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20 10:44
(来源:财通证券研究)
硬件端:从模型研发到算力基建的“范式转换”。OpenAI正从AI模型提供商转型为“算力+生态”平台,通过控制基础设施定义行业规则。OpenAI通过推进 “星际之门”计划,目标是在2025-2030年间总投资规模预计将达到万亿美元。该万亿美元计划由一系列与芯片巨头、云服务商和能源企业的高度协同合作构成。OpenAI全球算力网络建设遵循"美国本土先行、全球枢纽辐射"扩展路径,意在建立对全球AI基础设施的“标准制定权”和“最终控制权”,从而实现未来AGI所需的独立算力供应。
软件端:从“工具型应用”向“Agent平台”转型。10月7日,OpenAI DevDay 2025标志着AI技术与软件生态融合的重大转折点。通过Apps SDK、AgentKit、Codex和增强的API矩阵,OpenAI构建出以ChatGPT为入口、以自然语言为交互方式的新软件生态,形成以语言为媒介、以智能体为接口、以AI为核心的新计算范式。此转型将掌握下一代软件生态主导权,通过打造以ChatGPT为核心入口的生态系统,OpenAI不仅能够建立更深的护城河,还能掌握应用分发权与交易抽成权,其商业模式将从按token收费的SaaS模式,转向类似Apple App Store的高利润率平台模式。
融资端:循环资本与生态绑定。OpenAI为支撑其万亿级算力建设计划,与英伟达、AMD等芯片巨头构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融资模式:英伟达的“循环融资”与AMD的“股权换采购”。这两种模式通过将供应商深度绑定,以未来收益预期置换当下算力资源,显著缓解了OpenAI的短期资金压力。然而,这两种模式高度依赖未来AI需求的指数级增长,存在结构性脆弱性。应动态评估OpenAI商业化进度与产业链风险,避免过度暴露于高杠杆环节。
投资建议:见正文。
风险提示:技术迭代不及预期的风险;商业化落地不及预期的风险;政策支 持不及预期风险;全球宏观经济风险。
正文内容
01
硬件端:Stargate重塑AI基建竞争格局
AI巨头“铁索连环”,主导全球AI产业方向。英伟达与OpenAI通过千亿美元级投资深度绑定,同时联动微软、AMD、甲骨文等巨头,在硬件供应、资本注入、云服务、风投布局等维度全面协同,覆盖从芯片到应用的全产业链。这种“资金—技术—生态”的闭环,掌控算力迭代节奏、资本流向与场景创新路径,定义全球AI产业的发展边界与演进方向。
全球AI模型厂商的迭代节奏加速。OpenAI的GPT系列、Google的Gemini系列、Anthropic的Claude系列等,更新周期从数月压缩至更短,参数规模、上下文窗口与性能指标持续跃升。迭代背后是对算力的需求呈指数级猛增,每一次模型升级,都需要数万甚至数十万颗高端GPU的集群计算力支撑。算力已成为AI时代的 “战略资源”,算力储备充足的厂商能以更快节奏推出更强模型,在商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主导着技术演进与市场格局的走向。
从模型提供商到AI基础设施巨头的转型。OpenAI正在推进一项规模空前的万亿级垂直整合战略“星际之门”计划,目标是在2025-2030年间总投资规模预计将达到1万亿美元,在2029年前建设20个专注于AI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标志着OpenAI从一家专注于AI模型研发的公司,向控制全栈AI生态的基础设施巨头转型。意在建立对全球AI基础设施的“标准制定权”和“最终控制权”,从而实现未来AGI所需的独立算力供应。
OpenAI与多家公司深度绑定,共筑AI生态。该万亿计划由一系列与芯片巨头、云服务商和能源企业的高度协同合作构成。主要合作项目包括:与英伟达的1000亿美元投资及10GW算力集群建设、与AMD的6GW算力合作(通过股权换采购模式)、与博通的10GW定制AI加速器联合开发,以及与甲骨文的3000亿美元云服务采购协议等。这些合作在短时间内密集达成,构成OpenAI未来五年算力帝国的基本轮廓。
OpenAI全球算力网络建设遵循"美国本土先行、全球枢纽辐射"的扩展路径。从时间框架来看,OpenAI的万亿计划分为两个关键阶段:
