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17 16:07
(来源:中国水运网)
转自:中国水运网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的夜晚,500多盏太阳能路灯如繁星点点,照亮了彝族苗族同胞的回家路;毕节职院的实训基地里,95后青年小杨操作着港口机械设备,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珠江夜游的“化屋号”游船上,苗绣、黄粑等黔西特产成为游客们争相选购的伴手礼……
这些看似互不相关的场景,背后却由一条东西部协作的纽带紧密相连。作为这一纽带的重要编织者,广州港集团用九年时间,以“一盏灯照亮乡村路、一个班培育技能人才、一艘船联通两地情、一条链畅通东西通道”的多面实践,探索出从“输血”到“造血”、从“帮扶”到“协作”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东西部协作贡献了独具特色的“广州港方案”。
点亮乡村 再结珠江情缘
“过去村里没有路灯,晚上出门都得打手电筒,现在好了,广州港集团给我们装上了太阳能路灯,晚上串门、出行都方便多了。”海拔2200多米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是贵州“高原上的高原”。这里居住着彝、苗、回等少数民族群众,曾经因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了发展步伐。
自2021年结对帮扶板底乡及曙光村等10个村以来,广州港集团已投入帮扶资金445万元,不仅安装了500多盏太阳能路灯,还修建了7000多米进寨路、入户路和产业路,修建圈舍、公厕等设施70余处。在帮扶工作中,广州港集团注重“因地制宜”。板底乡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撮泰吉”,集团正与当地政府携手推动民俗广场、非遗展厅建设,让古老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
2022年初,一艘以黔西市化屋村命名的“化屋号”游船在广州珠江启航,成为东西部协作的“反向飞地”新模式。“我们通过‘化屋号’这个流动的展示平台,让广州市民在游览珠江的同时,就能了解和购买到贵州的优质农特产品。”广州港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化屋号”不仅是文化旅游的载体,更成为黔货出山的桥梁。
在游船上举办的黔西市招商引资暨农特产品推介会,促成项目签约金额达3.6亿元。2024年4月,首届贵州牛肉粉文化旅游季在“化屋号”启动,推动贵州生态黄牛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当年签署的肉牛供应合作协议金额约4亿元。开航至今,“化屋号”已航行2500余航次,接待游客超42万人次,实现了“文旅融合、以旅促产、以产兴农”的良性循环。
授人以渔 创新帮扶新模式
从黔西北高原到珠江口岸,一场跨越千里的山海协作正在谱写新时代东西部协作的生动篇章。
“如果没有‘广州港班’,我可能现在还在老家打零工。”来自毕节市的小杨,是“广东技工·广州港班”的首批毕业生之一。如今,他已成为广州港南沙港区一名龙门吊司机,凭借一技之长在这座城市站稳脚跟。2017年,广州港集团创新推出“广东技工·广州港班”智力帮扶项目,采用“2+1”培养模式:学生前两年在毕节职院学习理论基础,第三年到广州港进行岗前实习,合格后直接就业。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单纯捐资捐物的帮扶方式,变“输血”为“造血”,从根本上解决了支援对象的就业问题。
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智力帮扶,九年来,“广州港班”已开设9个班,招收300多名学生,投入456万元用于实训教学和奖学金发放,为151名学生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一模式产生了强大的“头雁效应”。广汽、广药、广州地铁等18家企业相继开办同类型订单班70多个,招收学生近3000人,形成了“培养一人、就业一个、致富一家”的辐射效应。
港铁联运 打通“最后一公里”
作为港口企业,广州港集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贵州成立贵州海铁陆港物流有限公司,打通了贵州至广州的物流大通道。2017年至2025年6月,累计完成空重联运量近2.7万标准箱,将贵州的电视机、辣椒油、汽车零配件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市场。
2024年,贵州海铁陆港完成空重联运量超3500标准箱,其中重箱运输的产品涵盖了电视机、辣椒油、汽车零配件、茶叶等贵州特色产品。这一物流通道的建立,显著降低了贵州企业的物流成本,为“黔货出山”提供了坚实保障。
九年协作,硕果累累。广州港集团的东西部协作工作已从单点帮扶走向系统赋能,形成了“教育+产业+文化+物流”的多维协作体系。“广东技工·广州港班”荣获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广州港集团荣获广东省和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从点亮乡村的一盏灯,到改变命运的一个班,从连接两地的一艘船,到打通产业的一条链,广州港集团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山海相连,心手相牵”的协作精神。东西部协作不是简单的帮扶,而是相互成就的美好相约。当西部地区的资源禀赋与东部地区的市场优势有机结合,当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现代文明的活力相互交融,乡村振兴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