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零售巨头转身,自有品牌能否再造大润发?

2025-10-17 16:51

(文/刘媛媛 编辑/周远方)

在零售业的“寒冬”中,巨头们正在寻找新的“棉袄”。

当消费者走进任何一家大润发,会发现自己被越来越多的“陌生”品牌包围,它们包装醒目、价格诱人,名称却并非熟悉的国民品牌,而是“超省”“润发甄选”等。这些,正是大润发全力押注的未来:自有品牌。

从米面粮油到纸巾零食,从“接地气”的平价线到对标国际品质的高端线,大润发的品牌转型运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推进。试图在中国零售业风云激荡的十字路口,用自有品牌,杀出一条“血路”。

然而,这条路真能通往“春天”吗?当前,山姆、盒马等会员店巨头正在为稀缺货源激烈竞逐,拼多多、淘宝特价版等平台以极致低价横扫“白牌”市场,大润发又如何能成为消费者的必选项?

时势下的“自我变革”

消息面上看,2025年10月,大润发在全国门店同步启动了“自有品牌节”。这是继昆山大润发“爆改”刷新行业纪录后,大润发以“自有品牌”为锚点,掀起的新一轮民生消费热潮。

“自有品牌节”期间,大润发上架了包括具有性价比的“超省”系列和关注品质生活的“润发甄选”系列,一次性集结近500款自有商品,主打的是“兼顾成本控制与品质体验”的双轨策略。

其中,“超省”系列的产品包括:11.8元/袋的手撕猪肉脯、4.9元/包的一次性保鲜膜罩、9.9元的洗护三件套等,直接对标电商底价;“润发甄选”系列则把价值做高,推出了内蒙古库布其限定有机奶、盘锦大米、呼伦贝尔羔羊肉卷等20余款国家地标产品。

这种用自有品牌打反差互补牌的策略,让大润发成为洞察消费分层需求的商超代表。不过,该决策布局也是外力挤压与内力驱动共同作用下的必然选择。

首先,传统商超的商业模式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线上电商(如拼多多、抖音电商)与线下新兴业态(如会员店、硬折扣店)的双重夹击,使得大润发此类传统商超赖以生存的“收租式”渠道盈利模式难以为继。

据《2025年中国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24年全国大型实体超市净关店数量达到687家,较2023年增长23.6%。2024年,近六成连锁超市销售额下滑。另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2023年大型超市业态平均毛利率仍徘徊在18%-20%的低位。

另一方面,消费者心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消费趋于理性,“性价比”成为核心诉求。而传统的“品牌货”因包含了高昂的营销渠道费用,价格难有下降空间。这为零售商绕过品牌方,直接为消费者提供“平价优质”的选择创造了机遇。

其次,对于大润发自身而言,发力自有品牌更是其突破增长瓶颈的关键。此前,大润发经历了艰难的数字化改造。尽管改造后线上业务有所增长,但并未能完全抵消线下客流下滑的影响。

财务数据显示,2023至2025财年,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的收入由约836.6亿元下降至715.5亿元,降幅明显;毛利亦有小幅下滑,从205.8亿元降为172.4亿元。

晶捷品牌咨询创始人、战略品牌专家陈晶晶认为,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发力自有品牌,大润发得以绕开层层渠道与促销返点,在成本端掌握更大的自主权。同时依托既有规模与供应链体系,有助于把自有品牌逐步做大成利润中心。

“大润发此轮自有品牌战略,本质上是对财务压力与市场格局变化的主动应对。”陈晶晶向观察者网说道。

供应链“破壁”与“重构”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底,大润发两大自有品牌共计推出商品SKU数近500个,覆盖休闲食品、酒饮、五谷、调味、面点、水产、家庭清洁、百货等50余个品类。

其中,自2024年6月重启的“超省”系列,至今已累计推出商品SKU数近300个。截至2025年9月,“润发甄选”系列已布局超200个SKU。

而大润发能够在自有品牌领域快速铺开近500款商品,背后是其对供应链体系的深度改造与重构。对于零售商而言,自有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价格优势,更取决于能否持续稳定地提供符合品质标准的产品。

