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刘强东杀疯了,拿下小鹏汽车!

2025-10-20 17:45

来源:电商天下

刘强东再下一城,拿下小鹏汽车!

作者 I 清清

有些战役,并不是因为你想打,而是时代逼着你上场。

刘强东似乎就是在这样的节点上,再次推开了新战场的大门。

这一次,他选中的,是汽车。

汽车,刘强东的新战场

进军汽车,刘强东是认真的。

就在近日,广汽、宁德时代、小鹏、长安——这些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玩家,几乎同时与京东签下合作协议。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京东、广汽、宁德三方联合推出的“国民好车”

图源:京东

根据披露的定位和车辆配置,这款新车的预估定价在10万元-12万元预计于11月9日正式发布

据京东方面表示,这款新车是三方联合推出,广汽负责造车,宁德时代提供电池,京东承担销售与服务,并没有直接涉及制造环节。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京东新车震惊行业的第二天,京东又官宣与长安汽车牵手成功;

紧接着,京东物流远与小鹏汽车迪拜达成海外战略合作的好消息也随之而来——

由京东物流全程规划运营的小鹏汽车中东区域备件仓库正式启用。

据了解,这一备件中心存储超千种汽车配件,是小鹏汽车在中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汽车备件中心;

图源:京东黑板报

目前,这一备件仓库已经可以完成从清关、仓储质检到订单处理、出库的全链路服务闭环。

显而易见,这恰恰是京东最擅长最有经验的环节。

在电商天下看来,无论是三方联动推出新车,还是联手长安、小鹏,京东的连续动作都在释放一个极其清晰的信号:

京东不打算亲自造车,但它要进入一个比造车更深的领域——汽车的供应链与销售中枢。

这种布局方式,带着典型的“刘强东逻辑”:

他永远不在最喧嚣的赛道正面碰撞,而是绕到产业的骨架处,去占据效率最高的那条通路。

物流时代是如此,汽车时代亦然。

目前看来,刘强东没有造车,但他正在给车企“造路”。

这或许是他重返京东管理后,最具有远见的一步棋。

刘强东要做的,比造车更难

在电商天下看来,刘强东的算盘很简单:

他不和比亚迪、特斯拉抢产能,也不去拼资本密集的造车梦,而是去解决那些让车企头疼的问题——

销售体系的数字化、供应链的柔性化、售后的标准化。

目前,脉脉招聘平台已经可以看见京东发布的大批汽车业务相关岗位

从算法工程师到供应链经理,从售后体系负责人到整车采销,年薪最高可达百万。

图源:脉脉

百万年薪的待遇,无疑能够证明京东在汽车领域下功夫的诚意与决心;

而与此同时,我们也不难发现,京东正在搭建一套属于自己的汽车零售基础设施:

算法团队用数据洞察消费者偏好,优化推荐系统;

采销团队打通前端销售与后端供应链,让汽车交易不再局限于4S店;

售后体系则通过京东养车网络实现线上预约、上门取车、原厂维修。

这背后,是刘强东一以贯之的信念——供应链才是互联网的终极竞争力。

图源:京东黑板报

在过去十年,京东把自建仓储、冷链运输、末端配送做到行业天花板;

如今,这条被称作“护城河”的物流体系,正在从包裹延伸到整车,从中国走向海外。

正如上文提到,在小鹏汽车的海外备件中心,京东物流承担了备件清关、包装、仓储到出库的全流程管理。

在电商天下看来,对于小鹏来说,这是售后出海的“底座”;对于京东来说,则是全球供应链能力的一次实战演练。

可以说,刘强东正在做的是“造车的供应链”,而不是造车本身。

这比造车更难,也更长远。

因为在一个汽车生命周期越来越长、软件定义车辆、用户需求碎片化的时代,

能让整条链条更稳、更快、更确定的,不是一个新车型,而是一套能支撑所有车企的系统。

京东的目标,正是成为那个系统。

从养车到卖车:京东的野心逐渐清晰

其实,京东对汽车行业的兴趣并非一时兴起。

早在2023年,京东就整合了整车、车品与养车业务,成立了汽车事业部

那一年,它用一个颇具挑衅意味的营销活动——“震虎价”——正式向途虎养车宣战。

结果如外界所料,途虎怒而起诉,索赔500万元

图源:京东

图源:京东

京东虽败诉,但趁机在道歉微博下推出“50亿养车补贴”,评论区瞬间变成流量狂欢场。

在电商天下看来,这是刘强东式的典型打法:用一次官司,换一次出圈,输掉官司,却能赢得认知。

截至2024年底,京东养车门店数突破2200家,仅次于天猫养车的2500家,位列行业第二。

我们不难看出,刘强东正用电商逻辑改写一个传统行业——让修车、保养、售后这件原本割裂的事,重新被系统化管理。

而这只是一切的起点。

图源:京东养车直通车

今年7月,京东汽车又与比亚迪签署战略合作,成立“比亚迪售后官方旗舰店”,提供原厂保养、配件及上门服务。

要知道,这是比亚迪首次与头部电商平台实现售后直营合作。

意味着,京东不止在卖配件、做养车,而是正慢慢走向“整车零售+售后生态”的闭环。

在电商天下看来,京东在汽车行业的路径,和它早年的电商扩张如出一辙:

先用补贴敲开市场,再用供应链巩固护城河,最后以平台生态形成行业标准。

只是这一次,它面对的不是家电数码,而是一个更庞大的产业——一个价值超过10万亿的汽车经济。

京东逻辑,进入汽车行业

刘强东显然明白,电商的上半场已经结束。

在那个阶段,赢的是“流量+价格”;而在下半场,拼的是“效率+确定性”。

汽车行业正是一个效率极度稀缺的领域。

在电商天下看来,京东在汽车产业的介入,实际上是在重塑一个新的行业分工——车企造车;京东卖车、养车、管售后。

这种分工看似“后台化”,但在未来却可能成为最核心的价值。

因为当电动化、智能化、全球化的浪潮叠加,中国汽车产业需要的不仅是优秀的制造者,也需要稳定、高效、可预期的“流通系统”。

刘强东提供的,正是这种确定性。

有人把京东这次布局比喻为“做车企的电商操作系统”。

它既能帮车企卖车,又能帮用户养车,还能通过数据分析反哺生产端;

它不制造产品,但却能决定产品能否高效抵达消费者。

这种模式,可能就是后电商时代的新模板:不靠低价厮杀,而靠结构性能力。

还记得刘强东曾说过“电商的尽头不是价格,而是效率。”

现在看来,他或许是要把这句话再次写在汽车时代的门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