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20 17:23
本文来自:深网腾讯新闻;作者:胡世鑫
当地时间10月16日,甲骨文宣布其云基础设施收入预计到2030财年将飙升至1660亿美元,占公司总营收2250亿美元的近75%。
新任CEO克莱·马古伊克透露,在上一财季的单个自然月内,云计算部门签订了650亿美元新增承诺订单,其中包括与Meta的200亿美元协议。他特别强调,云业务正从OpenAI等单一客户扩展至多元来源:“我们有众多客户,近期七笔交易涉及四位客户,均非OpenAI。”
值得关注的是,马古伊克上任不足一个月,公司再次回归双CEO制度,由他与甲骨文行业总裁迈克·西西里亚共同执掌。此前不久,前CEO萨夫拉·卡茨在披露公司斩获4份“数十亿美元”重大合同后突然卸任。
创始人拉里·埃里森表示,两位新任CEO早期即全力押注AI基础设施与应用,如今成效显著。业界认为此次换帅既是对公司资源的重新配置,也增强了投资者在AI大基建时代对甲骨文的信心。
从数据库管理系统起家,成立47年的甲骨文正加速向AI基础设施核心参与者转型,致力于打造覆盖数据库、云服务与AI应用的全方位平台。有业内人士甚至断言:“下一个英伟达要来了”。
受与OpenAI等公司的合作消息推动,甲骨文股价创下自1977年成立以来新高,市值突破9200亿美元。创始人埃里森个人财富随之飙升至3930亿美元,一度超越马斯克登顶世界首富。
埃里森这场短暂的登顶预示着,围绕AI算力王座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提到甲骨文,人们往往会想到其创始人拉里·埃里森。1944年出生的他早年经历颇为坎坷,求学过程也充满叛逆与不羁,曾两次肄业。然而,这些挫折并未阻碍他对技术与商业的敏锐洞察。
1977年,埃里森与伙伴以1200美元创立甲骨文前身——软件开发实验室,敏锐抓住IBM尚未重视的关系型数据库机遇,开发出全球首个商用关系型数据库系统,并以“Oracle”命名。
1979年推出Oracle 2后,公司于1986年上市,逐步成长为全球企业软件巨头。埃里森在担任CEO 37年后卸任,至今仍作为董事会主席影响公司战略。
不过,甲骨文在云业务领域起步并不顺利。2016年推出的云业务市场反响平平,两年后被迫重建。如今其全球162个数据中心中,多数为近年为适配大模型开发而新建。由于未自研大模型与客户竞争,甲骨文被视为中立可靠的云服务商。
根据Synergy Research数据,2024年甲骨文在全球云基础设施市场的份额仍不足5%,远低于亚马逊的30%和微软的25%。不过,该公司在数据库云化和行业定制化的混合云方案上具备差异化优势,尤其在金融、电信等高安全性要求的行业中保持竞争力。
值得关注的是,甲骨文在直面竞争之外,也积极与主流云厂商建立合作。一年前,埃里森首次访问微软总部,宣布与这家曾竞争三十余年的公司达成战略合作。目前这些公司均允许甲骨文数据库在其云设施中运行,例如微软就将Bing AI聊天机器人部署在甲骨文服务器上。埃里森对此表示,与多家云巨头的合作将持续推动数据库业务增长。
甲骨文本轮爆发的关键,在于其精准卡位云服务与AI算力赛道。为履行OpenAI等巨额订单,公司正大规模采购GPU、AI芯片及光模块等硬件,全力推进“双供应商战略”。
当前,甲骨文云基础设施主要采用英伟达GPU,通过提供“裸机”实例让客户直接访问A100至Blackwell等系列芯片,避免虚拟化性能损耗。
同时,公司今年3月与AMD签署数十亿美元协议,计划构建包含3万块MI355X GPU的AI集群,这也是AMD史上最大云基础设施订单。埃里森解释这一选择时指出:“我们能打造比对手更快、更经济的AI集群,速度优势在按小时计费模式下直接转化为成本优势。”
甲骨文引发市场的高度关注,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其财报中一个常被忽视的指标揭示出对未来AI算力的大胆押注;二是其与OpenAI达成一项规模空前的云服务合同。
9月初,公司公布2026财年第一季度(截至2025年8月31日)财报。数据显示,甲骨文总营收为149.3亿美元,调整后每股收益为1.47美元,均略低于市场预期。然而,财报中一项关键指标格外引人注目:剩余履约义务(RPO)同比暴增359%,达到4550亿美元。而就在今年5月底,公司报告的RPO仅为1380亿美元——这意味着在短短3个月内,该指标激增超过3倍。
RPO可被视为甲骨文已签订但尚未确认收入的“订单储备库”,其大幅增长强烈预示着公司未来的收入潜力。这个曾经被认为不太重要的会计指标,如今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衡量一家公司在AI军备竞赛中战略地位的关键参考。