第一阶段(2025-2027年)聚焦于美国本土算力枢纽的快速部署,包括"星际之门"项目的首批数据中心投运;美国本土是OpenAI算力网络的核心区和优先建设区域。2025年9月,OpenAI在得克萨斯州阿比林的"星际之门"首座数据中心园区已接近完工并部分投入运营。该站点采用甲骨文云与英伟达芯片,规划容量超过1GW。与此同时,OpenAI联合甲骨文、软银宣布在得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和俄亥俄州等地新建5座大型AI数据中心。其中,阿比林附近的扩建项目、新墨西哥州埃尔帕索以北的一处场地,以及中西部尚未公开的一个地点,三处中心合计提供5.5GW电力容量,由甲骨文参与建设。到2026年下半年,OpenAI与软银合作的两大位于俄亥俄州洛兹敦、得州米拉姆县的关键项目将正式上线,新增1.5GW算力容量。这一阶段部署完成后,OpenAI在美国本土的算力总容量将达到7GW,足以支撑GPT-6、GPT-7等下一代大模型的训练需求。
第二阶段(2028-2030年)着眼于全球算力网络的扩展与优化,OpenAI预计需要构建总容量超过20GW的算力基础设施网络,长期需求可能接近100GW,这一规模相当于当前全球AI算力总需求的数倍。除美国本土外,OpenAI正在中东、欧洲和亚太地区规划区域性算力枢纽,以构建真正的全球算力网络。其中,与阿联酋G42在阿布扎比合作的"StargateUAE"项目里,首期工程计划于2026年上线,预计配备10万块英伟达芯片。这一布局不仅考虑了该地区丰富的能源资源,也体现了OpenAI在算力布局上的地缘政治多元化策略。欧洲市场方面,OpenAI正与英国、挪威等国家政府洽谈建设区域性算力中心,以规避欧盟日益严格的数据监管风险。亚太地区则重点关注日本、新加坡等数字基础设施发达的国家,以满足该地区快速增长的数字经济需求。
02
软件端:从“工具型应用”向“Agent平台”转型
算力提升直接推动ChatGPT的功能边界扩展。10月7日,OpenAI DevDay 2025发布GPT-5 Pro、App SDK、AgentKit、ChatKit和Codex,预示AI正式从“对话时代”迈入“执行时代”。Apps SDK将ChatGPT转化为能够承载完整应用的操作系统;AgentKit让每个开发者都能轻松构建AI智能体;Codex重新定义软件编写方式;而全新的API矩阵,包括GPT-5 Pro、Sora 2等为这一切提供底层支持。这四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从底层算力到上层应用的完整闭环,标志着OpenAI正式从“模型公司”转型为“平台公司”。
应用生态层面叠加三条收入曲线。OpenAI通过与AMD、博通以及与甲骨文等头部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实现“租用算力”转向“自有算力”,从“模型公司”转向“制造公司”的转变。在垂直整合的逻辑下,OpenAI横跨硬件、模型与分发三层产业链,把中间利润层完全内化。这种纵向一体化结构,使OpenAI成为全球首家同时控制算法与能源密度的科技企业。这一闭环代表三条收入曲线的叠加:
模型API的高频调用带来持续现金流,构成“云订阅型”稳定基底;
Apps SDK与AgentKit的交易抽成提供高毛利增量,类似App Store的生态利润;
Codex与企业集成形成B端锁定,带来年金式合同收入。
三者结合后,OpenAI的财务结构呈现SaaS+平台+开发工具的混合模型,未来将更接近Apple或Microsoft这样的综合生态企业。
03
融资端:循环资本与生态绑定
AMD模式:以未来表现为基础的“股权换采购”。OpenAI计划采购和部署高达6GW AMD GPU算力,首批1GW在2026年下半年开始部署。后者则是送上认股。协议的核心是AMD向OpenAI发行了认股权证,允许其以每股仅0.01美元的名义价格,购买最多1.6亿股AMD股票。如果未来AMD股价因OpenAI的大规模采用而上涨,OpenAI持有的潜在股份价值将与硬件采购成本相近,使其几乎可以“免费”获得这批算力。这本质上将硬件销售转化为股权配置,将AMD的长期估值与OpenAI的基础设施增长直接挂钩,形成共生关系。并为OpenAI创造了一条潜在的“自筹资金”路径:随着采购里程碑的达成和AMD股价的上涨,OpenAI可以将已行权的股票变现,用以资助后续的GPU采购,极大地缓解了自身的资本支出压力。