对此,大润发的做法是,依托大卖场全国供应链资源,从源头上进行全链路的品质管控和价格力打造,每款商品上市前,都严格审核、多轮打样,数次盲测、层层评选。

大润发相关负责人表示,“超省”系列主要是通过直连工厂,去中间商环节,去品牌溢价,聚焦价格竞争力,打造“民生基础”“市场爆款”“极致性价比”三大维度;

“润发甄选”系列则重点关注“健康趋势”“地方风味”“权威认证”三大维度,深入内蒙古、东北等优质产地,将地方特色转化为具有品牌信誉的商品价值。比如,与库布其牧场合作,推出有机牛奶;跟高邮咸鸭蛋基地合作,推出具有“古法腌制”工艺的咸鸭蛋。

在陈晶晶看来,这不是大润发一家的选择,而是整个零售行业在存量竞争时代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路径,中国零售业正从“渠道红利”迈向“供应链红利”的新阶段。

“后疫情时代,消费者更理性,‘高性价比’‘原产地直采’成为共识。竞争焦点也从货架数量转向对消费者洞察、供应链整合与品牌故事的掌控,这将成为未来五年的行业起点。”陈晶晶进一步强调,零售商若要成功转型为自有品牌商,必须从“贴牌采购”走向“联合开发”,掌握上游供应链、研发标准与生产资源,才能获得持续毛利与品牌溢价。

同时,企业要明确品牌定位——是以极致性价比撬动客流,还是以创新体验提升形象。“唯有建立品牌级质量标准与追溯体系,并以数字化供应链和柔性制造实现差异化,才能让自有品牌成为消费者主动选择、口碑累积的真正品牌。”

而在这方面,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山姆、盒马、胖东来也都在抢货源、做供应链,甚至在某些领域布局更早、理念更超前。山姆凭借全球采购体系打造稀缺爆款,盒马以数字化驱动实现精准上新,胖东来则凭借极致服务与情感链接构筑护城河。因此,大润发还需要努力从“拥有供应链”升级为“定义供应链”。

前路依然挑战重重

展望未来,大润发的自有品牌战略前景广阔,但也并非一片坦途。

光明前景在于,随着自有品牌销售占比的提升,大润发的毛利率和净利润率有望得到结构性改善。另外,当消费者因为“只有这里才能买到”的独特商品而选择大润发时,它就从一个可被替代的渠道,变成了一个不可替代的品牌,从而建立起深厚的护城河。

此后,大润发还可以更深入地利用消费数据,开发出更贴合区域甚至单店需求的特色商品,实现“千店千面”的精细化运营。

并非顺畅无阻的点在于,其正身处一个强敌环伺的竞技场,既有“前后辈”的围剿,也有线上平台的抢食。

除了大润发之外,众多传统商超都推出了自有品牌。比如沃尔玛的“惠宜”、永辉的“田趣”等早已深耕多年,拥有先发优势和一定的市场认知度。尤其是山姆会员店的“Member‘s Mark”,以其卓越的品质和极高的会员价值认同,树立了自有品牌的成功典范。

近年来崛起的硬折扣连锁,如奥乐齐ALDI、盒马奥莱等,商业模式的核心就是高比例的自有品牌。它们以精简SKU和低价,对传统商超构成了冲击。大润发发力自有品牌,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这种模式的防御性跟进。

再有,拼多多、淘宝特价版等平台,通过“白牌工厂”模式,实现了更低价格的商品直达用户。虽然品质感遭到质疑,但其价格优势对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不断分流着传统零售的底层客群。

 因此,在这场“混战”中,大润发需要比竞争对手更快地推出爆款、迭代产品,并快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中国消费者对商超自有品牌的接受度正稳步提升,但仍存在信任断层。”陈晶晶指出,对大润发而言,最大的挑战不是产品力,而是消费者对其“渠道商”的刻板印象。要打破这种角色固化,大润发需要做认知重塑。

例如,在门店中强化体验区、打造口碑裂变机制,并通过社交传播构建信任闭环,才能让消费者从“信渠道”转向“信品牌”。

总体来看,传统商超的自有品牌探索,是一次从渠道平台向品牌生态升维的艰难跃迁。这条道路勾勒出中国实体零售转型的方向:唯有掌握商品的定义权与价值创造权,才能穿越周期,构筑起属于自己的壁垒。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