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被瑞银“狙击”之后,那些股价暴跌的公司后来怎么样了?

2025-10-20 17:35

今年以来,瑞银对多家港股上市公司发布了看空报告。在10月发布的一份研报中,瑞银认为,港铁公司(00066.HK)在2025至2029年资金缺口将达1170亿港元,对公司持沽售评级;8月中旬,瑞银认为中电控股(00002.HK)海外业绩拖累基本面,将评级从买入降至中性,目标价从74港元调整至70港元;8月1日,因业绩不及预期,瑞银方面直接将恒生银行(00011.HK)评级从中性下调至沽售。

瑞银的看空报告,如一阵阵寒流,持续席卷着香港资本市场。作为深入渗透香港资本市场的金融机构,近年来瑞银多次对中国上市公司发出看空报告或调低估值,与此伴随的,往往是相关公司股价连续跳水。

细数瑞银近年发布的研究报告,无论是早前的龙湖、旭辉,亦或是近期的港铁公司、小米,瑞银的看空报告短期对股价有一定冲击,但可靠性又有多高?

瑞银看空报告的“杀伤力”

瑞银,1998年由瑞士联合银行与瑞士银行集团合并成立而来,瑞银号称其由370多家金融机构共同组成,总部位于苏黎世。

作为一家全球性私人银行,其投资观点备受资本市场关注,尤其是看空报告,常导致目标公司股价剧烈波动。

以瑞银对旭辉控股集团(00884.HK)的看空报告为例,可视为其影响市场情绪的典型。2022年3月14日,瑞银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旭辉的合作开发项目存在大量民企,鉴于合作伙伴财务状况恶化,存在较大开发商违约风险,因此,将旭辉控股股票评级由买入下调至中性。

瑞银认为,若无重大政策,在债券到期和市场对于开发商缺乏背景的信心下,旭辉的表外负债将在600-900亿元人民币之间,其后续存在的现金负担预计可能高达570亿元,相当于旭辉控股2022年预计合同销售额的25%。

瑞银发布的一份针对旭辉的报告引发市场震动。该报告发布后,旭辉股价连续两个交易日大幅下挫,3月14日及15日累计下跌近40%。此后尽管旭辉方面作出澄清,但此前股价的惊魂一跳,显然动摇了市场信心。此后几年,旭辉深陷债务重组泥潭,截至2025年10月20日,公司股价仅有0.222港元,对应市值不到峰值5%(上市公司股价按前复权价格计算,下同)。

瑞银看空的远不止旭辉一家港股企业,根据其发布的研究报告,早前几年瑞银看空的方向多为地产股,包括旭辉、龙湖等公司均在其看空名单,而在2025年,恒生银行、阿里健康、港铁公司、君实生物等各行业知名公司均被涉及。

阿里健康(00241.HK)为例,在2025年5月30日的一份报告中,瑞银将阿里健康评级从中性下调至沽售,这是近年来首次对该公司给出看空评级。此前的2024年11月,瑞银曾对阿里健康维持中性评级,目标价3.75港元,相比29日收盘价4.70港元价格仍溢价超过25%。研报发布当天,阿里健康股价下跌3.62%。

瑞银在报告中表示,阿里健康的管理层通过持续推动自营业务改善及提升毛利率,而非追求GMV及市场份额增长,这种策略虽有助于短期利润提升,但可能对中长期收入增长带来压力,因此将阿里健康2026至2028年每股盈利预测分别下调5%、7%和8%。

然而,就在5月下旬发布的业绩报告中,阿里健康公告2025财年实现营收305.98亿元,同比增长13.2%;净利润14.32亿元,同比增长62.2%;此外,全财年天猫健康平台GMV与年度活跃用户持续提升,在线商品数增长超91%至1.33亿;阿里健康大药房年度活跃消费者数与ARPU持续增长,在线商品数同比增33.6%至123万。

市场表现方面,根据同花顺数据统计,自6月2日的4.46港元到9月12日触及最高7.50港元,不到三个月时间阿里健康股价增幅一度接近70%,尽管此后一个月有所回调,但其当前约6港元的股价较瑞银此前目标价仍有明显差距。

看空真的需要理由?

瑞银的看空理由是否全部站得住脚?事实上,部分被看空的公司,其财务基础相当稳健。

将时间线拉长,在2022年的8月10日的一份报告中,瑞银对于龙湖集团(00960.HK)的一份报告中,瑞银方面将龙湖集团的目标价自上一份53.00港元大幅下调至25.70港元,整体下调幅度超过51%。在8月10日市场交易中,龙湖集团股价大跌16个点。研究报告发布当天,龙湖集团也的确遭遇了大额空单,当日公司股票的做空金额1.95亿,较前一日上涨900%,做空股数为922.20万,较前一日上涨1065%。

此后几个月,龙湖集团股价继续下跌,2022年10月31日,龙湖集团单日股价再度大幅下跌24%,盘中跌幅一度超过40%。当年11月,龙湖方面甩出一份提前偿还美元债公告,与此同时控股股东宣布增持,龙湖集团股价才止住跌幅。值得关注的是,对于龙湖一系列行为,瑞银当月重新调整公司为买入评级,目标价为25.70港元。

瑞银对龙湖的两份报告存在明显的逻辑矛盾:首份报告中,瑞银因担忧龙湖未来经营承压而下调目标价,第二份却借购房者收入预期改善及宏观政策转向,将公司目标价回调至25.70港元,两次给出的目标价完全重合,支撑理由却截然相反。

这种目标价的一致性,实则暗示龙湖经营环境并未实质改善:股价上涨的核心逻辑,本质是超跌后的价值修复,而非宏观因素驱动的基本面改善,按瑞银自身表述推算,若后续地产行业整体回暖,且龙湖解决信用违约风险,其合理目标价应显著高25.70港元。两份报告的逻辑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从实际经营数据看,龙湖集团在2023年至2025年上半年的营收与利润虽有所波动,但整体财务风险似乎并未如瑞银所预期的那样严重。根据上市公司公告,2023年龙湖集团总营收1807亿元,股东应占溢利128.50亿元;2024年总营收1274.7亿元,股东应占溢利104.01亿元;龙湖2025年上半年,总营收587.50亿元,股东应占溢利32.16亿元。

负债端龙湖集团近年持续降杠杆,2025上半年公司综合借贷总额1698亿元,较2024年末下降65亿元,而2024年其1763亿元借贷总额较2023年末数据同样下降超过160亿元。

从另一角度看,一份研究报告往往只是对宏观经济走势的客观现实、公司内部经营的判断,但其观点未必与中短期股价走势相符——市场短期波动与机构对长期风险的预判,本身就可能存在偏差。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