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17 10:47
中国工业报 王珊珊
10月16日,云迹科技(02670.HK)正式登陆港交所,成为港股市场“机器人服务智能体第一股”,同时也是2025年首家依据《上市规则》第18C章上市的特专科技公司。所谓18C“特专科技公司”,是指2023年3月港交所在《主板上市规则》中增设第18C章,这条通道专为尚未盈利、但拥有核心技术能力的企业所设。
本次IPO共发售690万股H股,发行价为每股95.6港元,募集资金总额约6.60亿港元。其公开发售部分获得市场热烈响应,录得约5657.2倍超额认购,冻结资金约1891亿港元,共吸引26.3万名散户投资者参与。
上市首日,云迹科技以142.8港元开盘,较发行价大幅上涨49.37%。截至当日收盘,公司股价报120.50港元,总市值达82.81亿港元。
根据港交所公告,云迹科技在IPO前后均获得众多优质机构投资者的持续认可。
行业竞争与多元化挑战
云迹科技成立于2014年,自创立伊始,其创始人便将机器人定位于商用场景布局,使得云迹科技在众多同行仍受困于商业化难题时,率先实现规模化营收,并且年度营收达2亿元。云迹科技因此也成为资本“宠儿”。2014年成立至今,其已完成8轮融资,吸引腾讯、阿里巴巴、科大讯飞、联想创投、携程等产业资本,以及启明创投、沸点资本等财务投资者和多地政府引导基金的参与。截至2021年底最后一轮融资时,公司估值已达40亿元人民币。
事实上,早在2022年2月,云迹科技就曾计划在上交所科创板IPO,并紧接着启动上市辅导备案,不过最终撤销上市申请。
据招股书显示,2022年到2024年期间,云迹科技的收入分别约为1.61亿、1.45亿、2.4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约23.2%;毛利分别约为3927.1万、3915.7万、1.06亿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64.6%;毛利率分别为24.3%、27.0%、43.5%,呈逐年上升趋势。
收入构成主要分为三大板块:机器人及功能套件的销售与租赁、AI数字化系统的服务订阅与佣金,以及面向个人客户的商品销售。其中,以“润”系列和“格格”系列为代表的机器人产品销售贡献超过75%的收入。2024年全年,云迹科技在中国酒店场景机器人服务智能体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市场占比13.9%,在中国机器人服务智能体整体市场中,云迹科技同样以6.3%的市占率位列前茅。
对此,人工智能从业者李杰对中国工业报表示,当经济发展至特定阶段,服务行业(即第三产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领域。然而,低端服务业不仅工作辛苦,且报酬较低,此外,部分存在一定危险性的工作(如保安、危化品仓库管理等)可作为服务型机器人率先应用的场景。当前,人工智能(AI)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尚无法完全替代人类大脑进行创新,因此,服务型行业在短期内将是发展趋势。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云迹科技还处于亏损状态。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5年前5月,其亏损分别为3.65亿元、2.65亿元、1.85亿元和1.18亿元,和2024年前5个月的0.84亿元的亏损相比,同期亏损扩大。中国工业报也就亏损事宜邮件采访预计科技,截至发稿,并未收到回复。
对此,常信科技CEO葛林波对中国工业报表示,当前商业化进程受多重因素制约:技术方面,运动控制环境感知多机协同等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导致部分场景故障率较高;成本上,硬件研发供应链整合及定制化服务,导致单机成本居高不下,甚至酒店场景机器人日均使用成本可能也高于人工;场景适配性方面,不同场景需求差异大,如商务酒店引入机器人可能引发“缺乏人情味”的用户差评;商业模式上,多数企业依赖硬件销售服务收入占比不足15%,长期盈利模式尚未明确。
某机构投资经理黄先生对中国工业报表示,服务机器人无法开箱即用,需要专人部署,仅能作为移动平台,适用场景有限。
李杰分析,商业化挑战的根本在于投入产出比,也就是服务型机器人的研发生产及日常保养维护的成本,是否会超过原岗位的人力成本,是否更具备性价比。目前,服务型机器人只能从事简单的送餐、扫地等重复性且规定性极强的动作,对于有人或者车辆闯入、有人跌倒或者病发、有人破坏等意外情况还缺乏处置能力。
