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16 23:09
(来源:券研社)
================================
可控核聚变作为终极清洁能源技术,正处于从科学验证向工程化示范跨越的关键拐点。随着十五五规划编制进入冲刺阶段,券商与核心机构普遍预判,这一技术将从“前沿探索”升级为国家战略攻坚方向,政策支持、技术突破与资本涌入形成三重共振。十五五期间(2026-2030年),以CFETR、BEST为代表的重大工程将进入资本开支密集期,2030-2035年全球设备市场空间预计突破2.2万亿元。超导磁体、真空系统等核心环节国产化率加速提升,具备核级资质与订单支撑的企业将率先兑现业绩。
一、政策升维:十五五确立战略地位,机构解码政策红利路径
1.1国家战略定位的历史性跃升
可控核聚变的政策权重提升已形成明确预期。中信证券在《十五五规划能源领域前瞻》中指出,2025年多部委政策吹风会密集释放信号,其有望首次在十五五规划中以独立条目呈现,定位从“十四五”的“重大攻关任务”升级为“工程验证与产业培育并重”。银河证券通过对比历年规划特征发现,十五五期间“科技安全与能源自主”成为核心主线,可控核聚变作为破解能源卡脖子问题的关键抓手,将获得专项政策包支持。
政策落地路径已现端倪。中金公司强调,国家能源局推动聚变能纳入新型能源体系顶层设计,意味着CFETR等重大项目立项审批将加速,预计十五五初期明确不低于500亿元专项研发资金。西南证券指出,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子能法》建立分级分类监管制度,为聚变产业商业化扫清制度障碍,这一“政策安全垫”将显著降低资本入场顾虑。
1.2全球竞合下的政策协同效应
全球政策加码形成共振,倒逼国内产业加速。远瞻慧库梳理显示,美国通过《聚变能源法案》设定2030年代示范堆运行目标,欧盟启动DEMO预研并投入120亿欧元,日本升级JT-60SA装置聚焦材料突破,全球聚变研发已从“科学合作”转向“产业竞合”。中信建投在《全球聚变竞赛白皮书》中警示,若不能在十五五期间实现工程化突破,我国可能错失全球能源规则制定权,强化了政策加码的紧迫性。
地方协同布局已提前启动。东吴证券分析发改委2025年课题方向发现,安徽、上海等五省市将可控核聚变纳入未来产业清单,合肥规划千亿级聚变产业集群,形成“国家实验室+工程堆+产业链”模式。2025年9月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挂牌亮相,股东涵盖国资、央企与社会资本,标志“中央定调+地方落地+资本参与”格局全面形成。
二、技术突破:多路线并行突破,机构锚定核心壁垒
2.1磁约束路线的工程化验证闭环
磁约束路线作为国内主攻方向,关键指标突破引发高度关注。开源证券10月研报强调,2025年“中国环流三号”实现电子温度1.6亿℃、离子温度1.17亿℃“双亿度”稳态运行,EAST装置达成1亿℃下1066秒放电,两大装置均实现能量增益因子Q>1,标志物理可行性验证完成。更关键的是,核西物院9月建成全球首个液态锂铅与氦冷双体系能量导出平台,打通聚变堆“能量搬出”关键环节,为CFETR工程设计奠定基础。
高温超导磁体技术突破被视为商业化加速核心变量。中银证券测算,国产21.7特斯拉强磁场磁体使聚变装置体积缩减40%、建造成本降低30%,上海超导实现千米级YBCO带材量产,良率达90%,打破国际垄断。爱建证券拆解BEST招标数据发现,磁体系统预算占比高达42.34%,是产业链价值最集中环节,技术突破直接决定企业盈利空间。
2.2多元技术路线的商业化潜力分化
私营资本推动技术路线多元化成为新看点。鹏华基金指出,当前全球在运项目以公共资金主导的磁约束路线为主,但规划中项目70%由私营资本驱动,FRC、Z箍缩等路线加速崛起。开源证券特别关注美国Helion公司的磁惯性约束路线,其获SamAltman3.75亿美元投资,计划2028年建成50MW聚变电厂,这种“短平快”路线可能重塑商业化时间表。
国内混合堆路线展现独特优势。国金证券强调,联创光电与中核聚变合作的“星火一号”项目,计划实现Q值大于30、100MW连续发电,总投资超200亿元,首个订单达4180万元,可复用现有裂变工程经验,有望成为十五五期间最先兑现业绩的细分领域。2025年7月,瀚海聚能HHMAX-901装置成功点亮等离子体,建设成本仅为托卡马克的1/10,为技术迭代提供新可能。
