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热门资讯> 正文

下游餐饮业放缓 内地预制菜行业爆危机 学者料5年后不足1/10存活

2025-10-17 06:56

「花高价吃预制菜到底值不值?」近日罗永浩与西贝的公开论战,意外掀开了预制菜行业的残酷真相:在年产值逼近5000亿元(人民币,下同)的繁荣表象下,一场行业危机正在加速爆发。安井食品遭遇上市以来中期利润首度下滑,国联水产更从盈利飙升逆转劲蚀5.44亿元,龙头企业集体失速敲响警钟。业内人士卫鹏透露,地方政府为维持稳定,频繁介入推动大企业并购濒危企业,此举虽缓解短期阵痛,却严重拖延产业结构调整。有经济学家更预测,当前6.8万间预制菜企业中,5年后仅约5000间存活。

去年市场规模达4580亿

据艾媒谘询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850亿元,按年增长33.8%。随着行业科技进步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大,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490亿元。然而,在整体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行业内部却暗藏隐忧。

2024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850亿元,按年增长33.8%。

龙头安井食品利润急降

多间龙头企业最新财报披露,行业增速明显放缓。被视为行业风向标的安井食品,2025年上半年出现中期净利润首次下滑,跌幅达15.79%。更值得关注的是,其预制菜业务增速从2023年同期的58.19%,骤降至0.4%,显示主营业务面临严峻挑战。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头部企业。千味央厨2025年上半年直接转为营收微降0.7%、净利润大幅下滑39.7%,经销商数量净减少362间,渠道压力显著。曾被视为破局样本的国联水产更经历戏剧性转变,从2024年上半年盈利增长109.41%,到2025年上半年亏损5.44亿元。

业内人士分析,产能过剩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初,国内存续的预制菜相关企业超6.8万间,2024年新增注册企业近1.1万间,按季增长达135%,数量创历史新高。

安徽一间企业生产牛肉汤预制菜。

受下游餐饮业放缓影响

壮壮酒馆创始人贾钰坤表示:「预制菜是餐饮连锁标准化的必经之路,但如今连锁餐饮增速放缓,B端竞争反而加剧,导致上游议价空间被压缩。」目前,B端销售额占比超过70%,下游餐饮业的经营波动直接影响上游业绩。以海底捞为例,其2025年上半年营收下降7%,对供应商的采购量也同步下降。

在广东阳江经营海鲜预制菜的卫鹏透露,当前行业产能过剩导致企业毛利率普遍偏低。「像我们这样联系货源拿给加工厂加工的企业,毛利率只有0.6%至0.8%。这已经算是幸运的,还有无数公司挣扎在亏损边缘。」

除了B端市场的激烈竞争,C端市场也面临严峻挑战。近期罗永浩事件更是将预制菜的信任问题彻底引爆。社交媒体上,自制「冷冻菜」的社群不断扩大,用户普遍反映「市售预制菜贵、上新慢、容易吃腻」。

学者:须解决信任危机

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指出,预制菜产业要实现从「数量爆发」到「质量进化」的跨越,必须聚焦于解决其核心的信任危机和技术瓶颈。「一方面应加速国家级行业标准的制订和推广,并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进行严格规范和公示;另一方面应投入研发资源进行烹饪科学研究,例如模拟出中式炒菜的『锅气』和复杂风味。」

对于行业未来发展,宋清辉预测,相较于目前逾6.8万间的庞大基数,未来五年后真正能在竞争中存活、具备持续盈利能力和规模效应的企业,其数量很可能锐减至5000间以内,其中能对市场产生实质性影响力的企业可能不超过1500间。

宋清辉预期,未来5年后真正能在竞争中存活、具备持续盈利能力和规模效应的企业,数量很可能锐减至5000间以内。

专家吁提升行业透明度

卫鹏进一步指出,当前去产能最大的阻力在于「部分企业虽经营困难,但考虑到其倒闭可能带来的较大社会与经济影响,地方政府时常居中协调,促成大企业对其进行兼并,这使得整个产业的去产能过程显著延长。」

他强调,推动行业透明度对产业改革至关重要。并说:「提升行业透明度是重建消费者信任的关键,唯有如此,企业的利润空间才能得到实质改善。这就如同此前顺德鱼生被指存在寄生虫问题,在经过权威部门的科学验证与澄清后,公众疑虑得以消除,整个行业的根基才得以稳固,未因单一事件而动摇。」

来源网址 : 下游餐饮业放缓-内地预制菜行业爆危机-学者料5年后不足110存活 | 星岛头条

星岛日报2025年10月11日版

风险及免责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应结合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必要时,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