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19 05:19
(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本报讯(记者 吴巧君)我市近年来推动石化产业加快转型升级、迈向高端。2024年全市石化产业实现产值近45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20%,位列全市工业十大产业之首。今年前8个月,我市石化产业增加值增速达4.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38.5%。这是记者从日前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解读石化化工中试管理政策吹风会”上获悉的。
石化产业基础雄厚空间载体充足
我市作为中国近代北方工业的重要发源地,石化产业历史悠久、基础雄厚。早在二十世纪初,天津就已建成近现代化制碱工业,“红三角”纯碱传承百年,成为民族工业的代表。天津石化产业历经百年积淀,已形成油气开采、炼油、基础化工、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的完整体系。
出席吹风会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陈良文介绍,天津石化产业集聚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桶油”,并拥有渤海、大港两大油田,原油开采能力近4000万吨/年,位居全国首位。我市培育起拥有百年历史的本土企业天津渤化集团,吸引了巴斯夫、LG化学等10余家全球化工百强企业在津布局展业,培育了利安隆、绿菱气体等本土优质企业。我市石化产业空间载体充足,发展空间广阔。在滨海新区南港区域拥有40多平方公里可出让工业用地;以南港为核心,临港、大港化工园区协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聚集效应日益凸显;南港工业区去年跻身“全国高质量发展化工园区”30强,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科技创新资源汇集
出席吹风会的市科技局副局长梅志红介绍,我市石化领域在学科、人才、平台、企业方面具备较强实力,形成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在学科人才方面,我市拥有化学、化工相关“双一流”学科5个,其中南开大学化学学科、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被教育部评定为A+学科,相关领域科研实力位居世界前列;同时,拥有两院院士7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73人,引领我市石化产业创新发展。在平台载体方面,我市石化领域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13个,战略科技力量稳步增强;建有物质绿色创造与制造海河实验室等市级创新平台55个,创新基底持续夯实。在企业主体方面,我市石化领域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0家,科技领军企业29家,天辰公司、金发新材料、利安隆新材料、久日新材料等一批龙头企业在各细分领域持续开展科技创新,攻克了一批“卡脖子”技术,实现了国产替代。在原创成果方面,我市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物创海河实验室等重点高校平台通过技术攻关,形成了手性螺环催化剂、高效甲烷纯化膜、丙烷脱氢催化剂等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技术水平国际领先。
“下一步,为更好推动我市石化领域优质技术成果落地转化,市科技局将认真落实上半年我市出台的《关于支持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相关政策,聚焦我市石化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需求,着力推动产学研联合攻关,突破一批石化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将积极宣传好、落实好今年8月1日开始施行的《天津市石化化工中试基地和中试项目管理办法(试行)》,鼓励我市各类创新主体与中试基地紧密合作,开展中试放大和转移转化;同时,坚持高水平建设天开高教科创园,促进高校石化领域技术成果孵化和转化,落实好科技成果转化后补助、‘先使用后付费’等政策措施,多措并举推动我市石化领域技术成果落地转化,让实验室的优质‘样品’转变为生产线上的优质‘产品’,有力支撑我市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梅志红表示。
规划引领政策支持
出席吹风会的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孙文秀介绍,当前,我市正在编制绿色石化产业“十五五”专项规划和南港工业区总体发展规划,下一步,天津将围绕石化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持续优化政策环境,强化规划引领,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中试基地和创新平台,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助力石化产业“减油”“增化”“提质”。
孙文秀介绍,正在编制的规划,将着力突出科技创新及中试放大,要建设一批世界级中试基地,打通“科研成果”到“产业化应用”的通道。在中试项目建设方面,将发挥南港工业区科创中心载体作用,围绕聚烯烃、催化剂等方向,加快建设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中国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等公司在津布局的一批中试基地,促进国家级研发成果在津转化产业化。在政策支持方面,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红利集中释放期,指导中试项目申报超长期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化工产业技术攻关等国家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