三、产业落地:十五五进入资本开支高峰,机构透视订单节奏
3.1重大工程驱动的设备需求爆发
2025年被券商定义为“中国聚变工程元年”,重大项目进度牵动产业脉搏。爱建证券跟踪招标数据发现,合肥BEST装置10月实现杜瓦底座落位,已发布72项招标,覆盖超导线圈、真空室等核心环节,工程进度达35%,2026年交付高峰将带来超20亿元设备需求。该项目总投资85亿元,计划2027年开展氘氚实验,冲击Q值超过5的燃烧等离子体,科研向产业转化路径清晰。
CFETR项目长期价值更受关注。机构测算,其总投资额达1200亿元量级,对应设备额720亿元,若2027年开工,2030-2033年进入集中招标期,年均设备需求超180亿元,较BEST实现量级跨越。中航证券指出,参考裂变堆每年10GW级核准节奏,若聚变堆商业化落地,未来批量建设阶段年投资额将达数千亿元。国际层面,意大利埃尼集团与美国CFS公司达成超10亿美元售电协议,印证商业化进程加速。
3.2产业链生态的国产化突围
国内企业已在核心环节实现突破,具备承接全球订单能力。雪球梳理显示,西部超导独家供应ITER中央螺线管及CFETR高场磁体系统,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激增917.66%,锁定2025-2030年ITER订单41亿元;国光电气ITER偏滤器模块全球市占率35%,2025年中标BEST项目8.2亿元包层系统订单,核聚变营收占比升至30%。
国企与民企形成协同格局。民生证券指出,中国核电、浙能电力分别以10亿元、7.5亿元增资参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标志国有能源巨头入局;星环聚能、能量奇点等民营初创企业获顺为资本投资,技术路线多元化加速。华泰证券认为,这种“国家队搭台、民企唱戏”的生态,是中国相较于欧美“单一主体驱动”的核心优势。2025年全球聚变行业投资额达97亿美元,较2021年增长4倍,产业链各环节已形成龙头引领格局。
四、投资展望:机构共识与标的图谱,把握确定性机会
4.1产业链价值分布与机构配置逻辑
券商通过拆解ITER与BEST成本结构,明确核心投资赛道。爱建证券统计显示,磁体系统以42.34%的预算占比成为价值核心,电源系统占比15.2%,真空与冷却系统合计占比21.7%,构成产业链“铁三角”。国金证券进一步细化,磁体系统内部超导带材占成本60%,线圈制造占25%,低温集成占15%,价值集中于上游材料与核心制造环节。
机构形成两条清晰投资主线:
确定性主线:开源证券推荐西部超导、英杰电气等,认为这类企业已通过BEST项目验证,具备业绩锁定性。2025年三季报预增数据显示,板块内多家企业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超150%,反映订单落地弹性。
成长性主线:爱建证券重点关注合锻智能、久立特材等,强调其在工程验证期形成的客户粘性将转化为长期优势。申万宏源预测,2025-2035年全球将新增37座聚变电厂,对应设备市场空间超2000亿美元,国内企业有望抢占40%份额。
4.2细分环节核心标的与机构评级
超导磁体与材料环节
西部超导作为国内唯一实现低温超导线材量产的企业,深度绑定ITER、CFETR项目,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激增917.66%,锁定ITER订单41亿元,中标BEST核心磁体订单,超导业务营收同比增长65.75%。华鑫证券10月调研指出,公司Nb3Sn超导线材临界电流密度全球领先,毛利率稳定在45%以上,是磁约束路线最确定受益标的。
永鼎股份凭借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量产能力弯道超车,2025年上半年产能达2000公里,计划2-3年内扩至2万公里,在手订单8亿元,覆盖国内外主流项目。雪球10月研报强调,公司光通信主业提供稳定现金流,随着HL-4装置推进,超导业务占比有望从不足1%升至10%以上,机构预测2025年净利润增长超450%。