千乘资本投资团队认为,随着技术升级及社会老龄化,服务型机器人在医疗、家居服务领域的应用场景将持续扩展,有望推动服务型机器人需求进一步释放。未来机器人商业化的趋势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制造业机器人,二是服务型机器人,从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方面均将显著提升。
当前,服务机器人行业竞争日趋激烈。随着擎朗智能、九号机器人等企业纷纷入局,市场价格战持续加剧,直接导致酒店机器人平均售价从2016年的13.6万元大幅下降至2024年的1.31万元,跌幅超过90%,硬件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
在这一背景下,云迹科技通过调整价格策略,酒店客户数量从15000家增长至34000家,同比增幅达126%。
然而,激烈的竞争也给公司带来明显财务压力。为控制成本,云迹科技逐步收缩研发投入:研发开支从2022年的0.68亿元降至2024年的0.57亿元,研发费用占收入比重也从42.0%大幅下降至23.4%。
尽管一直在推动业务多元化,公司收入结构仍高度依赖酒店场景,2022年至2024年间,酒店场景收入占比仍分别高达70.1%、95.1%和83.0%。对此,IDC中国研究经理李君兰指出:“在功能趋同、价格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云迹科技也面临产品和业务相对集中等挑战。”
中国工业报就多元化场景布局以及技术创新实现差异化竞争战略规划事宜,采访以及科技,并未得到回复。
IPO热潮与商业化争议
在AI浪潮的推动下,机器人赛道今年以来热度显著攀升。
资本市场方面,行业标杆性IPO接连涌现。优必选(09880.HK)作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于2023年12月登陆港交所,目前总市值约618.7亿港元;一年后,越疆科技(02432.HK)成功挂牌,成为“中国协作机器人第一股”,在28岁创始人刘培超的带领下,其业务从工业场景延伸至商业与家庭服务,目前总市值已超229亿港元。此外,海康机器人已进入深交所审核阶段,优地、节卡、遨博等企业也纷纷推进IPO进程,预示着机器人领域或将迎来一轮上市热潮。
随着AI技术突破,具身智能机器人也成为新焦点。从年初引发广泛关注的宇树科技,到频繁获得融资的智元机器人、逐际动力、星海图等行业热度持续攀升。
然而,在从科幻走向产业化的狂欢中,质疑声也随之而来。金沙江创投朱啸虎曾公开表示,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项目,直指行业核心问题:机器人商业化路径尚不清晰,当前融资热潮中存在明显泡沫。他直言:“你们商业化可能的客户在哪里?”
至此,机器人赛道颇受争议的商业化问题再次摆到面前。
回到行业真正的需求痛点上,“我们希望机器人帮助人类做两件事情:第一件是人类不能做的事,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火救灾,医生、护士冒着自己健康被损害的危险进入辐射区、感染区和传染区的事情;第二类是人类不想做的事,那些简单重复枯燥一遍又一遍跑动的工作应该交给机器人去做。”这是云迹科技创始人支涛创业的初衷,“机器人把人类不能做的事和不想做的事拿走,把想做和愿意做的事留给人类。”这或许才是它们诞生的目的。
对此,葛林波表示,服务型机器人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但需突破技术成本和场景适配等核心瓶颈。云迹科技通过场景聚焦技术协同和生态整合,建立了差异化优势,但其持续盈利能力仍取决于商业化效率提升和新场景拓展。投资人退出人形机器人赛道反映出短期资本的谨慎态度,但长期来看,技术进步与政策支持将推动行业向更高阶形态演进。
千乘资本投资团队认为,机器人的发展趋势,本质上是从专用到逐渐通用的过程,当人形机器人能够完成多项任务后会快速重塑整个行业。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手机、汽车之后的又一商业入口,正如手机整合通话、地图、工作、娱乐等众多功能,而人形机器人功能将更加全面,与人的交互场景也将更多元。从目前来看,整个行业尚处于产品和技术的导入期,行业冷启动尚未完成,目标市场、产品定义、种子用户等商业化落地路径仍未明晰是该阶段的正常特征。导入期的核心是供给驱动而非需求驱动,只有通过持续技术创新突破带来产品性能提升、成本降低,才能逐步打开应用场景,而这需要长期资本、耐心资本的持续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