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正文
2025-10-16 21:25
贯通空天地海,其势已成。
近日,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加快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推动山东加快构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力争到2027年,具备年产100发运载火箭、150颗商业卫星的能力,商业航天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这是“非传统航天大省”向世界宣告正跻身全国商业航天版图的雄心,更是城市打造新增长引擎的坚实一步。
近年来,山东以“海上发射”为亮点,已累计保障19次发射任务,将127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能力与频次稳居全国前列;本月11日,“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自烟台海阳再度成功升空,再次印证其在海上发射领域的硬实力。
“山东已初步形成‘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空中有网’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此次《若干措施》的出台,将让这份“格局”更具竞争力。
城市向海问天,终究取决于产业支撑。
文件中三度“点名”青岛,赋予其液体火箭贮箱制造、星座建设与测运控,以及依托上合示范区打造卫星应用集群、服务“一带一路”三大重任。这意味着青岛将承担从配套制造到运营应用的产业发展使命,并与国家战略深度绑定。换言之,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应用场景的快速落地为驱动,青岛将成为山东商业航天走向国际、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关键门户。
立足制造根基,依海问天,青岛早已在通往深空的赛道上先行落子。“10+1”创新型产业体系明确提出要超前发展1批未来产业,其中提到要推动技术相对成熟的空天信息在短中期内,规模实现倍数级增长,尚在培育期的卫星互联网则要在中长期内成为新兴产业中坚力量。
发力星辰大海,青岛大有可为。
0
1
多点突破
所谓商业航天,即以市场化方式提供航天产品和服务的产业。从国家主导到市场驱动,更加考验城市的产业底蕴和场景落地能力。
制造是青岛的基因,是城市赋能商业航天产业扎根生长的坚实底气。如今,这一优势正沿产业链延伸,在多个环节实现突破,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竞争力。
在火箭制造领域,青岛寰宇乾堃打造的低温液体火箭贮箱HOETS产线,可满足5米以下火箭贮箱高精度制造需求,为国内首条生产线;
卫星技术的突破正落地于城市运行,比如,星图智慧构建起可统筹 300 余颗卫星数据的 “数智低空大脑”,每秒可完成 10000 次空域冲突检测,为低空交通提供精准保障;
配套环节的 “隐形冠军”依托技术优势实现了市场价值转化,其中,青岛智腾微电子的智能传感器在商业运载火箭领域同类产品中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
当产业链在技术上取得突破后,必将开辟出全新的应用场景。眼下,青岛正不断拓展“应用边界”:
依托青岛上合航天科技承建运营的全球首个通导遥一体星座“吉利星座”,天地一体化通信能力已在国内智能出行领域实现落地,为吉利等多款车型提供“永不失联”的自动驾驶保障;
与此同时,青岛积极推动商业航天“出海”,借助上合示范区平台,精准对接上合组织国家及东南亚、中东市场。目前,“吉利星座”已与20多个国家的电信运营商达成合作,服务范围覆盖海洋渔业、智慧交通、能源管理等多个领域,展现出青岛航天技术走向全球的应用潜力。
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的研究,商业航天“制造—发射—运营应用”全产业链年产值已达2.3万亿元。竞逐蓝海,青岛将凭借制造实力与技术突破,塑造出又一张鲜明的产业名片。
0
2
差异坐标
万亿赛道之上,城市争先进位。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20多个省区市先后发布40余项政策规划支持商业航天,都不想错过这场深空经济的较量。
立足全省发展,省内各城市在产业发展中已形成协同优势,共同构建起“海上发射服务—星箭核心制造—空天信息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
烟台,聚力技术攻关发展液体火箭和回收复用技术;
济南,依托省会和科研优势,聚焦空天信息产业;
泰安、潍坊、德州等市则在液体火箭试验、关键部件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形成联动支撑;
青岛,则侧重卫星通信、海洋遥感和测控服务。
于个体城市而言,要在“海上写文章” 中更进一步,需要深化差异坐标。
横向对比发现,相较于省内其他城市侧重发射或研发,青岛更突出 “航天 +” 的融合应用与服务,如卫星应用、测运控服务,这契合其海洋科技、工业互联网等产业基础,有利于形成错位竞争优势,构建难以复制的产业生态。
图源:海洋经济博览会
如今,通过持续完善基础设施与技术体系,青岛已成为山东商业航天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服务枢纽”。在测控与海洋遥感领域,青岛国数信息科技研发的北斗三号超远程通信终端将短报文通信范围扩展三倍,单信息可承载1000汉字,支持双向语音图片交互,通信成功率超98%,并已完成国内首次南北极测试,适配全球海洋场景。
更值得关注的是,青岛已形成卫星应用特色产业集群,构建起覆盖卫星产业上中下游的完备生态。主体培育方面,汇聚北斗产业链重点企业 50 余家,涵盖芯片研发、终端制造、数据服务等关键环节;创新平台层面,集聚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青岛创新示范中心、青岛光电工程技术研究院等 20 余个载体,“企业 + 平台” 的协同创新网络已然成型。
航天产业的突破,本质上是新质生产力的差异化突围。当越来越多的“青岛星”闪耀太空,青岛商业航天的星辰征途上,每一步都将踏出创新的回响。
0
3
未来想象
向苍穹的梦想与实力,在青岛一脉相承。
从“嫦娥”揽月到“羲和”逐日,从“神舟”往来天地间到“天舟”横渡星河外,国家每一项重大航天工程背后,皆深印着青岛的贡献。以中国电科22所等驻青院所,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高校,以及海尔生物、海丽雅等企业为代表的“青岛力量”,共同铸就了这座城市深厚的“问天”基因。
当商业航天起航,青岛依然具有破局前行的底气。
不同于传统航天国家牵引模式,商业航天以国家战略与经济效益双轮驱动为显著特征。它不仅承载着探索太空的使命,更需要接受市场标尺的严格衡量。在此格局下,青岛正打开产业想象空间。
创新平台协同发力——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的航天学科,与崂山实验室等高端平台紧密协同,青岛空天技术应用研究院等专业机构集聚成势,与上合航天科技、中科星图智慧科技等领军企业共同推动卫星系统、空天动力等关键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制造能力扎实硬核——位于胶州的上合航天产业园已建成国内首个智能化星座测运控一体化控制中心及支撑自有星座应用的大数据中心,在园区内布局的山东省首条北斗三号柔性SMT产线,可快速响应智慧海洋、无人区通信等多场景终端需求,大幅缩短产品上市周期;
重点项目加速布局——在空天信息领域,青岛落地自然资源领域首个低轨卫星海洋产业示范项目“星海互联”,天启卫星物联网、吉利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产业园等项目也正快速崛起,形成集群发展态势,推动区域产业市场化;
图源: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
开放出海拓展空间——依托上合示范区、自贸试验区等国家级开放平台,青岛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市场,推动卫星技术、数据服务及终端产品走向世界,将在多领域实现场景落地与国际合作。
回溯来路,展望未来,青岛如今发力商业航天,以创新、智造、集群与开放之势,擘画商业航天的新图景。当海洋文明的开放包容与太空文明的开拓精神深度融合,青岛,正为中国商业航天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独特的“青岛方案”。