英伟达模式:更直接的“循环收入”。英伟达计划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这笔资金反过来可供OpenAI购买英伟达的芯片,来建设至少10GW的AI数据中心,相当于400万-500万GPU。此“循环收入”,即供应商的资金注入最终以收入形式回流。
OpenAI万亿计划存在“资金+变现+执行”三方面挑战。OpenAI收入扩张速度非常快、规模已经达到今年约百亿美元级别,但仍与“万亿美元级”的支出承诺差距极大。另外,在基础设施、算力、模型训练上的投入是重资产、长期回报型,且短期内难以通过目前业务完全覆盖。
1. 从运营现金流视角看:OpenAI在2026年的年度运营基础设施成本(包括推理、训练、人员等)约为350亿美元。在这笔支出中,资金来源大致构成如下:
OpenAI自身收入:贡献约48%;
供应商融资:贡献约27%;
外部股权/债务融资:贡献约25%。
在这个模型下,OpenAI可以通过自身造血和合作伙伴的支持,覆盖大部分日常运营开销,资金结构相对平衡。
2. 将未来重大资本承诺纳入考量:与英伟达合作自建数据中心(预计2026年需要约600亿美元资本),以及为“星际之门”项目投入的资金(预计2026年为190亿美元)计入未来资本支出后,OpenAI在2026年一年的总资金需求将从350亿美元飙升至约1140亿美元。面对这1140亿美元的巨大资金缺口,资金来源结构变化如下:
外部股权/债务融资:依赖度激增至75%;
OpenAI自身收入:贡献比例至17%;
供应商融资:贡献比例降至8%。
OpenAI为支撑其万亿级算力建设计划,与英伟达、AMD等芯片巨头构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融资模式:英伟达的“循环融资”与AMD的“股权换采购”。这两种模式通过将供应商深度绑定,以未来收益预期置换当下算力资源,显著缓解了OpenAI的短期资金压力。然而,这两种模式高度依赖未来AI需求的指数级增长,存在结构性脆弱性。应动态评估OpenAI商业化进度与产业链风险,避免过度暴露于高杠杆环节。
04
投资建议
建议关注算力产业链,具体细分赛道如下:
GPU:海光信息、寒武纪、阿里巴巴、百度集团、摩尔线程、沐曦股份、龙芯中科等;
服务器:中科曙光、浪潮信息、紫光股份等;
液冷:英维克、东阳光、曙光数创等;
电源:欧陆通、麦格米特、中国长城等;
柴油发动机:潍柴重机、泰豪科技、科泰电源等;
EDA:华大九天、概伦电子、广立微等;
IDC&算力租赁&算力芯片等:协创数据、奥飞数据、科华数据、宏景科技、卡莱特、大位科技、润泽科技、数据港、光环新网、世纪互联、万国数据、亿田智能、有方科技、润建股份、首都在线、云天励飞、云从科技;
华为链&国产链:神州数码、纳思达、软通动力、智微智能、广电运通、禾盛新材、拓维信息、中国软件国际等。
AI应用产业链:金蝶国际、第四范式、快手-W、迈富时、美图公司、阿里巴巴、腾讯控股、百度集团、金山办公、福昕软件、虹软科技、科大讯飞、万兴科技、美图公司、新致软件、合合信息、百望股份等。
技术迭代不及预期:若AI技术迭代不及预期,大模型优化受限,则相关产业发展进度会受到影响。
商业化落地不及预期:大模型结合应用的盈利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后续商业化落地进展有待观察。
政策支持不及预期:新行业新技术的推广需要政策支持,存在政策支持不及预期风险。
全球宏观经济风险:垂直领域公司与下游经济情况相关,存在全球宏观经济风险。
注:文中报告节选自财通证券研究所已公开发布研究报告,具体报告内容及相关风险提示等详见完整版报告。
证券研究报告:《OpenAI:万亿美元算力战略的资本博弈》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9日
报告发布机构:财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分析师 杨 烨
SAC证书编号:S01605220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