,导致DDR4、低容量NAND等成熟品产能缺口扩大。截至2025年二季度,全球存储晶圆产能利用率从90%以上降至75%,行业库存水位跌破14天,为涨价奠定基础。

需求端爆发:AI成为核心驱动力,单台AI服务器的DRAM需求是普通服务器的8倍、NAND需求是3倍,叠加消费电子进入补库周期,AI手机/PC存储配置从128GB向512GB升级,形成需求共振。

产业链影响:从上游到终端的全面传导

涨价红利沿产业链分层释放,同时推动终端市场结构调整:

上游设计与制造:存储设计企业直接受益于价格上涨,净利润弹性显著;晶圆代工企业的存储相关产能利用率持续回升,订单排期已至2026年。

中游封测与模组:具备高端封测能力的企业订单饱满,模组企业因低成本库存与车规级产品拓展,利润弹性释放(低端产能仍存过剩压力)。

下游终端:存储成本上升倒逼产品升级,智能手机512GB版本成旗舰机标配,PC厂商以“1TBSSD+配置优化”对冲成本压力。

投资策略:聚焦“涨价弹性+国产替代”双主线

当前存储涨价已进入“超级周期”早期,预计繁荣期延续至2027年,建议关注三类方向:

涨价弹性主线:优先布局直接受益于价格上涨、业绩确定性强的领域,如DRAM核心配套、存储模组等。

国产替代主线:关注国内企业在存储制造、封测、设备材料领域的技术突破机会,尤其是适配HBM、DDR5的企业。

产业链配套主线:存储产能扩张与技术升级带动设备需求,重点关注高端封测设备、存储制造材料等领域的国产替代机会。

每周一图

北美AI算力军备竞赛已引发电力供给危机:OpenAI规划2033年实现250GW算力规模,接近2023年美国电力系统484GW平均负荷的一半,叠加云厂商扩张,老旧电网难以承载。由于新建电网周期长达10年,通过SST(固态变压器)提升电力效率成为中短期唯一可行方案,其作为800V高压直流架构的核心组件,正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应用,催生明确投资机遇。

1、核心价值:效率与空间的双重革命

SST通过半导体器件替代传统铁芯绕组,解决了AI数据中心“高功耗、高密部署”的核心痛点,其投资价值源于三大刚性优势:

极致能效:采用SiC/GaN宽禁带半导体,转换效率超98.5%,较传统方案提升3-5个百分点,单100MW数据中心年节电超1200万度,对应电费节省近千万元;

空间优化:高频工作模式使体积缩减50%以上,1.25MW装置占地不足8平方米,适配数据中心高密机柜需求;

成本传导:SiC器件占SST总成本40%,但8英寸SiC衬底量产已实现成本降低30%,国产替代加速推动设备性价比提升。

2、产业链投资机会:抓“材料-器件-整机”核心环节

SST产业链价值集中于技术壁垒高、需求确定性强的环节,头部企业已显现订单催化信号:

上游核心材料/器件(高壁垒,先受益)

SiC/GaN半导体:宽禁带材料是效率核心,国产8英寸SiC衬底产能释放推动器件成本年均降8%-10%,适配英伟达800V架构的模块厂商优先受益;

高频磁性材料:高频变压器占SST成本20%,纳米晶磁芯、高频覆铜板(CCL)需求激增,全球市占率前三的国产厂商已进入头部供应链。

中游整机集成(订单催化,弹性大)

聚焦两类企业:

一是与英伟达、维谛等巨头合作开发800V方案的厂商,2025年样机量产节点将触发估值修复;

二是具备国网背景、已在“东数西算”落地2.4MW级产品的企业,政策订单确定性强。

下游需求场景(需求锚点,定方向)AI数据中心是短期核心增量(占比超60%),英伟达明确2027年全面部署“800VDC+SST”方案;长期看智能电网、新能源快充需求同步爆发,全球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突破千亿元。

3、投资策略:锚定“技术验证+订单催化”双主线

当前SST处于“样机向量产过渡”的关键期,建议按以下优先级布局:

上游材料先行:优先配置SiC衬底/模块、高频覆铜板企业,受益于成本下降与需求放量的双重红利,如8英寸SiC技术突破的厂商、进入纳微半导体供应链的磁性器件企业;

中游整机跟涨:跟踪对接测试的样机企业,2025-2026年试点订单落地将成为股价催化点,重点关注模块化量产能力强的厂商。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资料中的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仅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人购买基金时应详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标、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产品。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本金不受损失,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产品存在收益波动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和其投资管理人员取得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也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行业、指数过往业绩不代表基金业绩表现,也不作为基金未来表现的承诺。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