深网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进一步来看,甲骨文已与OpenAI、xAI、Meta、英伟达以及AMD等AI行业巨头分别签署了多项价值数十亿美元的AI云服务合同。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其与OpenAI签订的一份为期五年的云计算合作协议,合同总价值高达3000亿美元。该协议预计从2027年开始执行,届时甲骨文每年将为OpenAI提供价值约600亿美元的算力服务。为支撑如此庞大的算力输出,预计将需要4.5吉瓦的电力容量,相当于约400万美国家庭日常用电的总和。
据悉,OpenAI此次与甲骨文的合作源于特朗普政府推动的“星际之门”计划。根据该计划,OpenAI、软银与甲骨文将合资投入5000亿美元,在美国建设新一代AI基础设施。
基于庞大的订单储备,甲骨文对云业务增长信心十足。前CEO卡茨预计,本财年云基础设施业务将实现77%的增长,达180亿美元;到2030财年更将攀升至1440亿美元,有望超越谷歌云。为支撑这一增长,甲骨文已将2026财年资本支出上调至350亿美元,并计划将全球数据中心从34个扩建至71个。
创始人埃里森强调,公司的技术护城河在于其千兆瓦级数据中心“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公司都更快、更具成本效益”。他进一步指出,未来AI推理市场规模将远超训练市场,而甲骨文凭借在数据库领域的优势,能帮助客户安全高效地利用大语言模型进行推理。
不过,业内人士对合作落地持谨慎态度,指出该3000亿美元订单缺乏严格法律约束,性质更接近意向书。考虑到甲骨文目前年营收约600亿美元、现金流约200亿美元的财务状况,其是否具备足够资金完成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待观察。
在美股市场,甲骨文股价的强劲表现源于其长期布局AI算力基础设施的战略兑现,但这场资本狂欢背后也浮现出理性的质疑声。
国际评级机构穆迪近日发出警示,指出甲骨文近期签署的价值3000亿美元AI合同存在多重风险,并决定维持其现有评级不变。穆迪认为,这些合同虽显示了甲骨文在AI基础设施领域的潜力,但也延续了其7月份已将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时提示的风险。
其中,核心风险之一是"交易对手风险"——甲骨文过度依赖少数AI公司的巨额订单来支撑其商业模式,一旦关键客户履约出现问题,将威胁其业务稳定性。穆迪在报告中强调:“在收入高度集中于少数交易对手的情况下,这一风险尤为突出。甲骨文的数据中心建设规模堪称全球最大的项目融资之一。”
此外,分析师指出,甲骨文的债务增速预计将超过EBITDA增长,可能导致杠杆率在达到盈亏平衡前攀升至4倍高位,“自由现金流很可能在较长时期内持续为负”。目前穆迪对甲骨文的发行人评级为Baa2,处于投资级的最低区间。
几乎同一时期,摩根大通在9月10日的研报中也指出,市场可能低估了多个关键风险:客户集中度过高、收入确认周期过长、新增订单多属低利润率的AI训练业务,以及公司是否具备足够资金支撑巨额基础设施建设。
尽管承认甲骨文在OCI业务上取得“令人印象深刻的进展”并看好其AI长期潜力,该行仅将目标价从210美元上调至270美元,维持“中性”评级,认为当前价位下风险与回报已趋于平衡。
有业内人士评论称,这笔交易无论对OpenAI还是甲骨文而言,均是一场高风险、高回报的战略“豪赌”。对OpenAI来说,长期依赖微软Azure云平台已逐渐带来算力瓶颈,而与甲骨文合作既可确保未来算力供应,也有助于降低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对甲骨文而言,这份合同是其云业务转型的关键一役,标志着其第二代云基础设施(OCI)获得了全球顶级AI算力消耗者的认可。
市场表现方面,截至目前,甲骨文股价下跌6.93%,报291.31美元,已较其历史高点回落逾10%。不过,其年内累计涨幅仍超过45%,显示出市场对其AI叙事依然抱有长期期待。
埃里森的这场首富“突袭”,虽短暂,却足以震动全球科技与资本市场的神经。它不仅是一个81岁IT老兵的胜利,更是一则强烈的信号:在AI重塑一切的时代,老牌巨头凭借其深厚的基础设施底蕴与果决的战略转型,依然能在最关键的时刻,对既定格局发起最有力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