安泰科技在涉钨核心部件领域形成全球垄断,子公司安泰中科主导ITER钨铜偏滤器研发,市占率超80%,2024年新签核聚变订单5.2亿元,毛利率68%。新浪财经9月研报指出,公司央企背景带来政策支持,核聚变业务2024年增长90%,示范堆建设启动后有望进入业绩爆发期。
真空与包层系统环节
国光电气作为国内唯一具备聚变堆真空室、偏滤器全链条制造能力的企业,市占率超60%,获华鑫证券10月“增持”评级,机构预测2025年净利润1.2亿元,同比增长155.34%。公司是ITER核心供应商,2025年一季度核聚变订单同比增长35%,业务占比升至20%,自主研发的兆瓦级微波加热系统进入下一代堆型验证阶段。
合锻智能在真空室高端成形领域突破,2024年中标BEST真空室项目2.09亿元,已完成首套重力支撑交付,预计2025年下半年参与偏滤器招标。华龙证券研报强调,公司产品精度满足BEST极端环境要求,锁定CFETR预研订单,小市值体量下业绩弹性显著。
电源与低温系统环节
英杰电气将特种电源技术迁移至核聚变场景,为中科院定制的直线加速器聚焦电源通过验证,正对接多个在建项目。山西证券8月维持“增持-A”评级,认为其全功率等级电源技术平台可充分适配聚变装置需求,新型产品验证后有望获大额订单。
雪人股份凭借-271℃氦气螺杆压缩机打破国际垄断,已为EAST提供核心设备,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增长307.8%。雪球10月研报指出,聚变装置配套需求推动其低温系统营收占比升至25%,国产化率突破65%,成为低温环节确定性最高标的之一。
系统集成与运营环节
中国核电作为央企唯一“裂变+聚变”双平台,参股中国聚变能源公司,主导“中国环流三号”建设,2025年9月新签CFETR安装合同18亿元,工期覆盖2025-2029年。华龙证券10月将其列为核心推荐标的,认为传统核电业务现金流可支撑长期布局,未来有望优先承接聚变电站运营权。
上海电气2025年10月完成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HH-70主机发运,锁定EXL-50U真空室订单,总市值1555亿元。雪球产业梳理指出,公司形成完整产业链,融资净买入额居板块首位,机构看好其工程化放量阶段的订单弹性。
4.3全球市场空间与增长测算
机构对市场规模预判形成共识。中信证券提出2030-2035年全球聚变装置市场规模突破2.2万亿元,国金、开源等券商验证,其中磁约束路线设备占比60%。申万宏源引用国际原子能机构数据,2025-2035年全球将增加37座聚变电厂,预计2055年市场空间约2035亿美元。未来智库预测,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3511.1亿美元,2029年将达479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8.1%。
长期增长潜力更具想象力。中银证券引用IgnitionResearch数据,若2050年实现全面商业化,全球市场规模将超1万亿美元,超导磁体环节超千亿美元;开源证券预测国内批量建设阶段年投资额将达数千亿元,较当前增长超50倍。2027年BEST氘氚实验、2030年ITER首次等离子体测试、2035年工程实验堆推进将成为关键节点,带动订单持续释放。
五、风险提示:机构警示的核心不确定性
技术落地不及预期风险:爱建证券强调,材料耐辐照性能、氚燃料循环效率等工程化难题仍未解决,CFETR延迟开工将导致订单滞后。中银证券补充,FRC等新兴路线若突破,可能冲击托卡马克产业链格局。2025年7月聚变工业协会报告显示,全球虽有97亿美元投资,但商业化仍需10-15年技术积累。
订单兑现与盈利不确定性:中航证券警示,部分企业仅参与预研或小型订单,超导材料企业虽毛利率高,但营收占比普遍低于30%,业绩兑现存在时滞。国金证券指出,BEST采购峰值后,2028-2029年可能出现订单空窗期,需关注CFETR审批衔接。
估值与市场波动风险:雪球数据显示,当前聚变概念板块平均市盈率85倍,显著高于高端制造行业40倍均值,10月涨停潮后部分标的短期涨幅过大,存在资金获利了结压力。国金证券提醒,应聚焦“订单/营收占比超15%、参与国家重大专项”的实质性标的,规避概念炒作风险。
六、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