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公募供给侧约束疾行

2025-10-18 17:35

(来源:资管风铃)

作者:宫何

10年前的2015年,中国钢铁行业在头部企业的低价内卷下陷入严重过剩,产能利率用一度跌破3/4。

一时间,行业利润快速萎缩,不少钢铁企业深陷亏损泥潭。

但在随后数年的政策、市场多因素作用下,一场供给侧改革所推动的行业出清,让长期存在的过剩产能问题得以纾解,行业效率、产品技术与集中度均得到了优化与提升。

今日中国制造业奔走疾呼的“反内卷”,某种意义上也是当年供给侧改革的精神外延。

事实上,这种自下而上的重整故事不仅在制造业中上演。

过去数年间因市场震荡而备受冲击的公募行业,其供给侧同样在呈现出显著渐变。

10月10日,作为光大证券旗下的资管子公司,光大资管正式从公募牌照申请审批名单中消失;无独有偶的今年8月,广发证券旗下的广发资管更早前就已撤回了公募牌照申请。

前后短短2个月内,2家头部券商资管的公募申请先后打起退堂鼓,或许绝非偶然。

在已坐拥基金公司的基础上,部分券商如今仍致力在资管版图追加公募资质的努力,其结果却可能指向了加重当下行业的过剩产能与低效竞争的担忧。

可预见的是,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之下,未来公募管理人准入不但将继续趋严,身处尾部的管理人或迷你化的僵尸基金也将迎来更快的淘汰。

01

严控入口

光大、广发接连2家券商资管进军公募业务的出师未捷,或许正在向市场传递着牌照收紧的寒意。

头部券商折戟在前,目前尚处审核进度中的国投(安信)、国金2家券商资管的公募申请显然也在面临更大挑战。

券商资管的公募资质若能获批,本被视为继承亟待改造的券商参公大集合的绝佳载体。

但从去年起,不少券商纷纷将旗下产品转移至旗下公募机构,例如此次申报失利的光大资管就将大集合转至光大保德信旗下。

类似信号的闪烁,似乎已预告券商资管争取公募牌照难度的骤升。

现行的公募牌照规则遵循“一参一控一牌”的约束,原则上并不限制证券公司在控股一家公募基金公司的同时,可推动旗下资管或资管子公司申请公募牌照。

2022年施行以来,先后共计6家券商资管取得公募资质。

但最近一次获得公募许可的券商,还是追溯至2023年获批的兴证资管,而自此之后2年多来,再无1家拿到公募业务的入场券。

以上趋势的原因似乎也并不难察觉:如果不能解决公募机构差异化的发展问题,一味的加大牌照供给只会徒增同质化的低效产能。

对于公募牌照的审慎发放,早已成为一张明牌。

2022年之后,仅有苏新、安联、鹏安3家基金公司获批,而新设立的机构大多具有较为鲜明的外资或地方金融背景。

今年以来,尚无一家包括券商资管在内的公募业务申请获得批复。

这一现象确实发生在公募管理人数量愈来愈多的背景下。

截至10月15日的Wind数据显示,全市场包括具有参公大集合券商在内共有192家公募机构处于运作状态。

虽然总数较10年前增长接近翻倍,但多达88家机构的非货规模未能追及200亿元,没能达到300亿元的更是多达102家,超过现存总数的半数之上。

哪怕在存量机构的转手过程中,股东方也被提出了更严苛的隐形门槛。

近年的最典型案例,莫过于宝能系甩卖的前海联合基金的控制权先后经历了5次拍卖,才被上海证券以不到4000万元价格接得。

如今一张公募牌照的交易,价格已不是核心障碍,能否具有充沛的股东资质才是关键。

一方面,在管理人分类评价政策落地的近1年来,公募机构的合规成本骤然提高,C类等低评价机构的业务申请将面临更大困境;另一方面,从费率到佣金,再到销售端的三重改革,也在倒逼行业进一步向市场让利,而这客观上也将进一步加速行业出清。

事关行业牌照准入门票的管理,已从“合规底线” 逐渐抬升至“能力高线”。

02

代谢之轮

管理人过剩的连带结果,自然是公募产品的过剩。

截至2025年10月17日的Wind数据统计,全市场运作中基金总规模达34.8万亿元,已是10年前的5.6倍,但如此增长背后基金产品总数也激增至如今的13310只,已超过10年前的6.5倍。

市场高景气时期,新基供给侧野蛮扩张背后,是单只产品平均规模的倒退。

10年前行业平均单只基金规模尚有30亿元,如今这个数字已缩水至26亿元;单只产品规模中位数更是从7亿元锐减至4亿元。

公募资产管理业态虽然在过去10年获得了总量上的数倍式增长,但“大而不强”和与之相伴的“投资者获得感匮乏”始终是萦绕在行业上空多年的一道诅咒,构成了行业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内源。

如今,针对迷你基金的淘汰现象确实更加频发。

虽然权益市场持续向好,但今年以来累计清盘的基金数量已达290只,创下2019年以来的新高,也成为清盘基金数量连续每年超过200只的第4年。

还有更多迷你基金挣扎在清盘边缘。

截至2025年中报,规模不足5000万元或持有人未达200人的基金多达1143只,占比接近1/10;而成立未满3年的发起式基金中,仍有896只规模不足2亿元存续线。

当然,存量的出清提速也许远远不够,毕竟依靠新基发行而驱动规模增长的惯性还迟迟未能打破。

在超过36万亿的公募总盘子中,至少有高达19.24万亿来自于产品发行环节,占比超过53%。

规模增长主要通过销售渠道助力的发新,而非基于长期业绩所释放的内生性自然增长,其背后正是多年存在“赎旧买新”的副作用。

该模式不仅抬高投资者的持有成本,也削弱了长期价值投资的根基,无形间加剧了产品同质竞争,更稀释了存量产品的持续营销动力。

投资者对长期业绩的信任远未完全建立,产品持有体验的缺失使得“赎旧买新”成为常态。

资金在不同产品间的迁移腾挪,难以沉淀为真正的长期资本。

渠道端重首发佣金、轻持营服务的利益导向,进一步加剧了内在的结构性矛盾,而如今公募改革面向销售渠道端的第三波手术,针对的正是这一多年顽疾。

供给约束的疾行,能否促进行业从“发新”向“持营”的变迁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