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20 10:30
转自:新华财经
从1986年响应“两小”勇闯金融改革新路诞生在街道的川南城市信用社,到1995年整合而立的上海城市合作银行,再到如今屹立浦江两岸、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金融力量,一代代上海银行人怀揣热忱、勇毅前行,在上海金融改革的浪潮中,“建基上海、立业中华”,写下了属于自己的时代答卷。
岁月流转,变的是日益壮大的规模与版图,不变的是“金融让生活更美好”的使命传承。
金融有温度,是心系小微企业的雪中送炭;金融有力量,是助推地方发展的坚实臂膀;金融有情怀,是与城市同频共振的不懈坚守。
回望卅载深耕路,我们循着“金融改革之花”的绽放轨迹,重拾共同记忆,共话初心使命,更将以过往为序,续写与时代同行、与城市共荣的新篇章。
城市合作银行是在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础上,由地方财政和企业、居民投资入股组成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任务是融通资金,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城市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本期讲述人:钱亚平——时任上海城市合作银行筹备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股权组负责人
上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驶入快车道,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先手棋,上海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和“试验田”。
经济发展呼唤金融创新,为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更好服务经济发展,国务院在1995年发布关于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通知,提出“在城市信用社基础上组建城市合作银行”。
由此,上海银行前身——上海城市合作银行的筹备也拉开了帷幕。作为筹备小组的一员,我也开启了在上海银行工作近30载的岁月。
揭牌!以“上海速度”闯关
“上海得扛起排头兵的担子”。当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筹建工作,市领导多次叮嘱:“要以‘上海速度’完成组建工作”。
当年4月,上海组建了以市领导为组长的筹备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牵头具体工作,争取年内挂牌,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硬仗就此打响。
当时,上海散落着99家城市信用社、200多个营业网点,要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拧成一股绳”,我清晰记得,当时有“三道关”要闯。
抢进度,全力确保“年内挂牌”节点。以倒计时抢时间,筹备工作从启动之初就进入“倒计时”模式,加班成了家常便饭。以硬作风赶时效,我们特意腾出两间办公室,堆上床垫,来不及回去的时候凑合一晚上,第二天洗把脸接着干,分秒必争,用时间换空间。
破难题,高效整合千头万绪工作。99家信用社背后涉及超4700名职工、2437家股东单位、45000名个人股东,人员、股权等整合工作错综复杂。
破千头万绪之难,及时出台政策稳住“基本盘”。筹备领导小组接连召开筹建动员大会和不同类型的座谈会、研讨会,及时听取意见、出台规章制度。大家都很理解、支持组建工作:这不是为了某一家社,这是为了上海金融的新未来。
破整合之难,及时创新方法拉满“进度条”。筹备小组办公室下设多个小组多线协同作战,创新工作方式拉满“进度条”。例如在清产核资工作中,我们创新采用了“信用社自查+第三方复查”的模式,先把99家城信社的“家底”摸清,再通过一系列“加减乘除”,核销呆账、剔除风险,保障成立后的城市合作银行第一时间内顺利运转。
保运营,业务衔接“不断档”。在抢抓进度筹备的同时,99家信用社各项业务还要正常运转,“筹建”与“运营”一个都不能少。统筹发力保衔接,筹备团队快速出台了过渡期间“六个不变、四个不准、三个必须”的政策,保障组建期间人、财、物的稳定和日常业务的正常运转。无缝切换不断档,为实现组建前后新老业务顺利切换,筹备小组制定专项方案,专人专班保障平稳过渡,让客户安心。
当时,筹备小组没有先例可循,只能靠分秒必争的紧迫感“拼”出速度,靠迎难而上的担当“闯”出速度,靠创新突破的智慧“创”出速度。
“没想到组建工作这么顺利、没想到速度这么快!”经过近半年的日夜奋战,中国人民银行在验收检查中给出这样的评价。
1995年12月29日,上海城市合作银行正式挂牌成立,率先完成国务院“试点城市年内挂牌”的任务。从此,中国金融舞台又增添了一支生力军。
改制!以创新机制破局
90年代,正是中国金融业市场化、商业化的改革时期,如何在激烈竞争中求发展呢?上海城市合作银行认准了一条路:走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路子,围绕管理模式和公司治理,以机制创新赢得未来。
创新公司治理,打造“国际化规范架构”。筹建之初,我们行就着眼未来跳出“合作制”传统框架,采用股份制,构建起市区两级财政、法人企业和自然人“三足鼎立”的股权结构。新模式也为我们行后续引入外资参股打下良好基础,帮助我们建立起国际化的股权结构和与国际接轨的法人治理结构,借鉴吸收先进管理经验。
创新管理模式,实现“集约化高效运营”。
破旧模式立新规,以前99家信用社、99种管理模式,上海城市合作银行打破分散经营的模式,确立“一级法人、集约化经营”的管理模式。创新模式提效能,改制后,总行作为“大脑”,管经营、管创新、管资金;99家信用社除市联社外,全部变成分支机构,成为服务客户的“手”“脚”,指令统一、行动统一,运营效率一下子就提上来了。
靠着这套体系,上海城市合作银行很快成为全国城市合作银行的“领头羊”,在强手如林的上海金融界站稳了脚跟。趟出的新路子也成为各地城商行筹建的模版,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筹建者来沪“取经”。有段时间“取经者”络绎不绝,我都陪行领导接待了很多次。
赋能!以更大舞台筑梦
90年代的上海,每天都在“长高长大”:东方明珠冲破天际线,南浦大桥、杨浦大桥横跨浦江两岸,地铁1号线串起城市脉络……
“上海城市合作银行,要做支持上海经济发展的‘左右手’”。市领导的这句话,上海城市合作银行一直记在心里。从99家“小舢板”整合为“大军舰”,首要任务就是服务上海发展。
拓展功能,促经济“血脉”。
打破了原来城信社只能服务小微企业的局限,上海城市合作银行全面挺进市区重大工程项目,支持区域经济建设。
成立第一年,上海城市合作银行就为普陀区、虹口区、静安区旧城改造,以及地铁2号线和3号线,外环线、延安路高架等重大工程提供支持,单个项目贷款规模动辄上亿元。
看着一条条马路拓宽、一栋栋高楼建起,我们打心底骄傲——这里有我们行的一份力。
后来,我又先后在松江、虹口、自贸区、市北等分支行工作。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银行与地方经济的同频共振、双向奔赴。
厚植服务,暖民生底色。
创新服务润民生,我们行持续拓宽个人金融产品与服务边界,实现储蓄业务从代理到自营的升级,产品和服务不断丰富,以多元产品服务市民生活。
助力圆梦赢口碑,依托遍布大街小巷的营业网点,上海城市合作银行助力不少市民有了自己的第一部电脑、第一款大哥大、第一辆私家车、第一套商品房……我们也被市民称为“上海人自己的银行”。对我们来说,这个称呼比任何荣誉都珍贵。
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当年筹备时的焦灼与激动,仍清晰如昨。我也有幸在近30年的工作中,亲自见证金融改革浪潮里上海银行这束光,它始终以敢为人先的魄力破局,以扎根本土的担当成长,更以引领行业的姿态前行。30载积淀,是起点更是新程,时光会老,但我们为金融改革添砖加瓦、为城市发展注入力量的初心,永远滚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