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20 06:03
转自:解放日报 黄勇娣 金山区融媒体中心 熊雪寒
1992年出生的胡耀峰,一副白白净净的书生模样,是沪浙毗邻地区两家智慧农场的现场负责人。他通过一部手机,就掌控了百余亩蔬菜生产的全过程,告诉人们“吹着空调种菜”不是梦。
在这里,水培生菜23天的夏季生长周期里,除了收菜,其他环节都自动化完成,无须人为干预。在这里,农场种菜除了销售外,更多是为了收集种植数据、建立作物模型,将种植经验转变为“算法”,为合作社、农业企业提供优智慧化解决方案。
作为一名“云端务农”的90后,胡耀峰说自己是个内向的人,但除了每天与设备、数据打交道,他还年均接待参观考察者5000余人次,讲解并展示上海“AI+”智慧农业的新成果,希望更多人关注并投身现代农业,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一个人管理100多亩菜地
胡耀峰毕业于浙江农林大学农学专业。2022年,他到金山扎根基层,成为稷青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农业数字化技术员。如今,他已被同事称为“胡场长”,负责两家植物工厂的种植和技术,一个人管理近130亩菜地。“喜欢安静,对机械感兴趣,是我选择当一名新农人的理由。”他说。
不同于传统农民,这位新农人真正实现了“吹着空调种菜”。比如57亩的廊下植物工厂里,一年可产10茬水培生菜,茬口数比大田生产翻了一番;夏季一茬23天生长周期,从育苗到收割,整个过程机械化率超过90%,基本无需人到场,“如果未来半小时有雨,智能系统会及时发出指令,提前5到10分钟自动关闭顶部天窗。”
胡耀峰每天打交道的,不再是地、菜,而主要是设备、数据。廊下工厂里共有100多套设施设备,他通过手机或电脑端,控制了整个种植大棚的“智慧大脑”,实现对风机、湿帘、遮阳、水肥系统的自动调节,远程掌握棚内的温湿度、光照和水肥浓度等所有数据,保证蔬菜健康生长。
不去棚里,怎么知道生菜长得好不好?胡耀峰指着棚顶一套移动中的设备说,这台巡检小车相当于人的眼睛,24小时在种植区巡视,能够自动识别蔬菜生长状态、克重,自动预警病虫害,让自己能随时随地“看见”,它还通过系统搭载的历史种植数据,自动输出植保方案,保证蔬菜的安全、品质和产量。
目前,稷青科技的这套种植技术已获得20多项专利,成为上海市率先实施“AI+”智慧农业的典型案例。
从传统的“弯腰种田”到如今“云端务农”,这位“90后”正与团队一起干事创业,努力改变过去人们对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印象,让农业变得更智能、更轻松、更高效,为乡村振兴挥洒青春汗水。
从卖菜到卖数据、卖方案
记者采访那天,胡耀峰刚从两个基地巡检一圈回来。在毗邻金山的平湖基地,他仔细向4位工人交代了采收标准、包装要求,一会儿工夫就完成了200公斤的订单量。
但稷青科技打造的植物工厂,并不只是为了卖菜。胡耀峰告诉记者,在一个基地的全年营收中,卖菜所得仅占5%,更多还是卖设备、卖数据服务、卖智慧种菜的整体解决方案,将植物工厂种植模式复制输出给更多合作社。
目前,稷青科技已承接了多个数智化设施农业升级项目,每个都是百万元级别的订单。比如,位于廊下镇的叮咚买菜基地,整体占地面积500多亩,去年由稷青科技帮助完成了智慧化改造,不仅对连栋大棚部署了多维度数据采集设施,并对原有设备进行智能化提升,改造后的设施菜田内搭载了实时气象监测数据,切实帮助用户实现了从“看天吃饭”向“靠数增收”的转变。
“我们在植物工厂里收集的数据,通过处理加工,还可以形成数据产品,为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的产品开发助力。”稷青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秦清告诉记者,以实际应用场景为例,智能温室搭载的气象监测系统每5分钟更新一次数据,经稷青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专业化加工后,形成“设施温室天气及温室预警数据库”。该数据产品可提前预测极端天气对作物的影响,启动设施设备的运行,帮助农户减少灾害损失。
今年5月,由上海数据交易所携手稷青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市首个智慧农业数据行业创新中心上线。6月7日,上海廊下金土地绿色农业有限公司旗下的“设施温室天气及温室预警数据库”“多源数据融合算法的产量预测分析”等四款数据产品在上海数据交易所成功挂牌交易。
由此,一场以数据要素为核心引擎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变革在沪郊拉开帷幕,探索乡村振兴的全新范式。
做跨学科的“π”型人才
虽然可以“吹着空调种菜”,但胡耀峰还是喜欢到一线实践,每天会到大棚里看蔬菜长势,巡检各类设施设备,观察分析农业数据。最近,他参与的“水培生菜全产业链标准综合体”项目将迎来验收。
他还曾全程参与移栽机器人的研发,针对后续实际应用需求,向工程师提出意见和建议,其中不少被采纳。比如取苗的抓手,材料从铁到树脂改了好几次,最终确定为记忆合金,手指形状也从细圆改为椎体,抓取精准率高达99%。如今,移栽机器人已升级到第二代,效率可提升60%。
他坦言,“从事农业,毕竟是与生命打交道,需要保持一线经验,而智慧农业更是一个跨学科的行业,既要有懂种植生产的人,也要有擅长数据处理和分析的人,才能形成一套温室智慧化管理的科学算法。”
会种菜,会管智能温室,会做科普培训,还会研发设备……胡耀峰被身边人称为农业领域的“六边形战士”。而他身边的小伙伴,也都是复合型的斜杠青年。1997年出生的朱海明,之前学的是土木工程,如今已从给人造房子变成给植物造房子,很有成就感;1998年出生的李雪,从园艺专业毕业进入智慧农业领域,最初感觉跨度有点大,但看着农业数据应用到更多方面,感觉很神奇。
如何看待智慧农业前景?小胡告诉记者,前阵子,一批大学生去参观,有人问:“许多人说,写代码,35岁是一道坎。您怎么看?”这几天,他认真思考后想进一步告诉对方:从事智慧农业的,往往是“π”型人才(指至少拥有两种专业技能并能将多门知识融会贯通的复合型人才),需要静下心来,将一线经验与专业技术相结合,人机交互,从业者会越“老”越吃香。
因此,虽然自称是个I人(内向的人),但胡耀峰乐于当智慧农业的科普推广员,一年接待5000多人次参观考察人员。“今年正好是我从事农业的第十年。我见证了上海智慧农业的快速发展,希望未来让更多人享受到智慧农业带来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